1983年6月,一个庄严的历史时刻出现了,全国人大代表齐聚一堂,经过郑重的投票,深受人民爱戴的老革命家——李先念同志,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投身革命
1909年,李先念在湖北省一个县城的贫苦农民家庭出生了。那时,中国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挣扎了50多年。童年时期,家庭贫困,幼小的李先念就品尝到了饥一顿饱一顿的滋味。
在家里,他常常只能吃到糠菜,偶尔吃点油水,就算是大餐了。艰苦的岁月,不让他体会到生活的不易,也在他心中埋下了改变现状的种子。
迫于生计的逼迫,他早早地离开了家乡,前往外地学习木工技艺。在城市里,他看到了一个混乱的中国,帝国主义肆意横行,军阀无休止斗争,人民水深火热。
这些景象深深触动了李先念,他很愤慨,更加渴望正义。1926年,他毅然决然地返回家乡,投身于农民运动,希望能为国家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第二年就加入了共产党。
因为心中有信仰,李先念立下了很多功劳,在多次战役中展露锋芒。抗日战争时期,他在中原地区坚持抗战,创建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成为新四军第五师的主要领导人。
解放战争中,李先念担任中原军区司令员,成功牵制了国民党的军队,指挥部队突围,保存实力,毛主席对他非常赞赏。
有人说,李先念能力全面,是文武双全的大才,李先念就是如此。他不仅打仗出色,管理财务也是水平一流。
管理钱袋子
李先念勤俭节约,本身就是适合做经济工作的人。在家里,他对自己和家人都很严格。用餐时,他会捡起孩子们掉落在桌上的饭粒,放入自己的口中。自己的衣物和鞋子,已经使用了多年,缝缝补补,始终舍不得丢弃。
这样一个人,做起经济工作来,绝不会搞奢侈浪费那一套。1954年,李先念被调入中央,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协助周恩来、陈云等领导经济建设。他没有自高自大,而是虚心学习,迅速熟悉了经济工作。
李先念提出,想要确保国家资金满足发展的需求,不仅要增加产量,还要厉行节约。每一分钱,都要珍惜。三年困难时期,李先念参与领导经济调整,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扭转了困难局面。
“文化大革命”到来,李先念遇到了新的挑战,虽然困难重重,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忍辱负重,配合周总理维系经济运转,付出了大量心血。粉碎“四人帮”后,李先念意识到,经济急需恢复,才能保证人民正常生活。因此,他绞尽脑汁,积极推动经济恢复和发展。
李先念从不主张僵化思想,国外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如果好,他就采用;只要是真理,能起效果,他就支持。一个人真心为民,是会被看得到的,1983年,这位曾在革命烽火中历练、在国家建设中贡献的领导人,成功当选为国家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