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新闻让很多人惊掉下巴:南京殡仪馆招4个人,结果176人抢着报名,最火的岗位86人争1个名额。

报名表上明晃晃写着“需接触遗体”,但00后们眼睛都不眨——有人边填表边嘀咕:“总比在家啃老强。”
老一辈还在念叨“晦气”,年轻人却掰着手指算账:事业单位编制、五险二金、郊区包住宿,这不比挤破头考公务员实在?

1. 心理学专业突然吃香了?
你以为殡仪馆只要抬遗体?南京这次招的综合管理岗点名要心理学专业。
工作人员解释:“家属情绪崩溃时,得有人疏导。
去年有个案例,家属激动得差点扯坏逝者衣服。”

2. 修焚化炉比修电梯高级?
设备维修岗要求机电专业,因为现在的焚化炉都是智能款。
应聘者小王说:“修电梯可能被机器人取代,但修焚化炉?
这活儿自带‘护城河’——毕竟没人爱碰死亡相关的东西。”

3. 所有新人必须过“气味关”
新员工都得去一线轮岗,有人第一次进防腐室就吐了。
干了三年的李姐笑道:“现在闻到尸臭味,还能淡定吃午饭——习惯真是可怕的东西。”

1. 相亲市场上的“隐形人”
90后小陈相亲自报家门时总耍心眼:“我说在民政局工作,绝对不提‘殡葬’俩字。”
结果有次被拆穿,对方家长当场甩脸走人。

2. 年轻人算盘打得噼啪响
00后应聘者小林直言:“月薪6000包住,在南京相当于月入过万。
摸遗体算什么?我室友在电子厂天天闻焊锡味,肺都要咳出来了。”
3. 网友吵翻天
有人挺直腰板支持:“穷比鬼可怕!稳定就是最大的体面。”
也有人摇头:“把殡葬当退路,是对生命不尊重。”不过吵归吵,报名人数倒是越骂越多。

1. 就业寒冬逼出神操作
某二本毕业生苦笑:“送外卖要日晒雨淋,搞直播得装疯卖傻。
殡仪馆好歹有空调,也不用对客户赔笑脸——反正客户不会投诉。”

2. 死亡教育从Vlog开始
对比日本电影《入殓师》,国内殡葬博主“白事先生”用手机拍工作日常。
他给遗体化妆的视频下,点赞最高的评论是:“原来死亡可以这么平静温柔。”
3. 职业名称越改越高级
从前叫“火化工”,现在改称“生命礼仪师”。
南京殡仪馆的老张说:“我们处理的是遗体,治愈的是活人。
上次有个姑娘握着我的手哭,说终于让车祸去世的爸爸体面走了。”

1. 骨灰盒也搞消费升级
从普通木盒到钛合金款,从二维码墓碑到“元宇宙扫墓”。
有家属吐槽:“给我爸挑墓地比给我买房还费劲,风水师看了三回才定。”

2. 技术活越来越难
现在入殓师得会3D打印,能给残缺遗体“补脸”。
培训师傅老周说:“上次给因火灾去世的小伙子修面容,他妈妈看见遗体直接跪下了——那是她半年来第一次看见儿子完整的脸。”
3. 政策也在推着走
国家“十四五”规划要求殡葬服务更人性化。
南京试点让心理学专业员工持证上岗,未来可能全国推广。

当86个年轻人抢着和死亡打交道,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就业压力,更是一代人对“体面生活”的重新定义。
殡仪馆的招聘启示像块棱镜,折射出年轻人的生存智慧,也照出整个社会对生死的态度变化。
下次听说谁在殡仪馆工作,别急着皱眉。说不定人家拿着编制住着宿舍,正偷着乐呢!
来聊聊:如果家人想去殡仪馆工作,你会支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