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黛玉真的嫁不出去,非宝玉这一棵树不可?

达日云宇 2025-04-19 12:31:11

许多读《红楼梦》的朋友,都认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联姻,才符合彼此的政治需求,所以,贾宝玉娶大富之家的宝钗,更符合贾府利益,我本人持不同看法。

首先,因为林妹妹寄居贾府,又是父母双亡的孤女,好多人认为只有宝玉挑选黛玉的份,实际上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黛玉对宝玉的一往情深,让大家会误读黛玉不好找婆家,实际上如果抛开黛玉的身体因素,黛玉的选择范围,远远大于宝钗。

朋友们可能会问,既然黛玉不难找婆家,为什么京城王孙贵族,没有人给黛玉提亲?我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

1、首先,宝钗曾经待选,这等于在京城中打了活广告,上流社会都知道有宝钗这个人待嫁,而黛玉是千金小姐,大家闺秀,她并没有被京圈广泛熟知。黛玉进贾府,是一路小轿抬进内宅的,不像宝钗是从大门走进来,因为名门闺秀是不可以让外男随便见到的,不同于宝钗的商贾出身,可以不必讲那么多规矩,所以,酒香也怕巷子深。

2、黛玉初进贾府,作为亲表哥的宝玉,并不知道黛玉闺名,因为侯门千金的名字,是不能随便告诉人的。整个贾府下人,也只能称黛玉为林姑娘,而宝钗被称为宝姑娘。宝玉称黛玉林妹妹,因为直呼闺名是十分无礼的,是对贵族小姐的冒犯,因此连宝玉也得按礼法,只能称林妹妹而不敢叫闺名。

3、黛玉进贾府时,年纪还实在太小,尚未到议亲之时,而且,贾府除王夫人外,几乎所有人的共识,就是宝林二人一娶一嫁,而过多和外人提起黛玉,万一有人提亲,贾府和贾母可能会面临麻烦,因此,贾府主子们,在应侯王公贵族各项活动时,在各种交际场合,不约而同达成默契,不提黛玉的事。

综上所述,黛玉并不是不够优秀,而是作为闺阁千金,在崇尚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古代,如果没有家长引荐,是不可以随便见人的,很多贵族是不知道有黛玉这个人的。

有人可能会问,那林妹妹不是去过王夫人娘家,而且还见过南安太妃?

首先,王家对贾府的情况是了解的,因为有王夫人和王熙凤,在贾母贾政未定宝玉婚事前,王家不太可能去关注黛玉的婚嫁。南安太妃见黛玉也是她年龄大一些之后,探春最终远嫁,而当初拉黛玉极夸了一番的南安太妃,后续不会不露面,可八十回后的原稿迷失,因此,南安太妃有没有在京圈提起黛玉,不得而知,但以曹公的笔力,是不会无缘无故把一个人写丢了的。

可以确定的是,当年的林如海,曾中了探花,作为侯门之子,又一表人才,连贾母在贾府鼎盛之时,也匆匆忙忙将最宠爱的女儿贾敏嫁她,可见林如海当年是极为优秀的。所谓一举成名天下闻,一个举人尚且如此,那进士及第的侯门公子中了探花,长得一表人才,又是皇上钦点巡盐御使,在京圈应该是很轰动的事儿,因此,有门第的贵族,应该没人不知道林如海这个人。

作为林家唯一的女儿,一旦大家知道黛玉在贾府寄养,论出身和门第,难道正常情况下,不会有人动了迎娶黛玉的念头?如果说婆家娶儿媳,就必须借儿媳家的光,那贾府娶了邢夫人、尤氏又借了什么光?如果说娶李纨是沾了其父国子监祭酒,书香门第的光,那娶黛玉的话,说出去侯门探花御使独女,又是国公府史老太君之女所出的嫡长女,又有什么可丢人的吗?

可能大家会觉得薛家大富黛玉穷,因此不符合贾府要求。我之前有专题文章,写薛家早已败落成破落户,红楼梦前八十回薛家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那块没人敢用的樯木板,除此外没一件像样的玩器珍宝。因此薛家才狗急跳墙,赖上贾家并用尽手段,撵都撵不走。

试问,以宝钗个性,如果能攀高枝,她会选择宝玉吗?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如果有好风,宝钗根本不会有丝毫停留。她之所以留下来,因为以她的门第 、根基、现状,只有公府次子所出的宝玉,加上王夫人的支持,她才有些许希望够得到。京城王公贵族是不可能接纳薛家的。

话说回来,京圈贵族会认为林妹妹家没钱吗?那是不可能的,大家默认的是,贾府寄养了林家孤女,并将其作为宝玉妻子的人选,这寄养可不等于给你贾府了,名分上黛玉并不属于贾家。因林家实没了人口,黛玉承继林家爵产合情合理,只是在贾家寄养至成年,成婚后林家财产即作为嫁妆,要带到夫家。

一旦贾家不娶黛玉,别忘了京中还有个贾雨村,贾雨村对黛玉评价是“言行章止另是一样,度其母必不凡”。话很明白,就是林妹妹给他印象是非比寻常。作为老师,并且两次陪同黛玉北上的他,在黛玉成年后,很可能向达官显贵之家提起黛玉,而黛玉的才学可能也小有名气,书中提到诗社的作品,外面是有抄去看的。很多人很认为黛玉家学渊源,知书达礼,加上黛玉羞花闭月之貌,也未必不动结亲之念。

而届时就涉及到追索林家家产问题。而贾家侵吞林家财产,是名不正言不顺的,甚至是触犯当朝律法的,或可给贾家带来大麻烦。因此,但凡有些政治头脑,都会认为娶黛玉一定比娶宝钗,更符合贾府需求。这一点,其实作为决定宝玉婚事,有拍板权利的贾政,应该是十分清楚的。

抛开所有外部因素,单从黛玉出身门第根基,配宝玉是绰绰有余的。贾府武将世家,而黛玉是书香门第,黛玉是林家唯一继承人,而宝玉并非长子长孙,正常情况下,一旦贾母亡故,宝玉所有特权将随之消亡。作为无爵无官又极厌读书的二房之子,他前途十分堪忧,若是黛玉父母亲在世,没有可能同意黛玉嫁宝玉,说白了就是不般配。即便生活在贾府,如果不是黛玉真性情,她一定有更好选择。

黛玉从小受到贵族的精英教育,实际上不仅才华横溢,聪明过人,而且非常有政治敏锐度。

元春省亲时,贾府众多眷属,大脑一片空白,写的应制诗不是赞大观园,就是赞贾妃。只有浸淫官场多年的贾政,尚保留几分清醒,对一路哭哭啼啼的元春说:“娘娘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愤懑金怀,唯有恭谨以侍上”。我想当时贾政内心又害怕又上火。

而黛玉用一首《杏帘在望》,作为命题讼圣作文,把元春所有尴尬一扫而空。因为,黛玉第一时间就知道,让她们写诗应该写什么内容。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这难道不深合贾政和元春心意?大家又问了,那元春赐节礼,为什么宝钗和宝玉一样?我个人认为,这个分配都不一定是元春的意思,节礼是先到王夫人那里的,以王夫人的主意正,连对婆婆贾母都几次先斩后奏,调整一下节礼,也不是干不出来。因为曹公用了一个词“天真烂漫”形容王夫人,干天真的事儿,王夫人是擅长的。

大家别以为黛玉爱宝玉,就是个傻白甜,是个不通事务的傻子。她在初进贾府待人接物上,就展现出非凡的见识和应对能力,在潇湘馆的秩序上,又展现出不凡的管理能力,她与贾母、王熙凤、三春、李纨,甚至是贾琏等贾府主子关系上,远好过宝钗。她之所以不待见赵姨娘,是因为她有贵族士大夫的孤傲品格,不愿意与心灵卑鄙的人亲近,但她在赵姨娘顺路探望时,也给足她面子。黛玉不会象宝钗一样,讨好完主子又讨好下人,黛玉不是不懂人情世故,而是更具备大家族小姐的品格与傲骨,她自小受到的是精英教育。如果她可以正式掌家,会不拘一格重用有能力的人,就像她合理授权奶母和紫鹃等人,打击那些暗中做小动作的人,黛玉是十分有雅量的,她多次在对凤姐的工作上给予支持肯定,这种品格更容易把家族带上正轨。

黛玉并不是嫁不出去,仅凭惊世骇俗,不同凡品的美貌,就会有人十分向往,何况她才高八斗,出身名门,又是书香门第,是贾府的雪藏,才让黛玉不为外人所知。

如果黛玉不这么一往情深,她的归宿可能是最好的,她不是纵容宝玉不读书,而是太了解宝玉,希望宝玉可以开心的成长,为此才在省亲时,帮宝玉完成命题考试,在贾政查书时,夜以继日的仿宝玉笔体,帮他完成作业。黛玉是最懂宝玉的人,她不说教不逼迫,就像大禹治水,她是疏导而非强堵,这才是最利于宝玉健康成长的方式。其实,只有黛玉才有可能让宝玉循序渐进的,发展成可以自我立足的人。

一个女孩子为了一个男人,可以奋不顾身,可以不慕名利,还有什么比这更珍贵呢?那些认为黛玉刻薄小性儿的,我想问,你们真的懂看人、识人吗?或者,你们真的用心爱过吗?

0 阅读:5

达日云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