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阻拦索是舰载机的生命线,那么它就是舰载机的搬运工。别看它身材小巧,但干的全都是体力活,航母缺了他是寸步难行。世界上拥有航母的国家有十余个,但能造出它的却只有三个,它就是舰载机牵引车。都说航母上一颗螺丝钉都可以换汽车,那么这辆车又能换什么呢?难不成可以换飞机?
如果真的可以以物易物,估计牵引车厂商大门口肯定排起了长队。换飞机不现实,但折合成人民币足够买上200多辆宝马三系了。那么问题来了,世界上能造航母的国家有四个,为何能造牵引车的却只有三个?牵引车真就这么难造吗?难道没有牵引车航母还不出海了吗?舰载机也有轮胎为什么不能自已开到合适的位置。
航母是一个国家最高工业和科技水平的象征,所以航母上几乎没有便宜的装备,即便是一根不起眼的拦阻锁都要150万美元,更别提其他装备了。众所周知,航母的战斗力来自于舰载机,所以舰载机的保障工作极为重要。可航母上万平米的甲板怎么着也能容纳舰载机翻个身吧,为什么还要制造牵引车呢?
首先,飞机的发动机不同于普通的发动机,它是按照每小时几千公里的高速度而研发的,让他在地面上以龟速前行。上百倍的油耗差先不说,还会大大缩短发动机的寿命。所以不管是军用还是民用飞机,都尽量避免在地面上频繁开车。其次,大多数战机都不具备倒车功能,想让它来个倒车入库或是侧方位停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且舰载机的尾焰温度极高,即便航母甲板可以耐高温,其他设备怕都扛不住尾焰的灼烧,稍有不慎就会酿成事故。
航母甲板上万平米的空间确实可以容纳舰载机翻个身,但是别忘了,航母上不是一架舰载机,而是多载一架是一架,航母虽大,可舰载机也不小啊,更何况甲板上密密麻麻停放着众多的战机和保障车辆,所以说没有牵引车,舰载机还真就翻不了身。那么问题来了,牵引车不过一米高,到底藏着什么黑科技,真就这么难造吗?
米国是航母大国,11支航母舰队让他称霸海上,但为了建造牵引车也投入了上亿美元。当初我国在组建辽宁舰时,首先考虑的就是引进牵引车,无奈他国刻意封锁,所以我国科研。工作者又走上了自主研发的道路。在攻破了重重难关后,国产的牵引车终于问世,但该车属于特种车辆,只适用于军舰。
在没有产量的支撑下,一辆车的成本就相当于设计+制造+材料+工费,一款牵引车的研制少说也要上亿,所以单价异常昂贵也属自然。据悉,辽宁舰上的牵引车高达两千万,尽管牵引车价格昂贵,但航母大国无一例外采购牵引车,调度舰载机。但要说胆大的也有,那就是印度。
印度武器全靠买买买,但却偏偏止步于牵引车,甚至嘲笑他国花两千万解决的事他仅仅花了2万美元。印度牌摩托车曾经风靡全球,如今2万美元的拖拉机又登上了航母舞台。那么问题来了,拖拉机能不能代替牵引车呢?既然印度都这么干了,我们也不能说不能了,只不过拖拉机一旦打滑,把舰载机滑进大海,就有点得不偿失了,稍有点横风,拖拉机也就跟着葬身大海了。
当然,风平浪静的时候也不是不能用,不过这转弯半径就有点尴尬,牵引车的转弯半径一般为零,即便舰载机机头面朝大海,牵引车侧向一转45度就可以拖走了。如果换成了拖拉机,这得倒多少次车呀?一旦他国反舰导弹来袭,拖拉机还在甲板上画地图,这下场估计有点惨,拖拉机拖拖拉事小,毕竟牵引的是飞机不是大货箱,拖拽的是起落架,不是大铁钩,稍有不慎就会拽坏了。
而牵引车则是无级变速,能做到低速平稳牵引,换成拖拉机,开个一千米每小时试试,就知道什么叫专业了牵引车不仅要具备无级变速,还要有高扭距,四轮驱动,喝的还是专门的航空油。牵引车之所以矮小,就是为了保证重心低,以抵抗航母航行时的颠簸,也方便穿梭于舰载机机头和翼下。
一般舰载机牵引车体积是民航牵引车的1/5甚至更小,牵引车在保证控制精度的同时,还要有足够的动力输出,要知道一般舰载机都有十几20几吨重,满载的情况下甚至可达30几吨,所以牵引车是小身材,大能量,在具备超强性能的同时,牵引车的材质还要具备抗腐蚀性、耐高盐,高湿等恶劣条件。那么问题来了,印度买了那么多飞机,难道不送牵引车吗?其实这道理就跟只买火箭弹不买发射车是一样的。
飞机牵引车其实在民航或按机航空基地也能看到,但舰载牵引车比地面作业的车辆要求更高,因为军舰上的作业面时刻都在变,这对牵引车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牵引车又分为有感牵引和无杆牵引两种模式,有杆牵引设计相对简单些,但不同机型需要匹配不同的牵引杆儿,无杆牵引就不同了,直接采用液压机构将舰载机前轮抱起,转弯半径几乎为零,所以更适合空间比较紧凑的机库。
航母上多为固定翼舰载机,但两栖攻击舰上多为低矮的直升机,即便无杆牵引车也无法抱住直升机的前起落架,所以更适合拓展直升机的微型牵引车问世了。目前这款纯电动微型牵引车仅中美可以独立研制,千万不要以为纯电动技术就会更简单,相反没了发动机和传动机构,整体高度更低尺寸更紧凑,比起燃油牵引车来说,研制难度更大,尤其是蓄电池电控模块以及轮毂电机的研发,已经限制了全球98%以上的国家。所以说,武器不是有则强,而是强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