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充满焦虑的世界。
人性就是比较,有比较就有焦虑,特别是互联网带来的信息便利更加大了人的焦虑感,大家都怕自己比别人慢了,为“成为输家、弱者”的恐惧所支配。
还有很多人以鸡汤的名义熬毒药,不断刺激人性的弱点,夸大事实和后果,促使大家搞得自己很紧张。
好像只要不够努力就是罪过一样,多少人的过劳死都跟这两方面有关。
但想一想,人生真的必须这样拼命才行吗?

邵雍一首诗杀死了我的焦虑:心与身俱安,何事能相干?(学到了)
我原来也是焦虑,老想着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而且我想要很多东西,以为只有足够努力才是优秀。
后来发现并非如此,特别是读到了邵雍的《心安吟》,简直是振聋发聩、醍醐灌顶的感觉:
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
心与身俱安,何事能相干。
谁谓一身小,其安若泰山。
谁谓一室小,宽如天地间。
注意,心跟脑不一样,脑譬如一个计算工具,我们的心才是人生的根本和奥义所在。所以,此心安处是吾乡,只生欢喜不生愁。
人生最难得是心安,只要内心安宁了,那无论贫富都能安之若素,否则不管有钱没钱都是身心不得安宁。

世攘坤舆隘,天游斗室宽。
这是清末诗人陈曾寿的一句诗。意思是世间的纷纷扰扰和空间大小,主要是取决于内心,如果心里广阔,那在狭隘的小房子里也觉得天地无比宽广。
邵雍诗里的第一句也是差不多的意思,身心是一体的,物能转心,心也可以反过来影响身体。我们在现实中有这样的体会,就是心态变了,对人和事的看法也就变了。
比如你原本觉得某个人很讨厌,后来认识到自己是主观偏见,这个人也有可取之处,然后你们之间的关系就改变了。
这就是态度决定一切的道理。"延促由于一念,宽窄系之寸心。故机闲者,一日遥于千古;意广者,斗室宽若两间。"古人说心远地自偏,奈何人们往往是固步自封,画地为牢。
焦虑实际上就是一种心胸的狭窄,是自我设限。

看清了,也就看轻了。
生死看淡,如果连生死都看淡了,那还有什么事能够动摇你的内心?如果你的内心都无法动摇,那什么东西还能让你焦虑?
所以主观思想确实可以影响客观存在,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也有反作用。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为什么这样?小人闲居为不善,平常人都是胡思乱想的,喜欢无事生非,自寻烦恼。
这都是因为既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世界的缘故,如果心清神明,那心里想开了,很多事也就云淡风轻了。
在邵雍看来,身心安宁是一种修行,当你抵达这个境界之后,就没有什么东西能让你烦恼了。烦恼是一种迷惑和障碍,当你看破了梦幻泡影之后,自然就智慧通透。

大和小是相对的,身体渺小却也可以跟泰山一样安稳。
谁说人的身体小?天地人三才,你只要安宁,那你的身体就像泰山一样巍峨伫立。 谁说一间屋子狭小?只要你内心宽广无限,那你身在斗室也如在天地之间。
邵雍这就点头了身心、心物的关系,他还有一首诗:
六十有七岁,生为世上人。四方中正地,万物备全身。天外更无乐,胸中别有春。
我们再想一想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岂不是一个道理。精神和物质不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也是一体的关系。
“非唯知乐又能乐时与万物之自得也”,邵雍一生可谓知行合一,他践行了自己的理念,这种修行值得我们学习。要知道世界上能够做到这种程度的人并不多。
一念天地阔,万事羽毛轻。相信人生就是借假修真,快乐才是宗旨,给自己增加无谓的焦虑和烦恼,实际上是辜负了人生,最终会让人后悔,感觉是“白活了”。所以,不管如何,能笑就笑,快乐才是智慧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