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默写”专项300练(127)

小高语文在线 2025-04-27 00:59:18

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仁、义、礼、智、信,天下之至行也。而吾子一本于礼,无乃不可乎?曰:是皆礼也。

则然矣,其何系于礼哉?曰:百亩之田,不夺其时,而民不饥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而民不寒矣。达孝悌,则老者有归,病者有养矣。正丧纪,则死者得其藏。征伐有节,诛杀有度,而民不横死矣。此温厚而广爱者也,仁之道也。长幼有序,不得相陵矣。兴廉让,则财不得苟取,位不得妄受矣。立谏诤,则不得讳其恶矣。设选举,则贤者不遗矣。正刑法,则有罪者必诛矣。此断决而从宜者也,义之道也。为衣食,起宫室,具器皿,而人不乏用矣。列官府,纪文书,而奸诈可穷矣。筑城郭,治军旅,而寇贼不作矣。亲师傅,广学问,而百虑毕矣。此疏达而能谋者也,智之道也。号令律式,以约民心,蔑有欺矣。百官不易其守,而事不愆矣。言必中,行必果,而天下率从矣。此固守而不变者也,信之道也。

圣人率其仁义智信之性,会而为礼,礼成而后仁义智信可见矣。仁义智信者,圣人之性也。礼者,圣人之法制也。性畜于内,法行于外,虽有其性,不以为法,则暧昧而不章。不以为礼,则滞于心胸之内,与无识同,安得谓之仁义智信也?

贤人者,礼得而后仁义智信亦可见矣。知乎仁义智信之美,而不知求之于礼,率私意,附邪说,荡然而不反,此失其本者也。故世有非礼之仁义智信矣,是皆失其本而然也。

夺其常产,废其农时,重其赋税,以至饥寒憔悴,而时赐米帛以为哀人之困。宪章烦密,官吏枉酷,杀戮无数,而时发赦宥以为爱人之命。若是类者,非礼之仁也。君有过失,而不能谏正,而暴扬于外,身有隐恶不能自改,而专攻人之短以为强直。贤才果勇不能用于公家,而私相援举,以为己力。若是类者,非礼之义也。为智不能以制民用,修世教,起政事以治人,齐师旅以御乱,以为天下国家久长之策,而专为奸诈巧辩,以徼一时之利。若是类者,非礼之智也。为信不能以一号令,守职业以兴事,使天下之人仰之而不疑,而专为因循顾望,以死儿女之言。若是类者,非礼之信也。

今有欲为仁、义、智、信,而不知求之于礼,是将失其本者矣。

(取材于李觏《礼论》)

6. 下列对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下之至行也 至:最、极(高尚)

B. 具器皿 具:准备

C. 率私意 率:一概、都

D

以徼一时之利 徼:求取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树之以桑 洎牧以谗诛

B. 圣人之性也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C. 夺其常产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D. 而专为因循顾望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何系于礼哉那么它们(仁、义、智、信)与“礼”有什么联系呢

B. 则贤者不遗矣那么贤能的人就不会被遗漏了

C. 是皆失其本而然也

这些都是因为失去它们

根本才这样的

D. 以死儿女之言为了儿女的不当言论而死

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仁之道,是要让天下百姓不饥不寒、老有所依、病有所养,虽严刑峻法却经常加以宽恕。

B. 义之道,是要制定规则,使人不相欺、官员廉洁守责、野无遗贤、有错必纠、有罪必罚。

C. 智之道表现为将智慧、智谋用于学习创造、造福社会,而非整治他人,行奸诈巧辩之事。

D. 信之道表现为天下人依法行事、百官忠于职守、说话要诚实中肯、做事要能够说到做到。

10. 请依据本文,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仁”“义”“智”“信”的特点,并简要说明“礼”的作用。

11. 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②子贡方[1]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论语·宪问》)

③责己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所以人不得而怨之。

(朱熹《论语集注》)

④责己厚,责人薄,可以无怨尤。诚能严于自治,亦复无暇责人。旧解此怨为人怨己,亦通。

(钱穆《论语新解》)

注释:【1】方:通“谤”,议论批评。

(1)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大意。

(2)朱熹与钱穆对“远怨”的理解不完全相同。请根据材料③④说明两人理解的不同之处。

(3)材料②中对于子贡议论批评他人的行为,孔子为何说“夫我则不暇”?结合材料①③④简要说明。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重过何氏五首【1】

杜甫

其三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2】,蜻蜓立钓丝。

自今幽兴熟,来往亦无期。

其五

到此应常宿,相留可判年。

蹉跎暮容色,怅望好林泉。

何路沾微禄,归山买薄田。

斯游恐不遂,把酒意茫然。

注释:【1】746年春至755年冬,杜甫屡试不第,求官不得,困居长安。754年春,杜甫受邀再次拜访何将军并重游何园,作组诗五首。【2】桁:晾衣杆。

12.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三》首联描写主与客在春风中一边欣赏落日,一边品茶的情景。

B.

《其三》首联、颔联、颈联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重游何园

幽雅兴味。

C. 《其五》首联写诗人不忍离别,盼望明年再受主人之邀来何园小住。

D. 《其五》颈联感慨自己不知如何才能入仕得俸,以后也能买田归山。

13.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三》颈联以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清幽而又充满生机的春日景象。

B. 《其五》颔联中的“暮容色”运用比喻,形容自己容颜衰老、年华老去。

C. 两首诗,风格异于“沉郁顿挫”,是诗人“以文为诗”自然写实的作品。

D. 两首诗,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情怀。

14. 诗人游赏何园为何从“幽兴”盎然到“茫然”自失?请结合诗歌内容及创作背景简要分析。

15. 请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书写规范,字迹清晰。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有善始者实繁,________”提醒君王开创基业艰难,守护基业更艰难。

(2)柳永在《望海潮》中用“烟柳画桥,________,________”描述了杭州的美丽与繁华。

(3)《项脊轩志》中的“庭有枇杷树,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归有光对妻子深情的怀念。

(4)《短歌行》中的“________,天下归心”,表达了曹操对贤才的渴望和对成就大业的信心。

(5)面对未经充分证实便贸然下结论的行为,你可以引用苏轼《石钟山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可乎?”进行质疑。

【参考答案】

6. C 7. D

8. D 9. A

10. “仁”:温和宽厚且广泛施爱。关注百姓生活,注重社会伦理道德,在征伐、诛杀等方面有所节制。

“义”:行事果断且恰当适宜。明确长幼秩序,倡导廉洁谦让,建立谏诤制度,设立选举机制,秉持公正的刑法。

“智”:通达事理且善于谋划。保障衣食住行等物资不匮乏,完善官府管理、记录文书,修筑城郭、整治军旅,亲近师长,广泛学习。

“信”:坚守稳固且始终如一。制定律法格式约束民心,诚实守信,百官坚守本职岗位,说话符合实际、做事有始有终。

“礼”的作用:礼是仁义智信的外在表现,圣人通过礼将内在的仁义智信性行于外,使其得以彰显。

【解析】

【导语】本文通过阐述“仁、义、智、信”与“礼”的关系,强调了“礼”作为外在法制的重要性。作者认为,仁义智信是内在的德性,但若无“礼”的规范,则难以显现。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指出非礼之仁义智信的弊端,进一步凸显了“礼”在整合和实现这些德性中的核心作用。全文逻辑严密,论证有力,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礼”的统摄地位。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是天下最高尚的德行。

B.正确。句意:准备器皿。

C.“率:一概、都”错误,应解释为“顺着、依循”。句意:依循个人的想法。

D.正确。句意:来求取一时的利益。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用/连词,因为。句意:(五亩之宅)种上桑树。/等到李牧因谗言而被杀死。

B.结构助词,的/代词,这些。句意:是圣人的品性。/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C.代词,代指百姓/代词,指代乱石。句意剥夺百姓固定的产业。/在乱石之中挑选一两块石头敲打它们。

D.均为动词,做。句意:反而一味地做因袭旧规、观望不前的事。/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D.“以死儿女之言”中的“死”应解释为“固守”。该句的准确句意为:来固守着儿女情长的话语。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虽严刑峻法却经常加以宽恕”说法错误,依据原文“宪章烦密,官吏枉酷,杀戮无数,而时发赦宥以为爱人之命。若是类者,非礼之仁也”可知,严刑峻法却经常加以宽恕,是“非礼之仁”,不属于“仁之道”。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由“百亩之田,不夺其时……此温厚而广爱者也,仁之道也”可知,“仁”体现出关注百姓基本生活保障、推行伦理道德,且在一些行为上有节制,呈现出温和宽厚与广泛施爱的特点。

由“长幼有序,不得相陵矣……此断决而从宜者也,义之道也” 可看出,“义”的特点涵盖了明确秩序、倡导廉洁、建立制度、秉持公正刑法等内容,概括为行事果断且恰当适宜。

由“为衣食,起宫室,具器皿……此疏达而能谋者也,智之道也”可知,“智” 是指将智慧用于诸多方面保障生活、助力治理、增进学识等,总结为通达事理且善于谋划合理。

由“号令律式,以约民心……此固守而不变者也,信之道也”可知,“信” 通过律法约束、坚守岗位、言行一致等体现出坚守稳固且始终如一的特点。

“礼”的作用:文中说“圣人率其仁义智信之性,会而为礼,礼成而后仁义智信可见矣。仁义智信者,圣人之性也。礼者,圣人之法制也。性畜于内,法行于外”,清晰表明礼是将仁义智信这些内在品性外化为可见、可遵循的形式,使其得以彰显。

参考译文:

仁、义、礼、智、信,是天下最高尚的德行。然而您一概依据礼来行事,恐怕不太合适吧?回答说:这些(仁、义、智、信)都是礼呀。

既然这样,那么它们(仁、义、智、信)与“礼”有什么联系呢?回答说:百亩农田,不耽误耕种的时节,百姓就不会挨饿;在五亩宅院种植桑树,百姓就不会受冻。推行孝悌之道,那么老年人就有所依靠,生病的人就能得到赡养了。使丧葬的制度得以端正,那么死去的人就能得到妥善安葬。征伐有节制,诛杀有尺度,百姓就不会死于非命了。这就是温和宽厚并且广泛施爱的做法,是仁的途径啊。长幼之间有尊卑次序,就不会相互欺凌了。倡导廉洁谦让,那么财物就不会被随意获取,职位就不会被胡乱接受了。建立谏诤的制度,就不会有人隐瞒自己的恶行。设立选拔推举人才的机制,那么贤能的人就不会被遗漏了。使刑法公正,那么有罪的人必定会受到惩处。这就是果断裁决并且恰当适宜的做法,是义的途径啊。制作衣食,建造宫室,准备器皿,人们就不会缺乏用品了。设立官府,记录文书,奸诈的行为就能被穷尽(杜绝)了。修筑城墙,整治军队,盗贼就不会兴起了。亲近师长,广泛学习,那么各种思虑就能周全了。这就是通达事理并且善于谋划的做法,是智的途径啊。发布号令、制定律法格式,用来约束民心,就没有欺诈的情况了。百官不改变自己的职守,那么事情就不会出错了。说话必定符合实际,做事必定有结果,那么天下人都会遵循依从了。这就是坚守稳固而不改变的做法,是信的途径啊。

圣人遵循他们自身仁义智信的品性,汇集融合而形成礼,礼形成之后,仁义智信的德行就能显现出来了。仁义智信,是圣人的品性。礼,是圣人制定的法令制度。品性蓄积在内心,法令施行在外部,虽然有内在的品性,却不把它作为法令,那么就会模糊不清而不能彰显出来。不把它体现为礼,就会滞留在心胸之中,和没有见识的人一样,怎么能称得上是仁义智信呢?

贤能的人,在遵循礼之后,仁义智信也就能显现出来了。知晓仁义智信的美好,却不知道从礼当中去探求,依循个人的想法,附和邪说,放荡而不知回头,这是失去了根本啊。所以世上存在不符合礼的仁义智信,这些都是失去根本才导致这样的情况啊。

剥夺百姓固定的产业,荒废百姓务农的时节,加重百姓的赋税,以至于百姓饥寒交迫、面容憔悴,却时常赏赐一些米帛,以此来怜悯人们的困苦。法令制度繁琐细密,官吏违法残暴、苛刻无情,杀戮的人不计其数,却时常发布赦令,以此来爱惜人们的性命。像这类情况,就是不符合礼的“仁”啊。君主有过失,却不能劝谏匡正,反而在外面宣扬暴露,自身有隐秘的恶行却不能自我改正,却专门攻击别人的短处,还认为自己刚正不阿。贤能的人才果敢勇猛却不能为国家效力,而是私下里相互举荐,当作自己的功劳。像这类情况,就是不符合礼的“义”啊。运用智慧却不能用来管理百姓,不能完善世间的教化,不能兴办政事来治理人民,不能整治军队来抵御祸乱,不能制定出有利于天下国家长久发展的策略,却专门施展奸诈巧辩的手段,来求取一时的利益。像这类情况,就是不符合礼的“智”啊。讲求信用却不能用它来统一号令,不能坚守本职工作来兴办事业,不能让天下的人敬仰而不怀疑,反而一味地做因袭旧规、观望不前的事,来固守着儿女情长的话语。像这类情况,就是不符合礼的“信”啊。

如今有人想要践行仁、义、智、信,却不知道从礼当中去探求,这将会失去根本啊。

11. 【答案】(1)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强调在与人相处时,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对他人宽容大度。

(2)(1)朱熹的理解:朱熹认为“责己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所以人不得而怨之”,他强调的是因为自身修养提升,对别人要求不苛刻,别人容易听从自己,所以别人不会怨恨自己,这里的“怨”主要指别人对自己的怨恨。

(2)钱穆的理解:钱穆说“责己厚,责人薄,可以无怨尤。诚能严于自治,亦复无暇责人。旧解此怨为人怨己,亦通”,他认为一方面能做到严格要求自己、宽容对待别人,就不会有怨恨情绪产生;另一方面也提到旧解“人怨己”也说得通,他的理解更宽泛,既包含自己不产生怨恨,也不排除别人不怨恨自己。

(3)结合材料①③④来看,孔子倡导“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认为人应该多自我反省、严格要求自己。

(1)专注自我修养:根据材料①“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孔子倡导多反省自己、少责备他人,他把精力都放在自我修养上。材料③④也强调责己厚能使自身修养提升,孔子可能认为自己忙于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我,没有闲暇去议论批评别人。

(2)避免引发怨恨:如材料①③④所表达的,责备别人容易引发怨恨,孔子深知这个道理,所以不参与子贡议论批评他人的行为,选择专注于自我约束和提升,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和怨恨。

【解析】

【导语】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基石。而“责己厚,责人薄”这一古老的智慧,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为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指引着方向。从孔子的教诲到朱熹的注解,从古人的实践到今人的反思,这一理念穿越时空,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理解语句含义的能力。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中,“躬自厚”对应“多责备自己”,因为“躬自”指自身,“厚”表示多、重,即对自己多做自我责备;“薄责于人”对应“少责备别人”,“薄”有少、轻之意,就是对他人少些责备。而“强调在与人相处时,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对他人宽容大度”是对这句话蕴含道理的进一步阐释,也是原文倡导的与人相处的理念。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评价文中观点的能力。

(1)朱熹的理解:朱熹提到“责己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所以人不得而怨之”。从这句话可知,当一个人对自己要求严格,自身修养就会不断提升;对别人要求不苛刻,别人就容易听从他。基于这样的因果关系,别人自然就不会对他产生怨恨,所以朱熹所指的“怨”明确是别人对自己的怨恨。

(2)钱穆的理解:钱穆说“责己厚,责人薄,可以无怨尤。诚能严于自治,亦复无暇责人。旧解此怨为人怨己,亦通”。前半句表明当一个人做到严格要求自己、宽容对待别人时,自己就不会产生怨恨情绪;后半句又提到旧解“人怨己”也合理。这说明钱穆的理解范围更广,既包含自己内心不产生怨恨,也不排除别人不怨恨自己这种情况。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整体把握内容、主旨或观点的能力。

(1)专注自我修养:材料①“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清晰地体现了孔子的主张,即人们应多自我反省、少责备他人,将精力集中在自我修养上。材料③④都强调了对自己严格要求能提升自身修养。所以孔子可能觉得自己把时间和精力都用于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我,没有多余的闲暇去像子贡那样议论批评别人。

(2)避免引发怨恨:材料①③④都传达出一个信息,责备别人容易引发怨恨。孔子明白这个道理,他深知议论批评他人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和怨恨。所以他不参与子贡议论批评他人的行为,而是专注于自我约束和提升,以此来避免产生这些负面的情况。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可以远离怨恨了。”

②子贡评论别人的短处。孔子说:“赐啊,你就真的那么贤良吗?我可没有闲工夫去评论别人。”

③对自己要求严格,所以自身的修养会越来越好;对别人要求宽松,所以别人容易听从。因此别人就不会怨恨他。

④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别人要求宽松,就可以没有埋怨和指责。如果真能严格地自我约束,也就没有空闲去指责别人了。

【答案】12. C 13. D

14. ①《其三》描绘了何园美景和诗人的感受:或赏景品茶,倚栏题诗;或一边在泉边野钓一边欣赏鸟啼婉转、蜻蜓静立。诗人在何园感到幽兴盎然,暂时忘却了困居长安的苦闷。

②《其五》表达了诗人即将离别何园、回归现实的惆怅。诗人渴望长留何园,却又不得不面对现实;自己年华老去,因居长安,求官不得,更无法奢望归山买田,于是借酒消愁,内心充满迷茫。

【解析】

【导语】杜甫的《重过何氏五首》其三与其五,展现了诗人从幽雅兴味到茫然自失的情感转变。其三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沉醉与闲适心境;其五则流露出对仕途无望的感慨与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两首诗风格自然写实,情感真挚,反映了诗人在困顿中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盼望明年再受主人之邀来何园小住”错误。“相留可判年” 意思是希望能够在此长住,甚至可以住上半年,而不是“盼望明年再受主人之邀来何园小住”。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情怀”错误。《其三》为实写,描写在何园游玩时的美好情景,没有虚写,展现诗人悠然自得的情趣,并没有体现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情怀;《其五》虚实结合,“蹉跎暮容色,怅望好林泉。何路沾微禄,归山买薄田”表达对自身境遇的感慨,没有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幽兴”:何园的环境十分优美。在平台上,能欣赏到落日的美景,在春风中可以悠然地品茶,还能倚着石栏随意点笔,坐在桐叶旁题诗,而且园中还有翡翠鸟在晾衣杆上鸣叫,蜻蜓立在钓丝上,整个环境充满了诗意与宁静,让诗人沉浸其中,享受着自然的美好,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幽居之兴。

②“茫然”:从诗人的境遇方面来看,根据注释“746年春至755年冬,杜甫屡试不第,求官不得,困居长安”以及诗中“何路沾微禄”可知,诗人身处困居长安的艰难境遇,多次考试都没有中第,想要谋求官职也没有成功,生活没有着落,内心充满了无奈与苦闷。从诗人对自身前途的感慨方面来看,“蹉跎暮容色”表明诗人意识到自己年华已经老去,青春不再。“归山买薄田”体现了诗人归隐山林的愿望,但“何路沾微禄”又说明他没有途径获得微薄的俸禄来实现归山买田的想法,仕途无望,归隐也难以实现,所以在欣赏何园美景的同时,想到自己的人生境遇,就会感到迷茫与失落,从而从“幽兴”盎然转为“茫然”自失。

15. 【答案】 ①. 能克终者盖寡 ②. 风帘翠幕 ③. 参差十万人家 ④.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⑤. 今已亭亭如盖矣 ⑥. 周公吐哺 ⑦. 事不目见耳闻 ⑧. 而臆断其有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盖寡”“参差”“亭”“吐哺”“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