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对华战略为何失败?美国现在为何缺乏长期战略?

筹海者张晓东 2025-04-25 09:08:40

一个国家形成长期战略是很难的,要有几个重要条件,一是不同派别达成一致,二是出现优秀领导人来做科学决策。只有各派意见一致,而又有英明的人选出现的时候,才可能出现好的长远战略。

(1)在美国两派意见分歧长期存在

首先说不同派别达成一致,这个就不容易。美国在对华问题上大致有两个派别,一派是重视商业利益,一派是重视战略利益。不是说美国在某时某刻出现了这两派,而是美国社会特性决定会有不同意见出现。不美国资本根据利益会分成两种需要,就是知识分子和政客这些精英也会分两派。短期的经济利益和长期的战略利益不可能总是一致的,人的思想就总会有分裂。除了对中国,对其它大国,像俄罗斯,美国的意见也容易分成两派。

可怜的俄罗斯,在苏联自杀以后,美国仍然没有敞开怀抱,相反防范的很严。今天,两个苏联遗留下来的东斯拉夫人国家俄罗斯和乌克兰还被美国挑唆着打“内战”。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仍然地大物博,仍然有可能重新崛起,因此美国有一大票人认为要斩草除根,比如像拜登这种在冷战高潮期成长起来的政客。像拜登这一派人考虑的就是某种“战略利益”,但是巧了,和一部分军工资本的商业利益合流了,于是坚决插手俄乌矛盾。

(2)美国对华战略的长远战略也需要条件

用历史来做案例分析,屡试不爽。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中日刚刚起冲突的时候,美国还是同时在做中日两边的生意,等到珍珠港事件前夕,日本打进东南亚,就不一样,美国就开始变成制裁日本的中国盟国了,因为这时候美国的商业利益和战略利益都需要反日了。

尼克松访华,和当时的基辛格亲华,都是当时的外交大手笔,因为当时已经快到冷战高潮,苏联进攻的很凶,美国在越南吃了亏,开拓市场和联盟求助只能找中国,于是商业利益和战略利益合流了,故直到本世纪初中美贸易合作始终进行着。

(3)美国选举制度和资本运作导致优秀领导人难产

看起来好像美国总统应该是精英中的精英,是通过全国人民的至少半数以上选出来的,其实不然。美国选举制度现在已经越来越有利于资本操控。资本选出来的人,只能是符合他们利益的人,这个人不需要多英明,只要能听话做傀儡,或者不伤害资本的利益就足够了,这个人太聪明反倒不好。所以拜登的年龄和健康都不是问题,比尔·盖茨和爱迪生就不行。

通过全民选举,一步登天,从一个律师、老板变成总统,或者是从一个退伍尉官成为国防部长,从一个教授变成国务卿,这本身就有风险。因为他不是从基层一级级升上来,对中层甚至基层都没有很好的全面了解,有可能失误。但是资本和“深层政府”不管那个,只要适合操纵就好。

像罗斯福和林肯,都是在国家存亡的危急时刻,在全球经济危机和国家分裂的背景下,被选出来,有点各派联合拥戴“救世主”的意味,但特朗普不是,现在美国的商业利益和战略利益的代表们,像马斯克和贝森特仍在争吵着,特朗普只有权袖手旁观。

0 阅读:10

筹海者张晓东

简介:历史与军事学者,上海社科院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