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农商银行股权变卖遇冷背后的金融困局

文元众视 2025-02-09 03:38:17

股权拍卖:一场尴尬的无人之局

近日,贵阳农商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可谓是 “备受瞩目”,不过这份瞩目并非源于业绩的高光时刻,而是 1418 万股股权拍卖的尴尬境遇。在阿里资产司法拍卖平台上,这场本应是资本博弈的舞台,如今却冷冷清清。

贵阳市白云区人民法院将这 1418 万股股权精心划分为 15 个标的,于 2024 年 12 月 11 日至 12 月 20 日期间,通过淘宝司法拍卖网大张旗鼓地进行公开拍卖 。本以为会吸引众多投资者竞相角逐,可现实却给了所有人一记耳光,截止目前,15 个标的竟无一人报名,就像一场精心筹备的演出,台下却空无一人。

如今,这 1418 万股股权已无奈进入变卖阶段,也就是俗称的 “三拍”。与常规一拍、二拍那短暂的 24 小时竞拍时间不同,变卖期长达 60 天,给足了潜在买家考虑的时间。可即便如此,依然无人问津。这就好比一个店铺,商品打折力度再大,可顾客连进店的兴趣都没有。起拍价定为评估价的 7.6 折,如此大的折扣力度,却未能激起市场的一丝涟漪,实在让人唏嘘。而持有这些股权的贵阳白云工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作为贵阳农商银行的大股东,持有 1 亿股,占股 2.18%,与其他 17 家公司并列第八大股东,它恐怕也没想到自己手中的股权会陷入这般无人接手的困境 。

财务数据:规模与盈利的双滑坡

如果说股权拍卖遇冷只是市场的一个侧面反应,那么贵阳农商银行的财务数据则是将其发展困境赤裸裸地展现在大众面前。从资产规模来看,截至 2024 年第三季度末,贵阳农商银行仿佛一艘在波涛中微微下沉的巨轮。资产总额从曾经的高位降至 1549.62 亿元,降幅虽看似只有 0.28%,但在金融行业,这细微的变化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危机。负债总额也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随之下降至 1442.15 亿元,降幅达到 0.78% 。有可能这一降再降的数据,有可能会成为贵阳农商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的阵地正在逐渐缩小风险。

盈利能力的下滑更是让贵阳农商银行的处境雪上加霜。2024 年前三季度,该行累计实现营业收入 22.92 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 1.52% 。就好比一家商店,销售额不增反降,这可不是个好兆头。而在收入构成中,利息净收入作为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情况更是不容乐观,同比降幅达到了 5.34% 。这表明贵阳农商银行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上,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每一笔贷款的利息回收、每一笔存款的成本控制,都变得愈发艰难。

与收入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营业支出却在一路高歌猛进。2024 年 1 至 9 月,营业支出达到 15.32 亿元,同比增加 0.91 亿元,增幅达到 6.29% 。其中,业务及管理费为 8.87 亿元,虽然增幅仅为 1.39%,但这部分费用就像银行运营的 “日常开销”,日积月累也不容小觑。而资产减值损失的增长更是惊人,达到了 5.94 亿元,同比增长 38.14% 。这就好比一个人,收入减少了,支出却不断增加,尤其是一些意外的 “损失” 还在大幅攀升,日子自然是越过越艰难。

在利润方面,贵阳农商银行的表现同样不尽人意。营业利润为 7.6 亿元,同比减少 1.26 亿元,降幅达到 14.22%;利润总额为 7.22 亿元,同比减少 1.29 亿元,降幅为 15.12%;净利润为 6.73 亿元,同比减少 0.7 亿元,降幅为 9.38% 。这一组组不断下降的数字,就像一把把利刃,刺痛着投资者和市场的心,也让人们对贵阳农商银行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担忧。

资产质量:不良贷款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在贵阳农商银行的发展困境中,资产质量问题无疑是最为尖锐的矛盾,而不良贷款率就像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威胁着银行的稳健运营。从 2021 年到 2023 年,贵阳农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犹如坐过山车一般,波动不断。2021 年末,不良贷款率为 2%,看似在可控范围内,但随后在 2022 年末,这一数字突然飙升至 2.44% ,仿佛一颗炸弹在银行内部引爆,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到了 2023 年末,虽然不良贷款率有所回落,降至 2.1% ,但这只是短暂的喘息,它依然顽固地稳定在 2% 以上的高位,就像一个久治不愈的顽疾,时刻侵蚀着银行的健康肌体。

更令人担忧的是,2023 年该行新增不良贷款达到了 9.30 亿元,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足以让任何一家银行都感到压力山大。而这些不良贷款并非均匀分布在各个行业,中诚信在 2024 年度跟踪评级报告中无情地揭示了其背后的秘密:现有的不良贷款主要集中于批发零售业与房地产业。这两个行业就像两个巨大的黑洞,吞噬着银行的资金。特别是前十大不良贷款客户,他们所占的比例高达 45.18% ,且单个贷款金额巨大,这使得不良贷款的处理难度呈几何倍数增加。每一笔不良贷款的背后,都可能是一个复杂的商业纠纷,或是一家陷入困境的企业,想要从中收回资金,简直难如登天。

而中天金融集团的重整事件,更是让贵阳农商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雪上加霜。2024 年 8 月 28 日,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裁定批准了《中天金融集团等十三家公司实质合并重整案的重整计划》 。这本是一个企业寻求重生的契机,但对于贵阳农商银行来说,却可能是一场噩梦的开始。据媒体报道,仅贵阳农商银行南明支行的债权金额就高达 14.51 亿元 。目前,该重整计划的最终执行结果仍充满不确定性,这就像一把悬而未决的剑,不知道何时会落下,给贵阳农商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如果中天金融集团的重整失败,那么贵阳农商银行这 14.51 亿元的债权很可能就会打水漂,进一步加剧其不良贷款的压力,让银行的资产质量更加岌岌可危。

资本充足率:逼近红线的危险边缘

在贵阳农商银行的重重困境中,资本充足率的下滑无疑是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截至 2024 年三季度末,贵阳农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状况犹如一艘在暴风雨中飘摇的小船,摇摇欲坠。与年初相比,该行的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以及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分别降至 10.91%、8.58% 和 8.58%。这一数据的变化,就像一个危险的信号,在金融市场的上空不断闪烁。

尤其是一级资本充足率,已经逼近了监管要求的底线,即不得低于 8.5% 的红线 。这意味着贵阳农商银行已经站在了悬崖的边缘,稍有不慎,就可能坠入深渊。资本充足率对于银行来说,就如同血液对于人体一样重要。它是银行抵御风险的重要防线,是银行稳健运营的基石。当资本充足率下降时,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也会随之减弱,就像一个人失去了免疫力,很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

在金融市场中,一旦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亮起红灯,就会引发市场的恐慌。投资者会对银行的信心大打折扣,纷纷撤资,导致银行的资金链紧张。而对于贵阳农商银行来说,一级资本充足率逼近红线,不仅会影响其在市场上的融资能力,还可能面临监管部门的严厉监管措施。如果不能及时补充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贵阳农商银行的未来发展将充满了不确定性,甚至可能面临生存危机 。

困境剖析:内忧外患的金融困局

贵阳农商银行如今面临的困境,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内部管理与外部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犹如一场内忧外患的金融风暴,让其在发展的道路上举步维艰。

从内部管理来看,贵阳农商银行存在着诸多深层次的问题。在信贷业务管理方面,曾经的粗放模式犹如一颗定时炸弹,如今已逐渐显露其危害。过去,客户经理队伍整体素质偏低,这使得在贷款业务的前端,对客户的风险评估和审核就存在漏洞。一些客户经理可能缺乏专业的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无法准确判断客户的还款能力和信用状况,导致一些潜在的不良贷款得以进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

分支机构审批权限过大,而总行政策指导却不明晰,这就好比一支军队,各个分部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指挥和战略规划。分支机构在审批贷款时,可能为了追求业务量,而忽视了风险控制,大量发放高风险贷款。而总行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指导,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这些问题,使得不良贷款问题日益严重 。

内部审计的不足也为贵阳农商银行的困境埋下了隐患。内部审计本应是银行风险防控的重要防线,但部分农商银行对内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管理思维中过于看重业务发展,而忽视了风险及内控。内审部门在工作中,往往只侧重于查错纠偏、事后审查,缺乏对风险的前瞻性预警和对业务流程的全面监督。这使得一些问题在初期未能被及时发现和解决,逐渐积累成大问题 。

从外部环境来说,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对贵阳农商银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地区经济发展面临压力,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加剧。贵阳农商银行的主要客户群体包括众多中小微企业,这些企业在经济困境中,盈利能力下降,还款能力也随之减弱,导致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上升。例如,一些从事批发零售业的企业,由于市场需求萎缩,销售额大幅下降,无法按时偿还银行贷款,使得贵阳农商银行在该行业的不良贷款增加 。

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也让贵阳农商银行深受其害。贵阳农商银行的贷款大量集中于房地产业,而近年来,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不断收紧,房地产市场遇冷,房价下跌,房地产企业资金链紧张,甚至出现破产倒闭的情况。这使得贵阳农商银行在房地产业的贷款面临巨大风险,不良贷款不断增加。像中天金融集团的重整事件,就凸显了房地产行业风险对贵阳农商银行的影响,该行南明支行高达 14.51 亿元的债权面临不确定性,一旦重整失败,将给银行带来沉重打击 。

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也是贵阳农商银行面临的一大挑战。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各类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市场竞争愈发白热化。大型国有银行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广泛的客户基础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在市场中占据着优势地位。股份制银行和其他地方性银行也在不断创新业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争夺市场份额。贵阳农商银行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由于自身实力相对较弱,创新能力不足,逐渐处于劣势。在吸收存款方面,可能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才能吸引客户;在发放贷款方面,又面临着优质客户被其他银行抢走的困境,导致业务发展受限,盈利能力下降 。

0 阅读:235
评论列表

文元众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