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阳明心学探秘:致知与格物的交融密码

代萱聊历史 2025-04-30 18:26:44



在<<传习录>>录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来书云:“致知之说,春间再承诲益,已颇知用力,觉得比旧尤为简易。但鄙心则谓与初学言之,还须带格物意思,使之知下手处。本来致知、格物一并下,但在初学未知下手用功,还说与格物,方晓得致知。”云云。

格物是致知功夫,知得致知便已知得格物;若是未知格物,则是致知工夫亦未尝知也。近有一书与友人论此颇悉,今往一通,细观之,当自见矣。

阳明心学:解锁智慧的密钥

在华夏思想的灿烂星空中,王阳明心学宛如一颗独特的恒星,熠熠生辉,散发着穿透历史迷雾的智慧光芒。从明代的学术殿堂,到寻常巷陌的百姓言谈;从古老中国的文化传承,到漂洋过海影响日本明治维新的变革思潮,再到如今被全球学者、爱好者深入研究与探讨,阳明心学的影响力早已突破时空界限 。

日本的 “军神” 东乡平八郎,一生战功赫赫,他的腰间却始终佩戴着一块刻有 “一生伏首拜阳明” 的印章。在明治维新时期,众多日本志士仁人从阳明心学中汲取力量,将 “知行合一” 等理念融入到政治、军事、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中,推动日本走上近代化发展道路。在中国,近代的诸多仁人志士,如梁启超、孙中山等,也对阳明心学推崇备至,从中寻找救国救民、革新图强的思想源泉。阳明心学为何能拥有如此强大的魅力与影响力?其背后的核心概念 —— 致知与格物,又隐藏着怎样的智慧密码?这正是我们深入探寻阳明心学世界的关键入口,让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一窥其中的深邃奥义。

追本溯源,致知与格物初解

“致知” 与 “格物”,这两个古老而深邃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儒家经典《礼记・大学》 。在这部承载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经典中,“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的论述,犹如一颗思想的种子,为后世学者对知识、道德与世界认知的探索,埋下了最初的伏笔。从根源来讲,“格物” 中的 “格”,有推究、探究之意;“物” 则涵盖世间万事万物,大到宇宙天地,小至日常琐事,都在 “物” 的范畴之内。“格物” 便是对事物进行深入探究,以穷尽其内在的原理与规律 。而 “致知”,“致” 为推极、达到,“知” 即知识、认识,“致知” 意味着通过各种方式,将自身的知识与认知推至极致,力求对世界有全面且深刻的理解 。

这二者紧密相连,构成了儒家认知世界、提升自我修养的重要起点,在儒家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八条目体系中,“格物致知” 被视为基础,宛如万丈高楼的基石,只有筑牢这一基础,后续的道德修养与社会抱负的实现,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朱熹,这位南宋时期的理学集大成者,对 “格物致知” 进行了系统而详尽的解读 。他在《大学章句》中注释道:“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在朱熹看来,“格物致知” 是一个通过对外部事物进行广泛、深入探究,从而获取知识、穷尽天理的过程 。

他认为人心本具灵明,有认知的能力,而天下万物皆蕴含着各自的道理。人们要做的,就是就着每一件事物,依据已有的知识,不断深入探究,直至穷尽事物的终极之理 。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学者持之以恒地努力,在不断积累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最终达到 “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的境界 。朱熹的这一解读,强调了对外在事物的研究与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在理学发展历程中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宋明理学中 “格物致知” 论的主流观点之一,引导着无数士子在求知与道德修养的道路上,遵循着向外探索、渐修渐悟的路径前行。

阳明心学中的致知与格物(一)致知即致良知

王阳明对 “致知” 有着独特且深刻的见解,在他的思想体系中,“致知” 绝非简单的知识积累或认知扩展,而是直指 “致良知” 。他在《传习录》中明确指出:“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一论断犹如一把钥匙,为我们开启了理解其 “致知” 内涵的大门 。良知,在王阳明看来,是心之本体,它纯净无染、本自具足,是每个人内心深处与生俱来的道德准则与智慧源泉 。它犹如一盏明灯,高悬于心灵的苍穹,无论外界环境如何黑暗、复杂,都能为我们照亮辨别是非善恶的道路 。

良知具有超越时空与经验的特性,它先于我们的具体认知和行为而存在,是一种先验的道德直觉 。正如孟子所言:“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良知也 。” 这种不依赖于后天学习和思考就能具备的认知与能力,便是良知的生动体现 。在日常生活中,良知的表现无处不在 。当我们看到他人遭遇困境时,内心会本能地涌起同情与帮助的念头,这便是良知在发出善的呼唤;当我们面临不道德行为的诱惑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安与抗拒,这正是良知在警示我们坚守道德底线 。例如,在面对拾金不昧的场景时,一个拥有良知的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将财物归还失主,因为在他内心深处,良知告诉他这是正确的行为,是符合道德准则的 。这种基于良知的判断和行为,并非出于外在的压力或功利的考量,而是源于内心深处最纯粹的道德本能 。

(二)格物的独特内涵

王阳明对 “格物” 的理解,同样颠覆了传统认知,展现出别具一格的思想光芒 。他认为,“格物” 并非如朱熹所主张的那样,是对外在事物的客观探究与知识获取,而是 “正物”,即纠正我们意念所指向事物的不正之处,使其回归天理,符合道德规范 。在王阳明的观念里,“物” 并非单纯的外在客观事物,而是与我们的意念紧密相连 。他说:“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 。” 这意味着,我们所认知和接触的事物,都是在我们意念的作用下产生意义的 。

例如,当我们心中产生了孝顺父母的意念时,“事亲” 便成为了我们意念所指向的 “物” 。而 “格物” 的过程,就是要确保我们在对待父母时的意念和行为都是正确的,符合孝道的天理 。如果在侍奉父母的过程中,我们产生了不耐烦、不恭敬的念头,这便是意念的不正,此时就需要通过 “格物” 的功夫,纠正这些错误的念头,回归到孝顺的正道上 。

再以工作为例,当我们在意念中想要认真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时,这项工作任务就是 “物” 。在执行过程中,如果我们因为懒惰、敷衍而产生了拖延、应付的行为,这就是意念所指向的 “物” 出现了不正 。通过 “格物”,我们要审视自己的内心,找出这些不良意念产生的根源,如自身的懈怠、缺乏责任心等,然后加以改正,以正确的态度和行为去对待工作,力求尽善尽美 。这便是王阳明 “格物” 内涵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它强调从内心的意念出发,通过对意念的审视与修正,实现外在行为的端正,从而达到与天理的契合 。

致知与格物的紧密关联(一)格物是致知的功夫

在王阳明的心学体系里,格物是致知不可或缺的功夫,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且内在的逻辑联系 。当我们的良知被私欲所遮蔽时,就如同明镜蒙尘,无法清晰地映照出事物的本来面目与是非善恶 。此时,便需要借助格物这一功夫,来去除私欲的遮蔽,让良知得以恢复光明,从而实现致良知的目的 。

举例来说,在面对利益诱惑时,有些人可能会因为内心的贪欲而违背道德准则,做出损人利己的行为 。在这个情境中,“利益诱惑” 就是我们意念所指向的 “物” 。当我们产生想要获取不当利益的念头时,这便是私欲对良知的遮蔽 。而 “格物” 的功夫,就是要审视自己的内心,反思这种念头的不正当性,找出贪欲产生的根源,如过度的物质追求、缺乏道德自律等 。

通过革除这些私欲,纠正我们的意念,使我们回归到良知所指引的正确道路上,明白只有通过正当途径获取利益才是符合道德规范的,这便是 “致知” 。从这个过程可以清晰地看出,格物是实现致知的具体实践方法,是致知的必要功夫 。正如《大学》中所讲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深刻地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只有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格正,即去除意念中的私欲与不正之处,才能使良知得以彰显,进而达到致知的境界 。如果没有格物的功夫,致知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成为一种空洞的理论,无法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 。

(二)一体两面,不可分割

致知与格物在本质上是一体的,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看似不同,实则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王阳明心学中认识世界、提升自我的核心路径 。从不同角度理解,致知侧重于内心良知的扩充与显现,是对道德本体的把握;格物则侧重于在具体事物上的实践与修正,是将良知落实到行动的过程 。但二者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致知与格物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例子 。比如,在学习传统文化时,我们首先要在内心树立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明白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这便是 “致知” 。而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通过阅读经典书籍、参加文化讲座、向专业人士请教等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探究,这就是 “格物” 。在这个 “格物” 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加深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扩充了内心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感悟,使良知中关于传统文化的部分更加明亮,这又反过来促进了 “致知” 。

反之,内心对传统文化认知的提升,即 “致知” 的深化,会促使我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研究传统文化,在 “格物” 的道路上不断深入,去探索更多的文化精髓 。再比如,在与他人交往时,我们内心秉持着善良、真诚、尊重的良知,这是 “致知” 。而在实际交往中,我们通过关心他人、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习惯等具体行为,将这些良知落实到行动中,这就是 “格物” 。通过这些具体的交往行为,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良知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道德修养,从而促进 “致知” 。这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充分证明了致知与格物的一体性 。

初学者的致知格物之路(一)初入困境:无从下手

对于初次接触阳明心学中致知与格物概念的初学者而言,这宛如一片神秘而复杂的迷宫,充满了未知与困惑 。周道通在与王阳明的书信往来中,就真切地反映了这一普遍现象 。他在信中提到:“但鄙心则谓与初学言之,还须带格物意思,使之知下手处。本来致知格物一并下,但在初学未知下手用功,还说与格物,方晓得致知 。” 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初学者在面对致知与格物时的迷茫状态 。他们虽知晓致知与格物紧密相连,本应一同用功,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完全不知从何处开始努力 。致知,作为对内心良知的扩充与显现,其概念抽象而深邃,对于初学者来说,犹如空中楼阁,难以捉摸 。而格物,虽然看似是在具体事物上的实践,但如何在万千事物中找准切入点,如何通过格物纠正意念的不正,同样让他们感到迷茫无措 。

这种无从下手的困境,在生活中也有诸多体现 。比如,当一个人想要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践行致知与格物的理念时 。他知道要致良知,要在生活中的各种事情上做到符合道德准则,但具体到日常的人际交往中,面对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人,面对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冲突,他却不知道该如何运用致知与格物的方法去处理 。在工作中,面对工作任务的压力、职场竞争的挑战,以及各种工作中的诱惑与抉择,初学者也常常陷入迷茫,不知道如何通过格物来去除内心的私欲杂念,从而实现致知,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 。这种困境不仅阻碍了初学者对阳明心学的深入理解,也让他们在将心学理念应用于实际生活时,感到举步维艰 。

(二)指明方向:从格物入手

在初学者陷入迷茫之际,王阳明为他们指明了方向 —— 从格物入手 。这是因为格物相较于致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具体性,是初学者进入致知境界的切实可行的入口 。格物是在具体的事物和行为中进行实践,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事一物、一举一动的审视与修正,来实现对内心意念的格正 。这种方式直观、具体,初学者更容易理解和把握 。

以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为例,当我们与人发生矛盾冲突时,这就是一个进行格物的绝佳契机 。在冲突发生的瞬间,我们内心往往会产生愤怒、怨恨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背后隐藏着我们的私欲,如自我中心、争强好胜等 。此时,我们要做的就是运用格物的功夫,先冷静下来,审视自己内心的这些情绪和私欲,思考自己在冲突中的言行是否得当 。

通过这样的反思和修正,我们逐渐去除内心的不良意念,回归到良知所指引的正确道路上,从而明白在人际交往中应该秉持理解、包容、友善的态度,这便是在格物的过程中逐渐实现致知 。再比如,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我们可以通过格物来审视自己内心的懒惰、畏难等不良意念,找出这些意念产生的根源,然后努力克服它们,坚持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学习能力,也进一步领悟了致知的内涵,明白了坚持和努力的重要性 。

对于初学者来说,在进行格物时,可以从身边最熟悉、最常见的事物和场景入手 。从每天的饮食起居,到与家人、朋友、同事的相处,都可以成为格物的对象 。在这些日常琐事中,用心去观察自己的言行举止、内心想法,发现其中不符合良知的地方,并加以改正 。同时,也可以通过阅读经典、学习前人的经验,来加深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和认识 。例如,阅读《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学习古人在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方面的方法和经验 。此外,还可以参加一些关于阳明心学的讲座、研讨会,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分享,在相互学习和启发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格物致知能力 。

致知格物在生活中的映照(一)修身:培育道德品格

致知与格物在个人修身方面,犹如一对紧密协作的伙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 。通过格物这一具体实践,我们能够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深入审视,洞察自己内心的私欲与杂念 。比如,当我们面对他人的赞扬时,心中可能会涌起骄傲自满的情绪,这种情绪背后隐藏的就是我们对虚荣的私欲 。此时,通过格物,我们反思这种情绪的产生,认识到它会阻碍我们的进步和成长,从而努力去除这种不良意念,保持谦逊的态度 。这种对私欲的格除,是修身的重要环节,为致良知创造了条件 。

致良知,作为致知的核心,是我们修身的终极目标 。当我们在格物的过程中不断去除私欲的遮蔽,良知就能得以显现,指引我们的言行 。一个致良知的人,在与他人相处时,会自然而然地展现出善良、真诚、包容的品质 。他们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感受,关心他人的需求,乐于助人,以一颗纯粹的道德之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他们也能坚守道德底线,不屈服于诱惑和压力,展现出坚定的意志和高尚的品格 。

历史上,曾国藩就是一个通过致知格物实现修身的典型例子 。曾国藩一生致力于对儒家经典的研读,在这个过程中,他深入探究其中的道理,将其融入自己的内心,这便是 “致知” 。他每日坚持写日记,在日记中详细记录自己的言行举止和内心想法,对自己的过错进行深刻反思和严厉批判 。比如,他曾在日记中记载自己与朋友交往时,因为一点小事而心生不满,言语过激 。事后他通过格物,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符合儒家倡导的 “恕” 道,是内心私欲的体现 。于是,他在日记中痛斥自己的过错,并决心改正 。通过这样不断地格物致知,曾国藩逐渐克服了自己性格中的诸多弱点,如骄傲、浮躁、狭隘等,实现了道德品格的巨大提升 。他从一个普通的书生,成长为晚清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其修身之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

(二)处事:收获圆融智慧

在处理事务时,致知格物犹如一盏明灯,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当我们面临复杂的事务时,首先要运用致知的能力,凭借内心的良知,明辨是非善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然后,通过格物,对具体事务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了解其中的各种因素和关系 。只有将致知与格物相结合,我们才能在面对问题时,做出既符合道德准则,又切实可行的决策 。

以企业管理为例,管理者在制定战略决策时,首先要秉持良知,明确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这是 “致知” 。然后,通过对市场环境、竞争对手、企业内部资源等多方面因素的深入调研和分析,即 “格物” 。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以及企业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发挥企业优势,同时符合道德规范的战略决策 。如果管理者只注重 “致知”,而忽视 “格物”,那么制定出的决策可能会过于理想化,缺乏实际操作性;反之,如果只注重 “格物”,而忽略 “致知”,则可能会做出一些短视的、违背道德的决策,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 。

再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人际关系问题 。当与朋友发生矛盾时,我们首先要在内心秉持善良、理解、包容的良知,这是 “致知” 。然后,通过与朋友沟通交流,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这就是 “格物” 。在了解清楚情况后,我们就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解决矛盾,化解误会,维护好与朋友的关系 。如果我们在处理矛盾时,没有 “致知”,缺乏善良和理解的心态,可能会使矛盾进一步激化;如果没有 “格物”,不了解事情的真相,就盲目地做出判断和行动,也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

跨越时空,致知格物的回响

回顾王阳明对致知与格物关系的深刻阐述,我们犹如在思想的长河中完成了一次奇妙而深邃的航行 。他将致知直指致良知,把格物定义为正物,让我们明白良知是内心本具的道德准则,而格物则是去除私欲遮蔽、回归良知的关键功夫 。二者一体两面,相互依存,共同构建起阳明心学的核心架构 。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致知与格物的智慧之光熠熠生辉,照亮了我们修身与处事的道路 。它们教会我们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不断审视自己的内心,去除私欲杂念,培育高尚的道德品格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事务时,凭借良知做出正确的判断,通过对事物的深入分析和实践,收获圆融的处事智慧 。

时至今日,阳明心学中致知与格物的思想,依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 。在这个快速发展、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在纷繁复杂的信息和物质诱惑中迷失自我 。致知与格物的理念,如同一剂良药,提醒我们回归内心,坚守道德底线,不被外界的喧嚣和诱惑所左右 。它教导我们在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同时,不忘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无论是个人在追求自我成长与完善的道路上,还是社会在构建和谐、公正、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致知与格物都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思想指引和实践方法 。

让我们在生活中积极践行致知与格物的理念 。从每一个细微的念头、每一次日常的选择、每一项具体的事务中做起,不断磨砺自己的内心,提升自己的认知与行为水平 。愿我们都能在阳明心学致知与格物的智慧海洋中,汲取无尽的力量,实现自我的成长与超越,为个人的幸福、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