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玉、巫师与巫文化在古代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在史前至商代早期,巫玉文化尤为显著。巫玉是指在这一时期,玉器被广泛用于巫术和宗教活动中,成为沟通神灵的工具。

萨满巫师
在夏以前的母系氏族社会里,一切以女性为中心,妇女执掌着社会组织的权利,又执掌着宗教职能的权力。最早的巫是由女子来担当的。若间或有男子担当巫职者,则不叫巫,而称为觋。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以玉事神谓之巫。”这就是说,巫是以玉祭神灵的人。当然,巫事神不仅用玉,还用其他东西。但是,只有玉是事神之物中最为之神圣的,它最能代表神灵之形象。所以,在古代先民的意识中,巫是神灵意志的表达者,而玉又是神灵风貌的体现。巫、神、玉三位一体相互依存的关系是原始社会中神权政治的集中表现。
1、巫玉与巫文化大部分学者认为玉器的发展是从巫玉开始的,并且延续时间较长,我们把这段时期称为“巫玉时代”。这个论点的提出是以良渚文化中的祭坛和巫用玉器、大汶口文化的玉版龟书、龙山文化的祭祀礼器和齐家文化的礼器为依据的。巫文化于这一时期留下了深刻的时代印记,塑造出特色独具的“巫玉文化”。
1.1、良渚文化中的祭坛和巫玉
良渚文化与红山文化齐名,把我国石器时代玉器发展到了最高峰。良渚文化距今5300-4200年,分布在太湖地区。考古文物学者在良渚文化中发现了祭坛和巫用玉器。

良渚文化祭坛
1.1.1、瑶山祭坛
这个祭坛由里外三重组成,有南北并列的11座墓葬。11座墓中共出土随葬品707件(组),而玉器就占了635件(组),器形有琮、钺、冠状饰、三叉形器、锥形饰、牌饰、璜、圆牌饰、镯、带钩、管珠串饰等。其中玉钺6件、大玉琮8件、小玉琮19件、三叉形器6件,均出土于南列诸墓中。三叉形器出土位置均在死者头部。但是,琮、钺、三叉形饰只见于南列诸墓,而玉璜、纺轮只见于北列诸墓。可能有男女之别。考古发掘者认为,这里既是一处祭祀场所,同时又是女巫男觋的专用墓地。
1.1.2、反山墓地
在11座墓葬中,出土的玉器数量最多,占全部随葬品的90%以上。以单件计算多达3200余件。玉器的品种有璧、环、琮、璜、镯、带钩、柱状器、杖端饰、冠状饰、锥形饰、三叉形饰、半圆形冠饰、镶嵌端饰、圆牌形饰等。奇怪是出土时玉器放置的位置基本相同。大体是:头骨上方为玉冠饰,胸腹部放置玉琮,一侧放玉钺,玉璧多置于腿脚部。

良渚文化玉琮王
全部玉器中,以玉琮最具代表性。其中一件被称为琮王的,直径达17.1-17.6厘米,孔径4.9厘米,高8.8厘米,重达6.5千克,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玉琮上的神人兽面复合像,考古发掘者称之为良渚人崇拜的“神徽”,也有人称之为祖先神面纹,或认为是巫师形象的反映。这些墓葬,尸主生前可能都是等级不同的巫觋。
1.1.3、是武进寺墩遗址
它是一个高出地面约20米的椭圆形土墩。在4座墓葬中,有3座是良渚文化时期的。墓中出土的玉器十分丰富,如3号墓有随葬品一百多件,大部分为玉礼器和装饰玉。其中玉琮33件,玉璧24件。而且从其摆放位置来看,玉琮除一件置于头部正上方外,其余都围绕人骨架四周;玉璧则分置头前脚后,一部分压在头脚之下。
1.2、大汶口文化的玉龟
大汶口文化是中国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及江苏省淮北地区。包括北辛文化和龙山文化。年代为距今约6500-4500年。
在山东地区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如在大汶口墓地,发现了玉铲、玉锛、玉凿、玉指环、玉臂环、玉筓和玉管饰等。在江苏新沂花厅大汶口文化墓葬中,出土了150件(组)玉器,有琮、琮形锥状器、琮形管、锥、耳坠、串饰、镯、环、瑗、指环、佩、柄饰、珠、管等。
安徽含山凌家滩大汶口文化墓地,在三次发掘中出土文物约1200件,其中玉器约600多件,占出土文物总数的50%以上。玉器种类有璜、玦、环、镯、系璧、璧饰、钺、玉龟、玉鹰、玉龙、玉人、玉斧、玉管、菌状玉饰、扣形玉饰、刻纹玉饰、半椭圆形玉饰、玉勺、玉筓、玉纽扣饰等。

玉龟玉版
最引人注目的是玉龟,在玉龟的背甲和腹甲之间,还夹有一件八卦图,这是当时卜巫文化的一种反映。说明玉龟已非一般的装饰品,而是被人们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并与人们的宗教活动息息相关。玉龟、玉版和其他如玉龙、玉鹰、玉人等,仅集中出土于少数特殊人物的墓葬中,反映了特定的等级、地位、观念、意识和信仰。
1.3、龙山文化的祭祀礼器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4350-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

龙山文化早期玉牙璋
在已发掘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陕西省神木石峁的玉器独占鳌头。玉器有牙璋、圭、斧、钺、戈、刀、璧、璜等,还有人头像、玉蚕、虎头、玉蝗、螳螂。玉器多出土在墓葬中。这批玉器除玉璧、玉璜可用作佩饰外,其余玉圭、玉斧、玉钺、玉戚、玉刀的刃部钝厚,无使用痕迹,可见并非是实用器,而应是当时的礼器。特别是玉牙璋,发现了28件,其装饰的牙齿具有象征意义。它不是兵器,也不是生产工具,更不是装饰品,应是举行祭祀活动的礼器。玉刀发现近40件,又长又大,刀身有钻孔,同样不能实用。玉钺、玉戚、玉斧、玉戈是象征权威的法器。玉璧虽可作装饰,但也是一种礼器。这么多的礼器发现在墓葬中,墓主人有可能就是当时的巫师。从出土玉质礼器的墓葬数量之多来看,石峁遗址在龙山文化时期曾有一个巫觋集团居住。
1.4、齐家文化的礼器
齐家文化在甘肃和青海地区,很多玉器是用甘肃美玉制成的。其中有玉琮、玉璧、玉圜形器、玉环、玉璜、联璜璧等许多礼器,具有与良渚文化相类似的特点。
1.4.1、玉琮
发现于静宁县后柳沟齐家文化祭祀坑内,有四件。琮中在外方内圆这一基本结构上与良渚文化玉琮一致。出土的玉琮应为神器。
1.4.2、玉璧
发现于静宁县后柳沟齐家文化祭祀坑内。完整者为圆形,断面等高,孔较小,近似良渚文化玉璧。学者研究齐家文化玉璧是良渚文化嫡传,为飨神所用的玉神器。
1.4.3、玉圜形器
有近圆形、椭圆形和近方或近长方形,将其四角抹圆成为圜形器。其功能亦可能是供尸主灵魂“以食”的神明之器。
1.4.4、玉环
有玉环和玉瑗两种。为巫觋所佩戴,是事神的一种兼有装饰和某种信息的玉神器。
1.4.5、玉璜
呈扇面形。佩饰玉璜的尸主,生前也都是一些上层人物。玉璜属于玉神器,至少可能是为媚神所用的玉器。联璜璧:此种璧有两件扇面形璜(有璧、环、瑗三种截断面),玉璜的两端各钻一孔或两孔,用线缀连起来组成一完整的璧或环瑗形器。齐家文化联璜璧较多,往往被认作齐家文化代表性的玉器,是巫观用以事神媚神的玉器。
此外,发现有玉圭、玉多孔刀,这也是齐家文化代表性的玉器。它不是生产工具,具体功能有待研究。
2、巫师与巫文化巫的文字最早在甲骨文中,从巫字的甲骨文结构来看,为双玉交叉状,可能是巫以玉事神的早期象形文字。
对巫最早记载的是《山海经》中出现了“巫成国” “成巫”。《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说:“巫成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其中巫成就是大神巫。

大神巫
如《楚辞·离骚》中说:“巫成,大神巫也”。所以,“巫成国”很可能是巫师组合群体,即由赫赫有名的大巫和众多小巫组成。《大荒西经》中又说:“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有灵山,巫成、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这就是说,灵山是似天梯一样,群巫在此升降,用以通天通神。《海内西经》中也说:“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这六巫与前面说的十巫中名字相近或相同,如巫彭、巫抵、巫礼(巫履),巫盼(巫凡),巫谢(巫相)。这表明,当时确实有巫这个群体,可能是大巫,能统治一方。
巫师及巫文化是人类蒙昧时期的产物,是伴随人类社会共生的社会现象。上古时期,巫的地位尊崇,权力很大,势力强大,统治一方。巫学识渊博,其能通鬼神、知山川、识天象、会医术。巫师在巫玉文化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们是沟通神灵的中介人,负责占卜、祭祀等仪式,为人祈福禳灾。巫师通过使用玉器进行各种仪式活动,以达到与神灵沟通的目的。
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火焰山南麓有著名的洋海古墓群。在500多座墓中发现了一具非常奇特的干尸,这就是距今约2500年的欧罗巴人种的男性干尸。据专家初步判断,从干尸手上的权杖和他独特的装束看,此干尸生前为萨满教巫师。他穿着特殊的“法衣”,额头上系着一条彩色的毛绦带,带上缀着来自印度洋海域的洁白的海贝。头戴着羊皮帽,左耳戴有铜耳环,右耳戴有金耳环。他胸前放着缠了铜片的木棍和铜斧两件“法器”。身边还有世界上保存最好的大麻。萨满教是人类早期信仰的原始宗教,大约两万年前,欧洲已经出现,在中亚、西亚及许多地方的岩画中已有萨满教巫师的形象。海洋古墓群中萨满教巫师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巫文化的发展过程。

洋海古墓群遗址
作者:王建泉
珠宝鉴定师、钻石分级师 、NGTC 宝石学家、黑龙江省玉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客座教授。
注释: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考古报告》、《玉出红山》和《良渚玉器》以及网络软文等。欢迎广大宝友提出宝贵意见。如转载需标注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