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空调房中享受清凉时,不应忘记千年前祖先在酷暑中创造的生活智慧。唐宋时期的防暑实践,不仅是应对气候的技术集合,更是一种生活美学的展现~~在顺应自然中寻求舒适,在改造环境中保持敬畏,在物质满足中追求心灵澄明。这种多元立体的避暑文化,如同穿越千年的绿荫,为当代人提供着关于生存智慧的深刻启示。
唐宋时期,随着气候变迁与城市文明的发展,防暑降温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命题。在没有现代制冷技术的年代,先民们凭借智慧创造出多元立体的避暑体系,从建筑营造到饮食调理,从器具发明到习俗养成,构建起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智慧。
本文拟从“物质技术、生活习俗、精神调适”等维度,梳理唐宋时期的防暑降温方法,揭示传统社会应对气候挑战的文化逻辑。

巧夺天工:技术层面的降温实践
一是水利系统的智慧应用。唐代长安城已形成完善的城市水利网络,除了用于灌溉的龙首渠、永安渠,更在宫廷中构建“自雨亭”系统。《唐语林》记载兴庆宫“引水潜流,上冲其瓦,流如飞瀑,激气成凉”,通过屋顶喷水装置形成人工降雨效果,利用水蒸发吸热原理降低环境温度。这种装置在宋代得到改良,《梦溪笔谈》提及汴京官署“置木槽架于檐角,引井泉注之,周流屋宇,如悬瀑状”,将水循环系统与建筑结构结合,形成早期的“空调房”。
民间则利用自然水系营造清凉空间,苏州园林中"水院"布局在唐宋时期已具雏形,通过凿池引流、叠山理水,形成"荷风四面"的小气候。岭南地区出现"竹筒导水"技术,将山泉水通过竹管引入庭院,沿墙垣形成水帘,既解决用水又降温增湿,这种技术在《岭表录异》中称为"竹泉障"。
二是制冰储冷的技术突破。唐代延续前代冰窖储冰传统,长安太极宫“冰井台”可储冰数千块,《云仙杂记》载”冬至后,令匠人伐冰,纳于冰室,以供夏用”。到宋代,商业性冰窖兴起,《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冰雪凉水”成为夏季热销商品,民间冰窖采用“深丈余,周以砖石”的结构,利用地热恒温原理保存冰块,甚至出现“冰商”专门从事藏冰贸易。储冰技术的进步推动制冷器具革新,唐代出现“冰釜”,将冰块置于铜制容器中,周围放置果品食物,类似现代冰箱。宋代发展出“冰盆”,以木质结构包裹铅皮内胆,《武林旧事》记载宫廷宴会“金盆浸龙脑,玉盏盛冰浆”,通过冰块挥发降低室内温度。临安街市上的“冰盏”则是平民化的制冷工具,以陶制器皿盛冰,置于案头散发凉气。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江苏兴化市沙沟镇有个“冰房遗址”,自古以来,沙沟人冬天集中储冰于房屋,堆积成“冰山”,房屋外面做好隔热层,冰块用于防暑降温、保鲜鱼虾等易腐食品,一直延续到空调的出现。)
三是纳凉器具的多元创造。能工巧匠发明了以水力推动的风扇(时称“水转扇车”);手摇风扇在唐宋更为普及,唐代”纨扇”以细绢制成,贵族使用“象牙柄扇”,而民间多用“蒲扇”“芭蕉扇”。《唐六典》记载尚宫局专设“扇博士”,负责制作各类纳凉用具。宋代出现“折叠扇”,携带方便,成为文人标配。在寝具方面,唐代流行“竹夫人”,又称“青奴”,圆柱形竹编器具,中空透气,可抱持纳凉,黄庭坚诗云“青奴元不解梳妆,合在禅斋梦蝶床”。瓷枕在宋代达到高峰,定窑、景德镇窑烧制的青白瓷枕,表面凉爽,刻有莲花、水波等纹饰,兼具实用与审美功能。此外,“藤席、莞席、芦席、竹席”等天然材质的凉席广泛使用,《本草纲目》记载莞草“生水边,可织席,夏月卧之能去湿热”。
顺时而动:生活习俗中的避暑智慧
一是饮食调理的防暑体系。唐宋时期形成系统的夏季饮食养生理论,《千金方》提出“夏月宜食寒,以养于阳”,强调清热解暑的饮食原则。唐代长安市场上已有“冰酪”,牛奶混合冰块制成的冷饮,《唐会要》记载宫廷赏赐大臣“酥山”,类似现代冰淇淋、雪糕、棒冰等。宋代冷饮种类繁多,《梦粱录》记录临安有“雪泡梅花酒”“冰镇珍珠汤”“金橘雪水团”等,街市上“卖冰盏”的商贩敲铜盏招客,形成独特的市井纳凉文化,一直延续到现代。
在食材选择上,绿豆、荷叶、冬瓜成为防暑标配。唐代“荷叶粥”以荷叶裹米蒸煮,取其清香解暑;宋代“绿豆汤”已成为平民化饮品,《山家清供》记载“绿豆淘净,水浸一宿,煮烂,加蜜少许”,兼具食疗功效。此外,酸梅汤、甘蔗汁、椰子浆等天然饮品广泛流行,岭南地区利用荔枝蜜制作“荔枝膏水”,成为夏季特饮。雪梨膏不但防暑降温,还有治疗咳嗽等炎症。
二是服饰与居住的适候调整。唐代服饰追求轻薄透爽,贵族穿“轻容纱”,白居易诗“浅色縠衫轻似雾”描绘其质感;平民则着“麻布衫”,透气吸汗。宋代出现“凉衫”,色白质薄,《东京梦华录》载士人“皆服凉衫,出入街市”。女性服饰中的“披帛”不仅美观,更可遮挡阳光,兼具防晒与散热功能。居住空间讲究“坐北朝南”的方位选择,唐代住宅普遍设“过(走)廊”,形成“穿堂风”通道;宋代民居出现“凉窗”,以镂空木雕增加通风;《营造法式》记载“支摘窗”设计,可灵活调节进风量。夜间纳凉时,贵族使用“纱帐”防蚊通风,敦煌壁画中可见床榻外设多层纱罗帐,既保持空气流通又隔绝蚊虫,现代民间仍在使用“蚊帐”。
三是避暑活动的时空选择。唐宋人注重“错时活动”,避开正午高温时段。唐代长安市民清晨前往东市西市购物,午后多在树荫下休憩,《开元天宝遗事》载“长安富家子,每至夏日,于林亭内结彩为凉棚,植画柱,挂锦缎”,形成户外纳凉空间。宋代汴京夜市兴盛,《清明上河图》中可见夜间街市灯火通明,市民选择傍晚至深夜活动,利用昼夜温差避暑。自然景观成为避暑胜地,唐代文人多在终南山、青城山建“别业”,王维《辋川图》描绘的山间别墅,利用溪流竹林形成小气候;宋代杭州西湖周边“避暑山庄”林立;《武林旧事》记载皇家“聚景园”引西湖水入池,遍植荷花,形成“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清凉世界。民间则流行“夜泊纳凉”,在江河湖海乘船夜游,利用水面散热原理降温。
心斋坐忘:精神层面的防暑调适
一是养生理论中的静心之道。中医理论在唐宋时期成熟,《黄帝内经》“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的教导被广泛遵循。孙思邈《千金方》提出“夏季宜养心,心静自然凉”主张通过调息、静坐等方式调节情绪,减少内热滋生。宋代文人将“心斋”思想融入生活,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写道“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借自然景观的清朗明净澄静心志。
二是艺术创作中的清凉意象。唐宋诗词绘画中充满避暑主题,形成独特的“清凉美学”。唐代诗人高骈《山亭夏日》“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以视觉、嗅觉的清凉感受构建诗意空间;宋代马远《水图》系列之《层波叠浪》,通过水墨描绘波光粼粼的水面,引发观者的凉爽联想。文人创作中,竹林、清泉、荷池、松荫成为高频意象,形成“以画消暑”的文化传统。
三是民俗活动中的避暑象征。端午、伏日等节令习俗蕴含防暑深意,唐代端午有“赐扇”习俗,皇帝向大臣赏赐画有山水的团扇,既实用又含“扇除烦热”的象征意义;宋代伏日“晒书(伏)”活动,选择凉爽时段整理典籍,兼具防潮防虫与避暑功能。民间还有“祭井”习俗,《岁时广记》记载夏日初伏“汲井水煮药,谓其水清凉无毒”,通过对水神的祭祀表达对清凉水源的依赖。
江河湖海:水域空间的身体降温实践
唐宋时期,利用天然水域降温的习俗蔚然成风,形成独特的“水浴文化”。《唐会要》记载开元年间,长安市民每逢盛夏“聚于曲江池,解衣浴水,以消溽暑”,曲江池作为皇家园林附属的公共水域,成为官民共浴的避暑胜地。诗人张籍《夏日闲居》“江村年少惜花时,朝朝共踏青芜地。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虽未直接写浴水,却折射出江畔纳凉的生活图景。到宋代,汴京汴河、杭州运河等城市水系成为平民避暑的天然浴场,《东京梦华录》详述汴河夏季“两岸柳阴夹道,士女骈阗,往往于水中列坐,以水沃面,通宵达旦”,可见当时已有在河水中久坐浸身的降温习惯。
贵族阶层则更青睐私密水域,唐代华清宫除温泉外,另有“九龙汤”等活水泳池,《安禄山事迹》载杨贵妃“每至夏日,于水殿中纳凉,玉体浸于碧波,清歌绕于梁栋”,将水浴与娱乐结合。宋代文人别业多傍水而建,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常在西湖“画舫载酒,自断桥至苏堤,解衣盘礴于碧波中”,其《夜泛西湖》“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描绘了月夜水游的清凉意境。岭南地区因气候湿热,民众“濒江而居,每至晡时,男女共浴于河”(《岭外代答》),这种群体性水浴既是降温需求,也成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
同时,唐宋时期对水浴安全已有规范,唐代《唐律疏议》规定“诸于城内穿掘沟池,不设篱壁者,笞四十”,保障公共水域安全;宋代临安府在运河设“救生船”,专门救助溺水者,体现水浴习俗与城市管理的结合。医家亦从养生角度肯定水浴功效,《圣济总录》指出“夏月水浴,能泄腠理之郁热,调气血之运行”,将物理降温与中医理论结合,形成系统的水浴养生观。
这种与自然水域的亲密接触,不仅是身体的降温手段,更承载着社会交往功能。文人在水中举行“流觞曲水”雅聚,如王羲之兰亭集会的宋代变体;民间则有“水嬉竞渡”活动,《梦粱录》记载端午杭州西湖“龙舟竞渡,观者如堵,水中士女乘舟嬉游,以水相泼为乐”,将降温需求与节庆民俗融合,形成独特的夏日水文化景观。从宫廷玉池到市井江河湖海,从贵族私浴到万民共泳,水域成为唐宋人对抗酷暑的天然凉源,也见证了人与自然共生关系的多元表达。
古今对照:传统智慧的现代启示
唐宋时期的防暑实践,本质上是彰显“天人合一”思想。其技术层面的水利应用、制冰储冷,展现了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生活习俗中的饮食调理、服饰调适,体现了顺应时节的生存智慧;精神层面的静心养性、艺术审美,则构建了内在的清凉境界。这些方法虽受限于技术条件,却蕴含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如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天然材料的开发、生物气候学的建筑设计等,对现代城市应对高温天气仍有借鉴意义。
反观当下,全球气候变暖加剧高温灾害,传统避暑智慧提醒我们:降温不应仅依赖机械制冷,更需重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建筑设计中恢复“穿堂风、天井、走廊、天窗、支窗”等自然通风结构,在饮食文化中重拾绿豆汤、荷叶茶等健康饮品,通过艺术与哲学修养培育“心静自然凉”的心理调适能力,或许能在技术进步的同时,找回失落的“清凉”之道。
(作者:陈鸿鸣)
兴化市历史文化研究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