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教育现场,追寻智慧生活。
我们会借由“教师手记”这个栏目,回到教育发生的现场,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和真实的态度去“看”、去“听”、去“感受”......
你会发现,教育不是空洞的理论、抽象的概念,而是实践着的、正在发生的、鲜活的生动过程。
本期记录者
马志虹
中二班班主任
01
情景记录
李宇臻来到户外搭建区,他先环顾四周,观察了一会儿其他小朋友的搭建作品,然后走到积木堆旁,挑选了几块大小适中的长方形木块。他尝试着将这些木块搭建成一个“长城”,他先将两块木块平放在地上,作为长城的基座,然后尝试在上面叠加其他的木块。在搭建的过程中,他发现有些木块不够稳固,容易倒塌,于是他尝试调整木块的位置和角度,并用一些较小的木块作为支撑。搭建过程中,他不断地调整木块的位置,仔细地观察着长城的结构是否稳固。他偶尔会停下,用手轻轻地按压已经搭建好的部分,检查其稳定性。当他发现某一部分不稳固时,他会将这部分拆掉,重新搭建。在搭建过程中,煜泽走过来看着李宇臻的搭建说:“你在建什么呀?”李宇臻抬起头,说:“我在建长城!”煜泽说:“哇,好厉害啊!”李宇臻继续搭建,他用一块比较大的木块做成了长城的城门,并用一些小木块作为装饰,在城墙上搭建了几个小瞭望塔。大约过了30分钟,李宇臻完成了他的“长城”搭建,他看着自己的作品,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之后,他又邀请煜泽一起玩他的“长城”,并向他介绍了“长城”的各个部分。
02
观察分析
1.社会领域: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发展分析
李宇臻在搭建过程中,主动与同伴煜泽进行交流,并邀请煜泽一起玩他的作品。这说明他已经能够主动与同伴进行互动,并乐于与同伴分享自己的作品和游戏经验,初步展现了良好的同伴交往能力。他能够自然地与煜泽进行简单的对话,并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说明他的人际交往能力在不断发展。邀请同伴一起参与游戏,也体现了他初步的合作意识。
2.科学领域:空间方位知觉、结构认知和解决问题能力发展分析
李宇臻在搭建“长城”的过程中,展现出较强的空间方位知觉和结构认知能力。他能根据长城的结构特点,选择合适的木块并调整其位置和角度,以保证长城的稳定性和美观性。当遇到木块不稳固的问题时,他能够及时发现并尝试解决,这体现出他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能够通过不断地尝试和调整,最终完成“长城”的搭建,这表明他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在发展中。
3.认知领域: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发展分析
李宇臻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搭建出一个完整的“长城”作品,这表明他具备一定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他不仅搭建了长城的城墙和城门,还添加了瞭望塔等细节,使“长城”更具完整性和立体感。 这说明他能够将自己的想象力转化为具体的搭建行动,并能够在搭建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作品。
03
支持策略
1.丰富搭建材料,拓展搭建经验:为了促进李宇臻在搭建活动中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可以提供更多样化的搭建材料,例如不同材质(如木头、塑料、布料等)、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积木、轮子、绳子、积木等,让他尝试更多样的搭建方式和结构。同时,可以组织一些与搭建相关的主题活动,例如参观建筑工地、观看相关的视频,让李宇臻积累更多搭建经验,激发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定期更新搭建区的材料,以保持幼儿的新鲜感和学习兴趣,例如,可以加入一些新的工具,如锤子、螺丝刀等,但需注意安全,并进行必要的指导。
2.鼓励同伴合作,提升社会交往能力:在搭建活动中,可以鼓励李宇臻与同伴合作,共同完成搭建任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合作完成的搭建任务,例如搭建一座大型的桥梁、或者一个复杂的建筑物,让李宇臻在合作中学习与同伴沟通和协调,提高其合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引导幼儿共同解决搭建中出现的问题,例如结构不稳定等,帮助幼儿学习合作解决问题。还可以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向幼儿渗透合作精神,让幼儿了解合作的重要性。
3.提供适宜的指导,提升解决问题能力:在搭建过程中,如果李宇臻遇到困难,教师可以提供适宜的指导,例如引导他分析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直接告诉他答案。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思考,例如,“你的桥为什么倒塌了?”“你有什么办法可以使它更稳固?”,鼓励李宇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提升他的解决问题能力。当李宇臻在尝试解决问题,即使没有成功,也应该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并帮助他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为下次尝试做好准备。同时,家长也可以在家庭生活中,提供一些需要动手动脑的活动,例如拼图、搭积木等,以增强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