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各地省考报名正在进行中。有媒体梳理发现,多省份在公告中明确,部分招录条件年龄可放宽至40岁。
放宽部分岗位的年龄限制,过去两年中已有部分地方推行过,通常是针对基层,或需要有一定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的岗位。完全取消考公35岁的年龄限制,短期看几无可能。不过长远来看,逐步放宽部分岗位的年龄限制,更灵活地按岗位设置招录条件,或是大势所趋。
01
多地将考公年龄放宽到40岁, 主要是针对硕士及以上应届毕业生报考者,以及部分基层岗位。对于前者,人们并不觉新鲜。2023年,新疆就已经将县(市、区)及以下机关职位的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年龄放宽到45岁。而在更早前的2005年,四川已有应届博士年龄放宽到40岁的规定;从2011年开始,湖北、天津、四川等多地,国考的部分岗位,也都把应届硕士研究生年龄放开到40岁。而对基层岗位降低年龄门槛,主要是近两年的事。比如今年上半年,山东济南发布的招录基层公务员公告中,明确了推荐人选的年龄应在18岁以上、40岁以下,特别优秀的村党组织书记、城市社区党组织书记报考的,放宽到45岁以下。这次浙江、江苏都有类似的规定。上海则规定,报考工青妇机关专职干部中工会、妇联系统职位的,放宽到40周岁以下。打破考公年龄限制,显然利于部分报考者。对应届硕士和博士生,尤其是后者来说,遇到严格的导师和学校,35岁前毕不了业是常态。还有一些工作几年后再读研读博的,毕业时也都过了35岁。被35岁的门槛挡在门外,这对他们不公平,也减少了优秀高学历人才进入体制内的机会。而对很多基层岗位而言,年龄限制更是不合时宜。比方说村干部、社区书记之类的岗位,实事求是地说,明显是有丰富经验的“老油条”更合适。试想一下,如果街坊邻居因一些琐事闹矛盾,一个刚毕业没多久的年轻干部,和一个扎根本地多年的老干部,分别去调解,谁更有可能化解矛盾?答案显而易见。当然,我并不是要否认年轻人去基层的作用,而是觉得当下的很多基层工作,经验、人生阅历、交际手段等,往往比学历、专业等更重要,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讲究人情往来的熟人社会。02有专家提到,我国的公务员晋升方式一般是从最低级开始,逐级晋升,但“上不封顶”,这就需要对年龄和学历做出要求。如果“入门”时的年龄太高,而级别又只是最低级,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对报考者来说,年龄过大还得从基层干起,意味着晋升空间相当有限,从管理者角度看,这会妨碍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反正是铁饭碗,干多干少一个样,何必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