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同学杀害埋尸,历历在目!未成年犯罪原因?这片给出了答案…

蔚子观影 2025-03-24 15:18:49

2011年的一天。

导演戴维如往常一样,踩着滑板,穿梭在布达佩斯的大街小巷。他不时举起摄像机,拍摄形形色色的人们。比如瘾君子、流浪汉、嬉皮士、普通居民…

在广场上,戴维遇到一个叫桑尼的小男孩。8岁的桑尼是附近出了名的街头小霸王,活泼又捣蛋,每天都会出来玩滑板。因此,戴维和桑尼成了忘年交。

跟拍一段时间后,戴维发现,外向的桑尼简直是熊孩子、街道的“无敌破坏王”。桑尼经常和玩伴在街边踢足球。但踢着踢着就变了样,砸车砸门,毫无顾忌…

他喜欢趴在滑板上,一只手握着粉笔,滑行时在马路上画一道长长的印记。乱涂乱画更是家常便饭…

他说着大人们才会的脏话,从阶梯上往下滚、闯红灯、打架、突然窜到路中间。

同时桑尼还有暴力倾向。比如砸烂公共设施上的玻璃、把流浪汉的床垫撕烂、乱按公寓楼的密码…

桑尼的言行举止,总是在孩童的天真和超越年龄的成熟之间来回摇摆,这让导演开始思考一个问题:长大后的桑尼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带着这个疑问,导演前后一共跟拍了10年。

桑尼混乱无序的生活,在影像中凝结一段“街头奥德赛”、一场大型成长观察实验。10年的海量素材,处理起来无疑是大工程。从2020年开始,导演和剪辑师划了560多天时间,才在艰难的取舍中完成了《小鬼当街》。这部非常难得的纪录片时长94分钟,IMDb 8.0分,获得过多项大奖。有人说:忍不住被这样热烈的疯狂无序所吸引。的确如此,影片虽然充斥着大量让人血压飙升的场面,但导演赋予观众的观察者视角,似乎自动带有思考属性。你会不自觉地沉浸其中,抓取并讨论桑尼的成长弧线,这种“着迷”大概是因为每个人都没有机会成为自己人生的观众吧…

再坏再疯的孩子,都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一定是复杂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是什么造就了桑尼的童年?原生家庭当然是排在第一位的。桑尼一家6口人,蜗居在一套不足30平米的老旧公寓里,包括桑尼的祖母、父亲、母亲、哥哥、妹妹,通常是几个人睡一张床。

桑尼的父亲工作极其不稳定,且收入微薄。母亲不仅要洗衣做饭、照顾老人小孩,还要同时打三份工来贴补家用,非常辛苦。父亲对桑尼一向是“男气”教育。学习成绩如何不是他关注的重点,他在乎的是儿子够不够强壮,够不够阳刚。母亲是唯一关注桑尼学习的人。但她经常心软,比如帮桑尼做作业…学校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桑尼的成绩单上写出评语:勤奋、优秀、表现良好…实在不行,校方就用“留级”按下桑尼的成长重启键,一切交给时间。

其实,桑尼是个拥有创造力的孩子,尤其是在绘画方面,能看出来很有天赋。他也会对人生进行一些正向思考。比如,希望长大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能战胜任何困难,找出并纠正世界的错误…没有正确的引导,连天才都会堕落。不受约束的桑尼,日复一日地在街头奔跑、胡闹,以一种写满担忧的未知性闯入了青春期。15岁的桑尼,在导演镜头里模仿着大人模样,留着长发、叼着烟卷、举着杠铃、用酒填满夜晚,在街头向同伴炫耀腹肌、随地乱撒尿、到处闲逛…他的理想,变成了赚钱改善家人的生活,然后走进健身房,练成全布达佩斯最强壮的男人。不变的,仍然是生活的混乱无序。

有一次,桑尼逃学了一个月,儿童保护服务机构不得不介入。此时的他,不学无术,不是在街头晃悠,就是在搞破坏的路上。家庭和学校似乎都轻视了一点——青春期的坏孩子就像一个炸药桶,易燃易爆,伤害性巨大。影片中,一起纵火案发生得让人猝不及防,却又让人毫不意外。有一天晚上,布达佩斯某街道发生了火灾。火势在短短3分钟之内就吞没了一栋宿舍,导致楼体被焚毁,一名有4个孩子的父亲丧生…

起初,人们怀疑火灾是电气故障引起的一场意外,但经过调查,却发现这竟然是一起纵火案。桑尼是嫌犯之一。那晚,桑尼和玩伴心血来潮,点燃了宿舍门口的废弃床垫,没想到…

按照当地法律,针对故意犯罪,将面临5到20年有期徒刑,甚至无期徒刑。过失犯罪,刑期是2到8年。由于桑尼未成年,刑罚会轻很多。桑尼终于变得沉默…

影片中,有两件事让我印象深刻。一是桑尼在母亲的叙述下,一字一句地写道歉信,希望取得死者家属的原谅。

二是导演问桑尼的父亲,对儿子面临入狱一事怎么看,父亲表现得云淡风轻:说实话,我不知道,我也不在乎,他都不在乎,我为什么要在乎?

扔下和缝补,映衬着一名少年尚未开始就已经破烂、混乱不堪的人生…法庭给出如下判决——身为第一被告的桑尼,和另一名少年被判处监禁7年6个月的监禁,另外一人被判处6年8个月的监禁。

影片上映时,距离纵火案已经过去5年多,但该案仍在进行中…影片最后的一组镜头,导演留给了童年的桑尼。在布达佩斯的街头,21岁的年轻人遇到一个笑容灿烂、阳光活泼的男孩。年轻人把自己的滑板送给男孩,两人成为跨越年龄的好朋友。

那时候,年轻人并不知道,七八年之后,眼前这个友好碰拳击掌的小男孩,会成为纵火犯…

《小鬼当街》是一个难得的,以影像为载体的,提供多重观察角度和讨论空间的社会样本。一个爱打闹、乱涂乱画的熊孩子,逐渐挣脱缰绳,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深渊…这让人想起很多涉及少年犯的刑事案件。前段时间,在关注“3·10邯郸初中生将同学杀害埋尸案”的判决时,乌鸦注意到一组数据——近年来,检察机关办理低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2021年全国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14周岁至16周岁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8169人,2022年8710人,2023年上升至10063人。在呼吁填补法律空白、提高惩罚力度的同时,社会更需要重视未成年人的成长问题。家庭、学校、社会对成长过程的忽视,还会造出成百上千个桑尼。我们能做、要做、必须做的有很多。而不是每当有恶性事件发生,抛下一句情绪值炸裂的“骨子里的恶是基因决定的”,然后让恶继续蔓延…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