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男人眼里的顶级美女,竟然要长着一张"大饼脸"?

百姓识天下 2025-04-17 17:37:22

平壤火车站月台上飘着细雪,我们团的湖南妹子小林裹着白色羽绒服,活像只滚圆的糯米团子。朝鲜男导游崔同志的目光在她红扑扑的圆脸上停留了足足三秒,突然用带着丹东口音的东北话说:"同志,您长得真像我们万寿台壁画里的仙女。"

那个被朝鲜男人追捧的"大饼脸"姑娘

小林捏着自己肉嘟嘟的脸颊自嘲:"我这大脸盘子要是在国内,早被我妈押去削骨了。"崔导游闻言瞪圆了眼睛,黑色公文包"啪"地掉在雪地里。这个平时介绍主体思想塔都面不改色的退伍军人,此刻竟结巴起来:"圆、圆脸才是我们朝鲜最美的脸型啊!"

接下来的旅程成了大型审美差异实验现场。在妙香山宾馆,端着铜碗拌饭的服务员小姐姐个个面若银盘;开城工业园的女讲解员笑起来眼睛弯成月牙,脸颊鼓得像熟透的平壤苹果;就连街边卖明太鱼干的阿妈妮,年轻时想必也是丰腴的美人——在朝鲜七日,我竟没见到一个锥子脸。

"我们选涉外服务员有三个硬标准。"崔导游伸出被香烟熏黄的手指,"一要皮肤白得像新义州的雪,二要脸圆得能映出大同江的月亮,三要..."他忽然压低声音,"屁股得能生儿子。"旅行团里几位阿姨闻言,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牛仔裤。

那日前往南浦港的盘山公路上,大巴车司机老朴突然操着朝式中文开口:"林同志要在朝鲜,保准能嫁'金裤子'!"在众人哄笑中,我们才知道"金裤子"不是真的穿金戴银,而是指毕业于金日成综合大学的精英,相当于国内的"清北学霸"。

更令人惊讶的是朝鲜的"微胖美学"。在平壤第一百货商店,印着女工宣传画的搪瓷杯上,女主角都有着健美的双下巴;少年宫表演歌舞的孩子们谢幕时,老师特意把最圆润的小姑娘安排在最前排。就连我们参观的某机关幼儿园,营养师骄傲地展示的"健康指标"里,赫然写着"女童体重应比国际标准重5%"。

这种审美在婚恋市场尤为明显。在开城高丽博物馆,我们偶遇拍结婚照的新人。新娘传统韩服包裹着丰腴的身材,两颊用胭脂涂出夸张的圆形,活脱脱从高丽古画走出来的仕女。新郎偷偷告诉我们,为把未婚妻养出这身"福相",他连续半年把军队配给的白糖都攒了下来。

从饥饿记忆到盛世美颜

这种独特的审美密码,或许就藏在平壤街头的宣传画里。当我们站在万寿台广场,仰望百米高的领袖铜像时,崔导游指着1950年代的宣传画解说:"那时候我们前辈,最羡慕画里人物饱满的脸庞。"

同行的历史系学生小王突然顿悟:朝鲜战争后的饥荒岁月,圆润的面庞是稀缺资源。如今虽不再缺粮,但集体记忆中的"富足符号"已融入民族审美基因。就像中国人对"福"字的执着,朝鲜人把对丰衣足食的向往,都刻在了对圆脸的迷恋里。

这种审美甚至形成了产业链。在黎明大街的"未来"化妆品店,最畅销的是能让脸颊显圆的珊瑚色腮红;绫罗岛游乐场的气球摊位上,最受欢迎的是印着胖乎乎孩童形象的氢气球;就连我们参观的平壤纺织厂,工人都说圆脸女工更容易被选为先进工作者——"上相"。

旅程第五天,审美碰撞达到高潮。在羊角岛饭店的联谊会上,朝鲜导游们好奇地翻看中国游客手机里的女团照片。"这些姑娘是生病了吗?"女导游李同志摸着K-pop偶像的蚂蚁腰照片直摇头,"在我们朝鲜,妈妈们绝不会让女儿饿成这样。"

崔导游则对国内网红脸发出灵魂质疑:"下巴这么尖怎么戴军帽?"当他看到某女星削骨失败的新闻时,痛心疾首地说:"这么好的圆脸盘,够三个朝鲜姑娘用了!"

最有趣的当属中朝青年审美互评。当我们的90后小伙展示理想型是"直角肩、A4腰"时,朝鲜大学生集体皱眉;而朝鲜男生心目中的"军装女神",在中国姑娘看来"起码要减二十斤"。直到小林跳出来自嘲:"看来我这辈子注定要当国际美人",两国年轻人终于笑作一团。

临别前一晚,我们在大同江畔烧烤。炭火映着崔导游棱角分明的脸,他突然说:"知道为什么我们都爱圆脸吗?"不待我们回答,他自斟一杯大同江啤酒:"圆脸就像太阳,看着就暖和。"这个曾在部队服役十年的汉子,此刻眼神温柔得像江面的月光。

回国后翻看照片,发现镜头里的朝鲜确实有种独特的美学体系:万寿台纪念碑的弧形基座,凯旋门的半圆形拱门,甚至街心公园的石凳都是完美的正圆。原来这个把圆形刻进DNA的民族,早把对圆满的追求写在了每张笑脸上。

如今小林常摸着依旧圆润的脸庞开玩笑要去朝鲜发展。而我在整理旅行笔记时总会想起,那日在板门店瞭望台,北南两侧的姑娘们隔着三八线对望——一边是精心勾勒的精致妆容,一边是健康红润的饱满脸庞,不同的美学背后,都是对美好生活的永恒向往。

0 阅读:166

百姓识天下

简介:年轻时曾在朝鲜生活过5年,有多位朝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