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的《品茶图》轴,以纸本设色绘就,纵142.3厘米,横40.9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作创作于嘉靖辛卯年(15
吴传麟的山水画,是行走的足迹与笔墨的呼吸共同编织的史诗。青年时期,他骑自行车独闯泰山,在狼嚎四起的深夜捕捉普照寺的月影,
赵孟頫的《王羲之轶事卷》像一场跨越时空的笔尖对谈。当松雪道人的行草墨迹流淌于纸端,王羲之的传奇故事便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
墨池边搁着两柄竹刀,一柄刻出圆浑的篆,一柄削出方折的隶。篆如老藤盘曲,笔锋藏于浑圆之中;隶似新燕剪柳,波磔尽显飞扬之态。
钟绍京的《灵飞经》像是被封印在宣纸上的盛唐晨钟。当晨光穿透敦煌洞窟的裂隙般,笔尖在麻纸上犁出四千个工稳的小楷,每个字都藏
石涛的《细笔山水册》是其晚年艺术集大成之作,尤以“渴笔技法”为核心特征。他以干渴的笔触勾勒山石轮廓,墨色枯润相间,如《秋
夏昶的《嶰谷清风图》堪称明代墨竹艺术的巅峰之作。画面中竹枝似被疾风骤雨裹挟,却无一丝凌乱之态——主竿以中锋立骨,笔力如铁
穆仲芹(1906—1990)的花鸟画,如同一曲扎根市井的田园牧歌,既无传统文人画的孤傲清冷,亦无匠作刻板的匠气,而是以蓬
《灵飞经》作为唐代小楷的巅峰之作,以钟绍京笔下的精微法度与道经玄理相融,成就了“字中有仙气,笔底藏云烟”的艺术奇观。此全
徐渭的草书,是明代艺术史上最炽烈的精神焰火。他以狂草为剑,劈开礼法束缚,将胸中郁勃之气倾泻于纸端。观其《草书诗卷》,笔锋
万历四十八年的扬州盐商别院,赵备一脚踢翻青瓷酒坛,抓起丈二白缣往地上一掷。马斯臧奉上的四帧素绢早已铺满中庭,他赤足踏墨,
万历二十八年的苏州秋夜,王綦在漏雨的茅檐下画完了《桦林清话图》。他用秃笔蘸着雨水调墨,纸面浮动的斑驳水渍,竟成了画中寒潭
乾隆二十年的某个春夜,养心殿烛火摇曳如星。钱维城(1720-1772年)跪伏在地,看着《云壑松风图》被盖上第九方御玺
赵孟頫行书集字《三字经》典藏版,以元代书法宗师的飘逸神韵为骨,以中华蒙学经典的千年智慧为魂,将“笔墨”与“启蒙”融于一体
江南烟雨浸润了丹阳的粉墙黛瓦,也滋养了汪吉麟(1871-1960)骨子里的梅魂。少年时,他在庭院手植数十株梅树,晨起扫落
从1980年代起,Jack Tia Kee Woon以街头为画室,用三十年时光编织新加坡的视觉记忆。他的作品既是个人艺术
张书旂(1900—1957),原名张世忠,浙江浦江人,是20世纪中国花鸟画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既传承了任伯年的写意精神
髡残(1612—1692),明末清初遗民画家“四僧”之一,一生以残破之身,绘天地之大美。他的山水画苍茫浑厚,笔触间既有山
倪田(1855—1919),初名宝田,字墨畊,号墨道人,江苏江都人,是清末民初海上画派的重要画家。他早年师从王素,得华岩
托马斯·埃德温·莫斯廷(Thomas Edwin Mostyn, 1864–1930)是英国浪漫主义风景画家中的瑰宝,他
签名: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