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种茶病虫害无害化治理技术

秦柳钱 2025-04-10 02:47:32

大叶种茶病虫害无害化治理技术

孙志强

茶叶常见病虫害防治部分依赖于化学农药的施用,该方法在短期内能够有效控制病虫害,但长期施用可能对生态环境和茶园土壤造成破坏。茶叶的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是提高茶叶经济效益和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需求。目前,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开展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是保障其质量安全与提升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雷亮 针对茶叶病虫害现状,提出加强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加大推广力度和范围等策略,以保障茶树的健康生长。肖灿等 通过加强农业防控、绿色生态防控,辅以科学的化学防治,有效降低了化肥施用量、减少污染,提高茶叶产品质量。随着消费者对绿色、健康产品的需求增加,茶叶生产向绿色生产转型。为此,本研究分析了大叶种茶的常见病虫害和化学农药防治方法的局限性,总结了适合大叶种茶的病虫害无害化治理技术,以提升茶叶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建立茶叶植保技术体系提供参考。

1 大叶种茶常见病虫害

在大叶种茶的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病虫害种类多样,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环境依赖性,易对茶叶的产量、品质以及种植户的经济收益造成不利影响。茶尺蠖是大叶种茶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幼虫以茶叶为食,喜啃食嫩叶和新梢,严重时可吃光茶树的全部叶片,导致其生长停滞、产量大幅下降。该虫害的发生具有周期性,通常在春夏季节高发,温暖潮湿的气候有利于其扩散 。在茶园管理不善、植株种植密度过大的情况下,易出现大规模繁殖的茶蚜虫,其主要集中在茶树嫩叶和嫩梢上,喜吸食茶树汁液,导致叶片卷曲、发黄,进而影响茶树的生长和茶叶的品质;蚜虫分泌的蜜露还会引发煤污病,进一步恶化茶园环境 。

2 化学农药防治方法的局限性

在大叶种茶的生产过程中,易遭受多种病虫害的威胁。依赖化学农药防治来控制病虫害的蔓延,虽在短期内可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其局限性逐渐显现,尤其是在环境保护和茶叶品质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该治理方法的弊端越加明显。

施用杀虫剂、杀菌剂等化学农药来防治茶尺蠖、茶蚜虫以及茶饼病、茶炭疽病等病虫害,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减少病虫害数量,防止其对茶树造成进一步的损害 。然而,长期不当施用同种或相似类型的化学农药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如病虫抗药性增强,进而影响防效。种植户通过增加农药的施用剂量或频率来应对抗药性问题,该方式增加了茶叶的生产成本、易形成恶性循环,对生态环境和种植户的经济效益产生不利影响。利用化学农药杀灭病虫害的同时,会对茶园中的有益生物,尤其是天敌昆虫造成伤害,影响茶园的生态平衡。茶叶是一种泡饮食品,其安全性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健康。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关注度的提升,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问题逐渐成为影响茶叶出口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茶叶农药残留有着严格的限制标准,不当施用化学农药可能导致茶叶销售受阻,影响种植户的收入。在实际生产中,长期不当施用化学农药的防治模式影响经济的可持续性,随着消费者对绿色、有机茶叶的需求增加,依赖化学农药的治理方法难以满足市场要求。

3 病虫害无害化治理技术

无害化治理技术是在茶叶生产过程中,有效控制病虫害而不依赖化学农药的一种新型防治手段。其核心理念是在保护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和对消费者健康的潜在威胁。该技术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以及农业防治等,通过利用自然界的生物链、物理环境调控和合理的农业管理,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与扩散。其不仅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茶园生态系统,还能提高茶叶的安全性,符合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市场对绿色、有机茶叶的要求。通过推广病虫害无害化治理技术,种植户可在有效防控病虫害的同时,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3.1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作为无害化治理的核心手段之一,在大叶种茶的病虫害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防治措施主要通过利用自然界中的有益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控制病虫害,包括应用天敌昆虫和施用微生物制剂等,减少了化学农药对环境和茶叶品质产生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有利于维护茶园的生态平衡 。

3.1.1 天敌昆虫 天敌昆虫的应用是生物防治中较为常见和有效的方法之一。为有效控制茶尺蠖和茶蚜虫等常见虫害,可通过引入和保护其天敌昆虫。例如,捕食性天敌如捕食螨和寄生蜂能够在不损害茶树的前提下,大幅减少害虫数量。这些天敌昆虫通过捕食或寄生方式,直接抑制害虫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减少对茶叶的不利影响。此外,天敌昆虫的引入对维持茶园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3.1.2 微生物制剂 微生物制剂的开发与应用是生物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常由特定的有益菌株制成,如苏云金芽孢杆菌、白僵菌等,这些菌株能够对茶园中的害虫产生致命作用。例如,苏云金芽孢杆菌能够分泌毒素,侵害害虫的肠道,使其丧失取食能力,最终导致其死亡;白僵菌通过感染害虫,使其全身变白、僵硬,最终导致害虫死亡 [8] 。微生物制剂具有较高的专一性,对茶园其他生物不产生毒害作用,且在使用后不会产生有害残留物,可确保茶叶质量安全。

生物防治技术的优势在于其环境友好性和长期有效性。该防治技术能够通过生态调控,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病虫害控制体系。在大叶种茶园中,生物防治的应用有助于减少农药的施用,提高茶叶的市场竞争力,满足消费者对绿色、有机茶叶的需求。2014年以来,中国农科院植保所联合多所科研院校、生产合作社,针对华北地区设施蔬菜病虫害情况,建立了以生物防治为主导、生态调控为辅助、多种环境友好型措施组合为支撑的设施蔬菜病虫害全程解决方案。赵灿等 总结了赤眼蜂、平腹小蜂等害虫天敌的田间应用技术,通过生产应用这些生防产品,防治效率有所提高。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仅为茶叶种植户提供了高效、环保的病虫害治理方案,也为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

3.2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无害化治理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叶种茶病虫害防治中具有独特优势。其通过直接干预害虫的生活习性或改变其生存环境以达到防治效果,不依赖化学物质,可避免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问题。常用的物理防治方法包括灯光诱杀、黄板诱虫和机械捕捉等。

3.2.1 灯光诱杀 该技术是物理防治技术中应用较为成熟的方法之一 。多数茶园害虫具有趋光性,特别是在夜间活动的害虫,如茶尺蠖,特定波长的光源对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通过在茶园中安装专门的诱虫灯,可有效吸引害虫进入捕杀装置,从而减少其数量。灯光诱杀操作简便、成本低廉且对环境无害,不会对茶叶的品质产生不良影响。诱虫灯能够捕捉多种害虫,对茶园的整体虫害防治起到积极作用。目前,灯光诱控技术在诱虫灯产品和灯光诱控技术应用策略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制定了杀虫灯生产和应用技术的国家标准 GB/T24689.2—2017《植物保护机械 杀虫灯》和行业规范 NY/T 3697—2020《农用诱虫灯应用技术规范》。

随着相关学者对昆虫趋光行为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杀虫灯的光源研发经历了白炽灯、黑光灯、高压汞灯、双波灯以及发光二极管灯等多个阶段 。桑文等 针对农用诱虫灯使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在灯具选择上要把握智能、高效、安全和专业化等原则,诱虫灯的光谱需依据目标田块生态系统中的靶标害虫种类确定。

3.2.2 黄板诱虫 该技术是一种常用的物理防治手段。其利用部分害虫的趋黄性,通过表面的黏性物质来捕捉害虫。茶园中的茶蚜虫等害虫对黄色有明显的趋向性,利用该技术可降低害虫数量。该技术具有选择性强、无毒害作用且可持续使用等优点,较适合在有机茶园中应用。黄板的位置和数量可根据茶园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较佳的防治效果。殷光晶等 对色板的形状、高度和朝向等因素开展了研究,明确了色板诱捕技术的最佳参数。在实际生产中,将色板与信息素组合使用有利于增强有色黏虫板的诱捕效果,简化应用过程。

3.2.3 物理屏障 在茶园周围设置物理屏障,如防虫网、反光带等,可有效阻止害虫进入茶园,尤其是在害虫迁飞季节,该方法能够大幅减少害虫的入侵和农药的施用次数,对环境友好,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及保护茶园的生物多样性。黄保宏等 对不同颜色和网目防虫网的防虫效果及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为防虫网的选用提供了依据。

3.2.4 机械捕捉 机械捕捉是通过人工或机械手段直接捕捉或消灭茶园中的害虫,其在大面积茶园中的应用具有局限性,但在小规模茶园或特定害虫密度较高的区域,可有效消灭害虫。在茶尺蠖发生的高峰期,种植户可通过人工收集或使用专门的捕虫设备,将害虫集中消灭。该方法简便易行,较适合家庭式茶园或有机茶叶生产者使用。

3.2.5 温度和湿度调控 通过合理调控茶园的温度和湿度,可有效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和害虫活动。在梅雨季节,通过加强茶园的排水和通风措施,可减少茶饼病和茶炭疽病等真菌性病害的发生。该方式通过改变环境条件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属于预防性物理防治技术。

总的来说,物理防治在黄山地区大叶种茶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成效显著,有效减少了化学农药的施用,保护了茶园的生态环境,提高了茶叶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3.3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无害化治理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优化茶园的生态环境,增强茶树的抗病虫能力,从根本上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该方法侧重预防,旨在通过调整农业管理措施和改善生态环境来维持茶园的健康状态,进而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常见的农业防治措施包括间作和轮作、合理施肥和土壤管理以及生态堆肥等。

3.3.1 间作和轮作 该技术是常见的农业生态措施之一。其广泛用于土壤连作障碍防治,一方面可促进栽培作物的生长,减少土壤的无效蒸腾,增强作物对土壤水分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可丰富作物根际微生物区系,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该方法通过在茶树间种植其他植物,如豆科或菊科植物,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生物多样性,吸引有益生物。间作植物可与茶树形成互利关系,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能够固定氮素,改善土壤肥力,减少对化学肥料的需求,以改善连作土壤的理化性质,如土壤结构、矿物质元素、有机质含量、次生盐渍化、酸化、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抑制病虫害发生和杂草生长 。轮作是通过不同作物的轮换种植,打破病虫的生活周期,减少其在茶园中的积累和繁殖,从而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3.3.2 合理施肥和土壤管理 合理施肥有助于茶树的健康生长,增强茶树的抵抗力,以减少病虫的侵害风险。通过有机肥的施用,可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繁殖,这些微生物在抑制病原菌、分解有机质和改善土壤结构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采用覆草或种植绿肥作物的方式可保持土壤湿度、温度,并抑制杂草生长,从而减少病虫害的栖息环境 。此外,深翻土壤和合理的灌溉措施能够改善土壤透气性,减少根部病害的发生。

3.3.3 生态堆肥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态堆肥不仅可为茶树提供营养成分,还能够改良土壤结构、提高茶园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活性。通过种植多种植物,可为天敌昆虫提供多种栖息地和食物源,增强茶园的生态稳定性,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3.4 水土保持和环境调控 通过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如修建梯田、设置排水沟和植被覆盖等,可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与结构。通过种植树篱、风障等方法调控茶园的小气候,能够有效减缓风速、减少土壤蒸发,为茶树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 。

在茶园管理中,将生物防治与农业防治有机结合,可形成互补效应。例如,在采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的同时,通过间作或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为天敌昆虫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从而增强生物防治效果。综合来看,农业防治通过间作和轮作、合理施肥和土壤管理等方式,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增强茶树的抗病虫害能力,从源头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在大叶种茶园中,农业防治措施的应用为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其他茶区的无害化治理技术推广提供经验。

4 结语

通过生物防治或物理防治可在不伤害茶树和环境的前提下,减少害虫的数量;农业防治则通过优化茶园环境来促进茶树的健康生长,提高茶叶产量。免受病虫害干扰的茶树,能够将更多的营养和能量用于叶片生长和茶芽发育,从而提高茶叶的产量。

无害化治理技术在提高茶叶质量方面的作用显著,可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性,通过维护茶园的生态平衡和改善茶叶的生长环境,显著提升茶叶的品质。通过引入天敌昆虫和微生物制剂,使茶园中的害虫数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天敌昆虫如捕食螨和寄生蜂,通过自然控制病虫害,能够减少茶树叶片的损伤和病斑的产生,同时避免因病虫害造成的茶叶变质。微生物制剂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和白僵菌,能够对抗害虫且不会对茶叶造成污染,这有助于保持茶叶的纯净和天然风味,从而提高了其整体质量。农业防治通过改善茶园的生长环境,提升茶叶的品质。间作和轮作能够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保持茶树的健康;覆草、种植绿肥作物和水土保持措施有助于保持土壤湿度,减少干旱对茶树的影响,从而提高了茶叶的产量 ;通过合理施肥和土壤管理,茶树能够获得充足的营养,增强其抗病虫害的能力,促进茶树的健康生长;施用有机肥料和生态堆肥可改善土壤质量,增强茶树的根系发育,进而提高茶叶的香气和风味 。

综上,无害化治理技术在大叶种茶生产中的应用有效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农业防治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病虫害防治体系。该体系可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维护了茶树的生长环境,从而减少了病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进一步提升了茶叶的产量和质量,为茶叶可持续生产提供了解决方案,有助于茶产业的长远发展。黄山大叶茶病虫无害化治理技术减少了化学农药的施用,保护了生态环境,提高了茶叶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为黄山地区大叶种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0 阅读:5

秦柳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