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募资金额多次调整,这位光伏老兵依然在IPO通道上成功突围——实力是真的,争议也是真的。
文 / NE-SALON新能荟小编团
3月24日,深圳市首航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首航新能”,股票代码:301658.SZ)正式开启新股申购,发行价11.80元/股,发行市盈率15.88倍,属于深交所创业板,国泰君安证券为其独家保荐人。这家深耕光伏逆变器与储能领域12年的“老兵”,在光储企业IPO通道普遍收紧的背景下逆势突围,但其业绩如“过山车”般剧烈波动、募资计划大幅缩水及产能利用率低迷等问题,也引来投资者的高度关注。
1.IPO通道“亮红灯”下的“黑马”突围
近年来,光伏储能行业因产能过剩、业绩变脸等问题,多家企业IPO进程折戟。然而,首航新能凭借全球光伏逆变器出货量前十的市场地位(2023年市占率第十),以及覆盖光伏并网逆变器、储能逆变器、储能电池的全产业链布局,以“黑马”姿态闯入A股市场。公司自2013年成立以来,通过精准卡位欧洲户用储能需求爆发期,2022年营收一度冲至44.57亿元,净利润达8.49亿元,同比增长超3倍。

尽管行业整体承压,首航新能的全球化战略为其赢得喘息空间。其境外收入占比常年超80%,欧洲市场贡献核心增长动力,并在意大利、波兰等国家建立深度客户绑定。此外,公司还加大欧洲本土化布局,在德国设立实验室、波兰及捷克建立售后服务中心,荷兰设仓储管理中心,以提升响应效率,通过全球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强化竞争力。
2.IPO光环下的业绩“过山车”
然而,当我们对首航新能过去三年的业绩进行分析发现,其业绩曲线堪称“惊险”。
2022年受乌克兰危机引发的欧洲能源紧缺推动,公司净利润暴涨至8.49亿元,但此后急转直下:2023年净利润暴跌64%至3.41亿元,2024年预计进一步缩水至2.59亿元,较峰值蒸发约70%。

业绩剧烈波动背后,暴露出首航新能的两大风险。一是过于依赖境外收益。多年来,公司主营业务高度依赖境外市场,虽然公司也声称加大了国内市场的拓展力度,但事实上,首航新能除了2023年内销占比上升外,其余年份对境外销售占比非常稳定。报告期(2021-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公司境外市场营收分别为16亿元、39.93亿元、28.23亿元和12.2亿元,占营收之比分别为88.01%、89.61%、75.57%和83.19%。2023年下半年欧洲电价回落、储能需求放缓直接导致业绩“变脸”。

二是客户集中度高企。首航新能主营业务分为并网逆变器、储能逆变器、储能电池和光伏系统配件及其他等,其中并网逆变器和储能逆变器为首的逆变器业务是大头,占公司营收之比多年在75%以上。
3.募资缩水与产能利用率争议
首航新能的募资计划历经多次大幅调整,引发市场对其战略规划合理性与资金需求的强烈质疑。2022年6月,首航新能首次提交IPO申请时拟募资15.11亿元,主要用于新能源产品研发制造、研发中心升级等项目;2022年11月,募资额突增至35.12亿元,新增“首航储能系统建设项目”(拟投入20亿元);2025年1月,募资额骤降至12.11亿元,其中储能项目投入砍至1亿元,补充流动资金从4.5亿元缩至0.5亿元。然而,其产能利用率却持续低迷。2024年上半年储能电池产能利用率仅24.31%,光伏逆变器为61.6%,在此背景下,首航新能仍计划将7.72亿元募资用于“新能源产品研发制造项目”,意图扩大分布式大功率逆变器、储能逆变器等产能。公司解释称,提前布局产能是为应对预期需求增长,然而,这一说法难以消解市场对其战略预判能力的质疑。
结语:
首航新能的IPO,既是新能源行业“剩者为王”的缩影,亦是资本与风险博弈的样本。其技术积累与全球化布局为长期价值提供支点,但业绩剧烈波动、单一市场依赖及产能过剩隐忧,仍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对于投资者而言,在“双碳”红利与行业洗牌的交织中,首航新能能否借资本之力穿越周期,仍需警惕业绩“过山车”背后的颠簸风险。来源:NE-SALON新能荟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