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同学成俘虏,徐向前问:是不是准备为蒋介石自杀,可以成全你

小爱客拍车 2025-04-27 15:57:01

1948年6月份,人民解放军的华北军区队伍,在徐向前这个总头头的指挥下,干掉了阎锡山手下十多万人。更厉害的是,他们还直接逮住了阎锡山身边的大红人,那时候的太原绥靖公署的二把手,还兼着野战军总司令的赵承绶。

赵承绶是阎锡山麾下的“十三太保”大将之一,跟杨爱源、孙楚、梁培璜他们那帮人,还有杨澄源、傅作义、王靖国、李生达、李服膺、楚溪春、鲁英麟、董英斌、陈长捷等人,都是阎锡山非常信任的铁杆手下。

赵承绶被抓以后,徐总特别上心,立马就让抓住赵承绶的那队人马带着他来到兵团指挥部,打算当面见见他。

徐总打算见见赵承绶,这不仅因为赵承绶是阎锡山非常信赖的得力助手,还是晋绥军里的大将。除此之外,还有个私人原因,那就是赵承绶和徐总是中学时的老同学,以前关系就挺好的,两人之间有着不错的交情。

赵承绶被安全送到兵团司令部没多久,就被带去见了徐总的指挥室。

赵承绶一进门,徐总就从桌前直起身子,抬起头。他随即站起来,搬过一把椅子让赵承绶坐下。就像多年未见的老友一样,徐总语气挺温和,问他话说:“最近咋样啊?”

萃崖老兄!你还记得我是谁不?”说着,我朝赵承绶笑了笑,眼神里满是询问。

徐总一开口,赵承绶就抬起了之前一直低着的头,满脸不解地望着徐总。他盯着徐总看了一会儿,突然间,他像是被什么击中了记忆,眼睛一亮,对着徐总就说:“哪能不认识呢,你不就是徐向前,字子敬的那位吗!”

一看赵承绶还记得自己,徐总眼里立马闪起了笑意,乐呵呵地说:“老同学,记性挺好嘛!这么多年没见,身体还是硬朗得很呐!”

说实话,真不好意思提什么身体强壮呢!赵承绶回答时显得有些尴尬,不知道该说啥好。

现在这时候,赵承绶心里头五味杂陈。跟以前真的不一样了,想当年在中学时,他们俩是铁哥们儿,关系好得很。但现在呢,自己成了打了败仗的将军,而对方呢,却是抓住自己的总指挥,这身份地位,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瞅着以前的好哥们儿,现在成了总指挥的徐向前,赵承绶不说话了,心里直犯嘀咕,不知道该咋开口。

赵承绶正闷头不语呢,徐总冷不丁冒出一句:“你还挺有那股‘豪杰’味儿嘛!打算给蒋介石、阎锡山殉职是怎么着?我倒是可以帮你一把!”这话一出,赵承绶的脸色刷地一下就变了。

徐向前总指挥咋突然问起这个来了?

赵承绶接下来到底是怎么回应的呢?

赵承绶被抓后,他后来到底咋样了呢?

1891年那会儿,赵承绶在山西五台县的槐荫村呱呱坠地,他们家在当地算是中等人家。他老爹赵长庚,以前考过秀才,后来就在村里办了个学堂,当起了教书先生。

赵承绶一来到这个世界,赵长庚心里头就盼着他能有大出息。“承绶”这名字,有讲究,“绶”是古时候用来拴官印的带子,官位不同,绶带颜色也不一样。给他取这名儿,就是指望赵承绶以后能考中进士,当个朝廷里的大官,给祖宗脸上增光。

不过,赵承绶天生就不是个爱舞文弄墨的主儿,反倒对耍枪弄棍情有独钟。让他捧书认字,那简直是难为他,就算硬着头皮被送去学堂,每次考试也总是排在最后。但要是不让他碰书本,改练武艺,那倒是越来越上手,越来越厉害了。

一开始,赵长庚对他管得很严,硬要他乖乖待在学堂里念书,就是不许他碰武功。

之后,清朝不搞科举考试了,读书人们想通过科举当官的路就被堵死了。赵长庚对赵承绶的教育就慢慢放松了,不再像从前那样硬逼着他学文化,而是变得随和起来,觉得只要他以后能有出息,怎么样都行。

没了老爸的管束,赵承绶全心投入练武的计划里。

练武的人大都爱管闲事,心里头正义感爆棚,碰到不公的事儿就爱出头喊一嗓子,站出来给个说法,赵承绶也是这种人。

赵承绶的性子,就是看不惯清朝那腐败没本事的样子,心里头特别盼着革命的到来。

1911年10月10号那天,武昌那边搞了个大动作,就是起义了,这一下子就成了推翻清朝的第一件大事儿。

武昌那边一起义,山西的新军也坐不住了,跟着就闹了起来。就在这档口,赵承绶二话不说,扔下了学校里悠哉的日子,奔回了老家五台县。他一头扎进了续桐溪带着的忻、代、宁公团里,当上了公团的教练官。

那年的11月份,公团向大同发起了进攻,赵承绶带着左翼的游击队冲在最前面。拿下大同后,赵承绶就被安排去守东城了,他在那儿负责抵挡清军的进攻。

1912年那会儿,阎锡山硬是把公团给解散了,赵承绶没办法,只好又回到学校,进了陆军中学继续学习。

毕业后,赵承绶心里就琢磨着要去当兵,为国家出一份力,于是他就去考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第五期骑兵专业。

赵承绶在学校里,射击、队列这些实操课都拿高分,可就是文化课不行,考试老垫底。要不是其他项目表现突出,他可能早被学校劝退了。虽然过程中有些波折,但他最终还是在1918年9月成功完成了学业。

毕业后,赵承绶就直接回了山西,进了阎锡山带的晋绥军,当上了第一混成旅一团里的排长。

赵承绶一进晋绥军就当上了排长,这首先得归功于他保定军校的出身,那时候这样的背景可不常见。再者,第一团的团长杨爱源,也是他保定军校的老前辈,既然是同门兄弟,杨团长自然会多关照他一些。

赵承绶本事不小,再加上有同门师兄帮衬着,没几年光景,也就五年左右吧,他就一路晋升当上了11团的团长。

1927年的时候,阎锡山变了卦,他手下的晋绥军就被重新编成了国民革命军的北方部队(后来过了一年,这个名字又改成了国民革命军第3集团军)。他们加入了北伐的大军,那时候赵承绶是第二师的师长,他带着第二师一起去北伐。

1928年那会儿,阎锡山的军队打进了平津,管起了山西、河北、察哈尔、绥远这四个地方。他们还收编了察哈尔和绥远的那些杂牌骑兵,加起来有4个军、26个团的人。就这么一下,阎锡山的势力涨到了最高点。

随着地盘和兵力的不断扩张,阎锡山很快就碰到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找不到可靠的人来帮他管理。

在那种情境下,赵承绶慢慢走进了阎锡山的眼里。他因为办事能力特别强,逐渐被阎锡山当成得力助手,十分信赖。

那时候,阎锡山想要把收拢来的四个骑兵军完全变成自己的人马,于是他决定让赵承绶来当骑兵司令,由他负责把这些骑兵军重新整顿和缩减。

赵承绶一接到指令,就展现了他的高超政治技巧。通过两次精心的整合,他成功地把原来的四个骑兵军、二十六个团缩减重组为四个旅、十二个团。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杂牌军的高级将领都被重新安排,这样一来,阎锡山就完全掌握了这支部队。

这段时间里,啥意外情况都没出,连一个反对的人都没有冒出来,这让阎锡山特别高兴。于是,赵承绶就成了阎锡山特别信任的人。从那以后,赵承绶在晋绥军里的位置是越来越重要了。

“九一八”之后,日本鬼子就盯上了绥远这块地方。为了保住绥远,阎锡山赶紧加强防备,他把晋绥军的骑兵重新组建成骑兵第一军,还是让赵承绶当军长。这个军下面有两个师,分别驻扎在集宁、武川、五原、临河这些地方,他们时刻盯着日本鬼子的动静,不让鬼子有机会对绥远下手。

1936年11月份,日军早就盯上了绥远这块地方,他们集合了1500多名日伪军,直接朝着红格尔图冲了过去,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现在,红格尔图那边是由赵承绶手下的第二团派出的两个骑兵连加上一个重机枪连在守着,带队的是第二团的副团长张著。

赵承绶一得知鬼子要进攻的消息,马上让守军死守红格尔图,同时赶紧派兵去支援。鬼子又是飞机又是大炮地猛攻,但张著他们二团的将士们毫不退缩,拼命抵抗,一次又一次地把鬼子打了回去。

在打仗那会儿,鬼子派了4架飞机和6门大炮来,对着红格尔图城的东北两边城墙使劲儿轰。他们这么做,就是想帮从东北南三个方向往城里冲的步兵和骑兵打掩护。咱们第二团的战士们,靠着工事和堡垒,跟鬼子的飞机大炮干上了。他们拼死拼活,硬是把鬼子一波又一波的猛攻给顶了回去。一直打到下午5点,鬼子还是没能踏进城里半步。

当日寇拼命攻打红格尔图时,赵承绶派出的帮手,骑兵第一师的第六团,也正火速往红格尔图赶。

14号晚上12点,第六团在张培勋团长的指挥下,悄悄从西门摸进了红格尔图。就在那会儿,日军因为一直拿不下红格尔图城,又加派了两个骑兵旅团和一个步兵旅团过去。

15号那天,赵承绶和傅作义跑到前线去了,他们一起商量怎么跟日本人打仗,还亲自上阵指挥。

16号一早,赵承绶就下达了战斗指令:

骑兵第一师的领头人带着四个骑兵团,还有步兵218旅的指挥官董其武,他领着两个步兵团外加一个炮兵营,在17号晚上对红格尔图周边的日伪军进行了突然打击。

另外,把六十八师的401团调到大六号那个地方,主要是为了守护集宁东北这一片区域,好给进攻的部队提供后援。

另外,在16号和17号这两天里,鬼子还是靠着飞机大炮的火力支援,从东、南、北三个方向不停地往红格尔图城猛攻。红格尔图城的守军们那是真拼啊,死活都不退,跟敌人硬刚,连续打退了敌人17波的冲锋。就这样,红格尔图城的阵地还是稳稳地掌握在我们手里,鬼子愣是一点便宜都没占到。

18号一大早,天还没亮,各个部队就都到了该到的地方。接着,他们就在红格尔图那块儿,跟日伪军干上了。赵承绶一挥手,大喊一声“上”,所有的部队就一块儿开始了大反攻。

将士们拼死抵抗,最终红格尔图战役大获全胜。

这场战斗持续了8天时间,总共打死了1700多名日伪军,还打伤了同样数量的敌人,另外还抓了300多名伪军俘虏。

红格尔图战斗打赢后,赵承绶的队伍紧接着帮傅作义那边,一块儿琢磨了打日寇的百灵庙战斗计划。到了百灵庙开打的时候,骑兵第一军第二师,还有傅作义手下的孙兰峰旅,他们挑了大梁,冲在最前头。

最后,赵部和傅部联手打拼,在百灵庙战役中赢得了大胜利。他们拼死抵抗,不仅把日本鬼子打得落花流水,还成功收回了塞外的重要地方吐木尔台和百灵庙。

“绥远抗战”包括了红格尔图战斗和百灵庙战斗等几场大战,是1937年之前抗日战争里唯一取得全面胜利的战斗。

这次行动狠狠挫败了日伪军的狂妄势头,给全国民众抗击侵略的决心打了一剂强心针。因为这个原因,全国各地纷纷行动起来,支援绥远的抗战事业。

赵承绶指挥部队赢得胜利后,赢得了全国老百姓的一片叫好声。就连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在延安听说了这事儿,都专门发来电报,夸赵承绶的部队为咱中国的抗战立下了大功。

从绥远回来以后,赵承绶立马拿起笔,快速地写下“没能上战场打仗,真是男子汉的遗憾,回来心里还是恨透了日本鬼子”,用这句话来表达他坚决跟日本侵略者干到底的决心。

1937年7月7日,抗战全面打响后,赵承绶带着队伍直接冲向热河的林西县,一下子就拿下了商都这些地方。

不过,就在赵承绶打算进一步扩展胜利成果的关键时刻,因为右翼的平绥线战斗失败,他不得不忍痛放弃眼前的优势,从呼和浩特撤退到了晋西北。接着,他们在岢岚、神池、宁武、静乐这些县里,赶紧布置起了防线。

那时候,赵承绶和我们党的八路军建立了很深的交情。

赵承绶来到晋西北后,对那里的八路军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特别赞赏八路军那种打死不退的抗战决心,还有他们吃苦耐劳、拼命干活的劲头。八路军纪律严明,一点不乱,跟老百姓的关系也是亲如一家,这些都让赵承绶打心底里敬佩。

同时,他主动学习我军的管理军队的思想,并在自己的队伍里大力推动军队整改的风潮。

后来,赵承绶很长时间每天都起得特别早,天还没亮就穿上士兵的衣服,系好腰带,绑上腿带。他会把军部所有的官兵,还有附近驻扎的部队都集合起来,一块儿做早操,自己也是带头先做。

1938年开头那会儿,日本鬼子打下了晋西北的岢岚和宁武。赵承绶和贺龙师长两人,立马碰了头,开了场急茬儿的军事会议。他们一合计,得把岢岚和宁武给夺回来。为了让老百姓心里舒坦,他俩还琢磨着,部队出征要买粮草啥的,得拿真金白银去换,绝对不能给乡亲们打白条子。

不过,因为蒋介石老是扣我们党的军队的经费,所以手里头没钱,买不了太多粮食给老百姓。

那时候,赵承绶二话不说,一听贺龙说还差5000元法币,立马就掏出了5000元法币给我们,让我们去买粮食。

赵承绶大方相助,这事儿我们军队一直记着呢。

在打回岢岚和宁武这两座县城的时候,骑兵在山里头打仗没步兵那么灵活,而赵承绶的队伍里骑兵占了大头。所以贺龙就提出来,让我们第三五八旅当主力军,赵承绶的骑兵在旁边帮忙。

在我军和赵承绶部队的紧密联手之下,成功地把岢岚和宁武这两座县城给夺了回来。

战斗一结束,赵承绶对我军那是感激不尽。为了表达谢意,他不光发电报赞扬我军战功,请求上面给予表彰,还亲自送来了子弹、手榴弹、七九步枪这些军火装备。另外,他还大方地给了20万晋钞,这可真是雪中送炭,大大解决了我军当时的物资短缺难题。

那以后,咱们和赵承绶的队伍关系更铁了,两家军队紧紧抱成团,不是一块儿打退鬼子进攻,就是主动出击去干鬼子。

另外,赵承绶还下令全军,让他们向120师,也就是我党带领的那支队伍,好好学学。

在2005年,也就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时候,赵承绶将军虽然早就不在了,但我党一直记得他在抗战时的付出,还有他对我们党的支持。为了表达这份敬意,我们特别给他颁发了一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还把这枚奖章亲手交给了他的后代。

不过,在解放战争那会儿,赵承绶走了条歪路,跟人民站到了对头那边。

1948年6月份,赵承绶在晋中那场大战里被我军抓住了,紧接着就出现了前面提到的那个场景。

赵承绶在抗战那会儿,真的是拼了命为国家出力,而且他还伸手帮了咱们党领导的八路军一把。所以后来他被抓了,徐向前总指挥心里头就琢磨着,能不能给他个机会,让他重新做人。

徐总忽然对赵承绶讲:“你还挺有股‘豪杰’范儿嘛!是不是打算为蒋介石、阎锡山豁出去了?我可以帮你一把,让你实现!”但这话并不是真让他去寻短见,而是想让他明白,我们党愿意给他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只要他真心实意地接受思想教育和劳动锻炼,那重新获得自由的日子还是有指望的。

赵承绶琢磨出了徐总这位老同学话里有话,于是回应道:“我可不是那个意思,就是心里头过意不去!”徐总一听赵承绶这话,脸立马就绷紧了。咋回事呢?原来徐总看出赵承绶只领悟到了自己的表面话,没琢磨透背后的深层含义。

赵承绶想不明白,他的命运并非掌握在徐总手里,而是他自己说了算。他要是一心想死,谁也拦不住。可要是他不想死,那就得正视自己在解放战争时干的坏事,心里得有点悔意,还得真心接受我党的教育和劳动改变,只有这样,他才能活下去,才有可能重新获得自由。

所以,赵承绶一提到他觉得对不住徐总时,徐总立马就认真地说:“你这是瞎扯啥呢?晋中那场大战,死了伤了那么多人,哪是我们老同学间谁对不起谁的小事啊?”然后,徐总继续说:

萃崖,你跟着阎锡山打了这么多年的仗,到现在还没看透蒋介石、阎锡山这些老军阀的真面目吗?还打算为他们拼命到底吗?现在投靠我们这边,我们真心欢迎你。来了就好,别再纠结什么惭愧、害怕、后悔之类的情绪了,都放下吧。赶紧学点新本事,为人民多做点好事。要知道,还有好多重要的事儿等着你去干呢。

到了这个关头,赵承绶才琢磨出徐总那几句话背后的真实意思。接着,他小心翼翼地问道:

“我有这个能力吗?”

徐总一听,立马回应道:“为啥不行呢?”

接着,徐总给赵承绶说了一大堆投降起义、被抓住后成功转变的例子,像史泽波、李佩膺、梁培璜、刘光斗、徐其昌这些赵承绶的老朋友都在其中。

后来,他俩聊了一个多小时,等要送赵承绶回住处时,徐向前鼓励他说:“等你学完这段时间,我还打算请你回太原前线,给我当参谋,咱们一块儿攻打太原。”

后来,赵承绶果然没让徐总失望。太原战役刚一打响,他就作为“阎军劝降小组”的头儿,从石家庄火速前往太原战场。到了前线,赵承绶立马行动起来,努力劝降和分化阎锡山的部队。他不仅成功劝说了阎军的一些营、连、排选择起义或投降,还争取到了守卫东山的阎锡山部第八总队司令赵瑞也站出来起义。

另外,当徐总带着部队向太原冲过去的时候,赵承绶也没闲着,他一直在给徐总想办法、提建议:

阎锡山说太原就像个人,东山像头,城里头就是肚子,南北两个机场就像是两只胳膊,西山那片矿区呢,就是腿和脚。要打太原,一般都是先从东山这个“脑袋”上开始,就像李自成那时候,还有日寇,都是这么干的,最后才把太原给拿下来的。

这个计划与徐总的打算完全对上号了。多亏了赵承绶的建议,徐总下定了决心,要先拿下东山、南北两个机场,还有西山矿区这四个重要地方,最后再攻打太原城。

在攻打太原城的前一天,赵承绶胆子真大,他直接冲进了敌人防线最前面,跑到了一个阎军的团部里。他自个儿拿起电话,打给了太原守城的头儿王靖国,劝王靖国学学傅作义将军,希望他能突然想通,在战场上直接反水起义。

不过,王靖国没答应赵承绶让他在战场上反水的提议。

4月24号那天,咱们军队发起了对太原城的总攻击,短短四个小时,就把这座城给拿下来了。这也标志着咱们解放华北全境的战斗,最后一仗打完了。

新中国成立后,赵承绶担任了中央水利部的顾问等一些职位。

赵承绶老年时,心里一直记得在晋中战场那段日子,特别是紧要关头,他的中学老友徐向前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就像老朋友那样关心他。每次聊起这事儿,他都特别感谢,眼里还会闪着泪光。

1966年10月1日那天,赵承绶在北京去世了,享年76岁。

0 阅读:8

小爱客拍车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