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确容灾目标
RTO(恢复时间目标):设定系统允许的最大停机时间(例如1小时)。
RPO(恢复点目标):设定数据允许丢失的最大时间窗口(例如15分钟)。
容灾等级:根据业务需求选择冷备、温备或热备方案。
2. 异地容灾架构设计2.1 两地三中心模式主数据中心:处理实时业务。
同城备份中心:通过高速网络(如光纤)同步数据,实现低延迟故障切换。
异地容灾中心:距离主中心数百公里以上,防范区域性灾难(如地震、洪水)。
2.2 网络规划专线/VPN:主备数据中心间通过专线或加密VPN保证数据传输安全。
DNS全局负载均衡:配置智能DNS,根据健康检查结果自动切换流量。
延迟优化:选择地理位置适中、网络质量高的异地节点。
3. 数据同步方案3.1 存储层复制块级复制:使用存储设备自带的同步功能(如EMC SRDF、NetApp SnapMirror)。
对象存储跨区域复制:如AWS S3 Cross-Region Replication、阿里云OSS跨区域复制。
3.2 数据库层复制主从异步复制:MySQL半同步复制、PostgreSQL流复制。
多主架构:如Galera Cluster(适用于MariaDB/MySQL)。
日志同步:通过解析数据库日志(如Oracle GoldenGate)实现增量同步。
3.3 应用层数据同步消息队列跨区域同步:Kafka MirrorMaker、RocketMQ多副本。
文件实时同步:使用Rsync+inotify、DRBD或分布式文件系统(如Ceph、GlusterFS)。
4. 故障切换与恢复4.1 故障检测心跳检测:通过Keepalived、Corosync等工具监控节点状态。
第三方监控:使用Prometheus+Alertmanager、Zabbix等监控系统,触发告警。
4.2 切换策略自动切换:适用于热备场景,通过脚本或工具(如AWS Route 53故障转移策略)自动触发。
手动切换:需人工确认,避免误操作(例如运维人员通过控制台执行切换)。
4.3 应用恢复配置一致性:确保备中心的应用配置、环境变量与主中心一致。
会话保持:使用Redis跨数据中心集群或全局负载均衡保持用户会话。
5. 容灾演练与验证定期演练:每季度模拟主中心故障,测试切换流程。
数据一致性校验:使用工具(如Percona Toolkit)对比主备数据差异。
性能压测:验证备中心在接管流量后的承载能力。
6. 成本与方案选型建议低成本方案:冷备+异步复制(RPO/RTO较长,适合非核心业务)。
高可用方案:热备+同步复制(RPO≈0,适合金融、电商等核心系统)。
云服务方案:直接使用云厂商的跨Region容灾服务(如AWS Multi-AZ、阿里云容灾服务)。
7. 安全与合规加密传输:使用TLS/SSL加密跨中心数据传输。
备份数据加密:静态数据使用AES-256等算法加密。
合规要求:确保数据存储符合GDPR、等保三级等法规。
示例:基于云的异地容灾架构(AWS)主中心:部署在AWS东京区域(EC2+RDS)。
异地容灾中心:部署在AWS新加坡区域。
数据同步:RDS启用跨Region只读副本,S3通过CRR同步。
流量切换:使用Route 53设置故障转移路由策略。
自动化恢复:通过CloudWatch监控故障,触发Lambda执行切换脚本。
常见问题延迟问题:异步复制可能导致数据延迟,需根据业务容忍度调整。
成本控制:跨区域流量费用较高,可通过压缩/去重技术优化。
人为误操作:严格权限管理,避免误删备中心数据。
通过以上步骤,可构建一个高可靠、可扩展的异地容灾体系,最大限度保障业务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