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高分!全网叫好!这场必输的强奸案,为什么要打?

蔚子观影 2025-03-24 15:16:25

一个人,演足109分钟。

1.6万人在豆瓣上给它打出9.6分,一向严苛的IMDb评分也高达9.1。真没想到,我们竟有机会在中国内地院线看到它:《初步举证》

凌晨6点,瓢泼大雨。泰莎,身穿连衣裙和凉鞋,几乎要冻僵了。她已经在雨中走了三个小时,快要走不动了…

她遇到一辆出租车,迅速钻进去,告诉司机,去火车站。此时此刻,她只想迅速离开这座城市,回老家去,用毯子把自己包裹起来,靠着母亲,坐在老旧的沙发上,只有母亲可以给她温暖…但最终,她冷静下来,对司机说:请送我去最近的警察局。

三个小时前,她被强奸了。就在泰莎自己的寓所。那个男人叫朱利安,是她的同事。前两天,两人曾在酒后发生过一夜情,但还没有确定恋爱关系。泰莎对他颇有好感,想要跟他进一步发展,所以他们再次约会,一起吃饭聊天喝酒…

那天晚上,她把他带回了家。他们打开了音乐,点上了蜡烛,脱掉了衣服,拥抱亲吻…但泰莎突然胃里翻江倒海,一定是刚才吃得太多太杂了…她推开朱利安,冲进厕所,抱着马桶疯狂呕吐…

但随后,事情的发展,完全偏离了泰莎的预期——朱利安把她扶回了床上,泰莎想要好好休息,但对方突然压在她身上,任凭她如何反抗拒绝,他还是按住了她的手脚,捂住了她的嘴,强行和她发生了关系。‍

男人在她身边沉沉睡去,泰莎摇摇晃晃地走到厕所,呕吐、擦洗身体…然后,她才恢复了一点理智,开始思考:餐厅的账单显示我们喝了很多酒;餐厅里有我们共同认识的朋友,他们看到我们开心地谈笑;出租车司机看到我们在后座接吻;是我主动带他回家的,甚至主动脱了衣服;我告诉过朋友,我们曾经发生过一夜情…

事实上,泰莎是一名优秀的律师。以上她思考的,都是“法律真相”,如果要控告朱利安,这些都是会摆上法庭的证据。法律直觉告诉她,这个案子会输…

《初步举证》是一部以独角戏形式呈现的舞台剧,曾在英国国家剧院上演。2022年,舞台剧被拍成纪录电影,搬上大银幕。首先必须说,剧场舞台效果和影院大银幕有着非常大的区别,现场的震撼几乎必然会被削弱…但影版《初步举证》凭借扎实的剧本和女主角朱迪·科默精湛的演技,依然收获了大量好评。前两年,这部纪录电影已经上线流媒体,但它依然具有在大银幕观赏的价值。

全片109分钟由朱迪·科默一人独挑大梁。她要独自在舞台上换衣服、搬道具,同时输出大量台词,一人分饰多角:泰莎、同事、家人、法官、警察、司机…甚至还有旁白。这首先是个超负荷体力活,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看了十分钟以为是马拉松,看到半小时发现是铁人三项…如果你是共情能力强的观众,看的过程应该会一直很揪心,时不时要喘口气。

而对核心人物泰莎的刻画,不仅考验台词功底、情感爆发力,更要求演员通过肢体语言和微表情,传递出角色复杂的内心世界。朱迪·科默以惊人的掌控力,深刻诠释了泰莎从精英律师到性侵受害者的身份撕裂,既充满力量又饱含脆弱,成就了一场堪称教科书级的震撼表演。

泰莎是个“小镇做题家”,凭借个人奋斗跻身律师界。在英国,这个行业几乎被贵族和中产垄断,她的大学同学都毕业于知名私立高中。为了融入精英阶层,泰莎接受了游戏规则,也成为了法律忠实的捍卫者。

作为律师的泰莎自信甚至傲慢,朱迪·科默通过昂首挺胸的姿态、略带讥讽的语调,展现其作为法律“规则制定者”的优越感。

而当她成为性侵受害者,发现现有的法律没有办法保护自己,她的信仰崩塌了,眼神逐渐失焦、声音变得颤抖…在法庭自述性侵经历时,朱迪·科默的表演从压抑的低语逐渐转向嘶吼,配合面部肌肉的抽动和泪水,将创伤从个体经验升华为对制度不公的控诉。有网友评价:仿佛目睹了一桩真实事件,亲历了泰莎的每一秒煎熬。

除了强烈的情绪表达,这个故事有着非常深刻的,关于司法和社会文化层面的思考。它用一个推到极致的个案,撕开司法体系的虚伪面纱。在这个故事里,泰莎似乎已经是一个最有力的抗争者,她有丰富的法律知识和辩护经验,她够坚强,不怕惹事。但同时,在事事讲证据的法庭上,她没有一点胜算。“强奸”的定义看似很简单,就是一方违背另一方的意志,强行发生性关系。但是,如何证明“不愿意”呢?此时的泰莎发现,自己被要求以近乎“完美”的标准自证清白。

比如,要证明自己曾经有过大声、清晰的语言拒绝,以及激烈的行为反抗。但事实是,面对突如其来的侵害,女性通常会感到恐惧,说不出话,身体僵住,无法反抗。而由于性侵总是发生在私密空间,就算女性明确表达了拒绝,若没有反抗留下的伤痕,也无从证明。

离谱的是,人们却可以轻易从别的事情上断定她“肯定是自愿的”。泰莎和被告的关系,就令她备受争议:他们彼此有好感,发生过一夜情,当天他们本来就打算度过浪漫的一晚,甚至是她主动脱了衣服…还不足以证明她是自愿的吗?但大家都忽视了一个关键:即便如此,在最后一刻的拒绝,也是拒绝。这让乌鸦想起,伊藤诗织曾经提过的一项匿名调查。在日本,有11%的人认为,喝醉酒就代表对性行为的许可,63%的人认为,亲吻代表对性行为的许可。更不用说,依然有很多人觉得,女人说的“no”意味着“yes”。大众对“性同意”的认知,仿佛还停留在封建社会…

再比如,法庭通常要求性侵案有无懈可击的证据链。泰莎试图描述案发当晚的情况,但辩方律师能够轻易挑出其中的漏洞。她这才意识到,法律要求她的证言简洁而富有逻辑,这是多么的苛刻。

此前她打过不少性侵官司,但只有亲身经历这场噩梦,她才明白,性侵受害者的记忆就是会不清晰、不连贯,缺乏条理…如果因此认为她们的证言“不可信”,是多么不公平。泰莎说:性侵不同于交通事故或入室抢劫,这是针对人本身的犯罪。当一个女性遭到侵犯,那是一种腐蚀性的创伤,开始是身体深处的恐惧和痛苦,接下来会蔓延到思想和灵魂。

她大声急呼:有关性侵的法律根基是错误的,因为女性的受害经历与由男性主导制定的法律系统不符!法律是由人定的,它基于人的经验。但目前,人类的法律是由一代又一代的男性主宰制定的,这些人类经验并不包括女性的经验…法律的天平不会向女性倾斜,几乎是必然的。毕竟不久之前,婚内强奸还都不是犯罪,家暴还只是家务事…

我们当然知道,司法制度中有“疑罪从无”的考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不冤枉一个好人。司法无法做到100%正确,它永远在修正之中,永远需要在“放走坏人”和“冤枉好人”之间寻找最合理的平衡。《初步举证》给了我们一个契机,去深入探讨相关问题的界限,重新厘清那些分歧,找到更有共识的解决方案。它提醒我们:现实中女性在性侵案件中的真实困境,可以被细致地讲述,被放进公共领域来讨论。男权社会中,男女之间存在着天然的权力不对等,性侵案的举证责任全部要求女性承担,是不是不公平?法庭上,女性需要以“完美受害者”的姿态才能获得怜悯,而施暴者只需说“她没说不”就能全身而退,这是否合理?

周轶君《第一人称复数》在社会文化层面,我们不仅仅要普及“性同意”中的“no means no”,更进一步要科普“only yes means yes”,让“积极同意”被更多人接受。正如《好东西》的台词:气氛不会被礼貌破坏,气氛只会被不礼貌破坏。更多人应该知道,酒醉不是性同意,没有拒绝也不代表性同意。

事实上,这不是《初步举证》首次与中国观众见面,2023年,它曾被改编为中文版话剧,由辛芷蕾出演。辛芷蕾说,演出结束后,一个女孩颤抖着忍着泪,握着她的手说:感谢你能演这样一部话剧让我看到。也有很多女孩跑到她的微博底下留言,分享自己或身边人的遭遇。原来有这么多女性曾经历过性侵、性骚扰,施害者甚至包括亲生父亲、爷爷、外公…她们把一切都埋藏在心底,多年之后,已经结婚生子了,才敢把一切说出来。

图源微博@辛芷蕾

图源:一条乌鸦从来不认为,一部以女性视角出发的影视作品,就会带来性别对立。恰恰相反,它让更多的人能勇敢表达,参与讨论。有些事情需要改变。而发声是改变的第一步,哪怕声音颤抖…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