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如果你要问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是谁,那孔子的名字肯定在列。
这个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样一位伟人,死后的墓地却十分蹊跷。
有个流传了很久的说法,在孔子墓地,你看不到乌鸦和蛇鼠,这究竟是“圣人”光环作祟,还是另有原因,让墓地“乌鸦不栖,蛇鼠不侵”?

孔子墓地“奇象”已经有很多年了,当地的导游都将这一现象当作宣传点。
游客实地走访,也看不见乌鸦和蛇鼠,可见墓地“乌鸦不栖,蛇鼠不侵”是事实。
虽然这件事几乎人人都知道,但他们并非知晓“奇象”背后的原因,关于孔子的神话传说更是将孔子墓地“奇象”反衬得扑朔迷离。

传说孔子曾经遭遇仇家追杀,生死存亡之际,一大群乌鸦倾巢而出,围住恶徒,将孔子成功解救。
自此之后,乌鸦就被人们当作孔子的“守护神”,出于敬重,乌鸦只会远远地保护墓地,让墓地不受其他动物侵占。

这一传说,让人们对孔子墓地增添了一份敬畏心,但这么玄之又玄的事情真的存在吗?
为了揭开人们的疑虑,相关人员对孔子墓地“奇象”做调查,发现古人虽然科学技术不发达,但智慧一点都不逊色今人。
作为古代卓越的思想家,孔子的墓地修得相当气派,因为植被茂盛,人们将那里称为孔林,孔林占地面积约200万平方米。
在后人的修缮打理下,一片郁郁葱葱的环境,将孔子“儒雅”的气质体现得淋漓尽致。

值得注意的是,孔林里埋葬的并非只有孔子,而是孔子和其家族中的人。
从孔子死后到逐渐形成孔姓家族墓,中间跨越了2400多年,随着后人越来越多,孔林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由于时间跨度大,加上保存完好,孔林一度成为专家,研究中国墓葬制度的重要材料。
那是不是所有的孔子后人,都会埋在孔林呢?
不是,在孔子死后,不能进孔林的,有以下情况,一是有罪之身不入林,二是夭折的孩子不入林,三是出家做和尚的,死后不入林,除此之外,一般嫁出去的女儿也不入孔林。

经过上千年的时间,孔林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对象,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一员。
如今的孔林,也是国家级旅游景区,众多游客到孔林参观,这样一个标志性的建筑,自然会引发许多人的好奇。
经过仔细调查,人们发现孔子墓地的选址十分精巧,一般中国人讲究风水,墓地选址也是一门大学问。
孔子的墓地选在植被茂盛的地方,而且那里的植被,多是侧柏一类含有特殊气味的植物。
有这种植物在,许多鸟类都不喜欢靠近,因此,才有“乌鸦不栖”这一“奇象”。

除了选址,孔子墓地本身的修筑也是十分精妙,在重修墓地时,人们在建筑中加入了大量硫磺等刺激物。
这些东西对蛇鼠很有震慑作用,同样,孔子墓地的布局和排水做得十分精妙,体现美观的同时也让墓地保持干燥。
蛇鼠类生物喜欢阴冷潮湿的环境,自然就不会在墓地附近逗留。

蛇鼠类动物除了不喜欢干燥,还惧怕特定的植物。
在孔林,有许多珍贵的中草药,许多蛇类对这些草药避之不及,这么多因素综合下来,蛇鼠自然不敢靠近。
所以说,孔林“奇象”的背后,其实并没有什么诡异的原因,而是各种客观条件造就的现象。
不过,作为“圣人”的陵墓,免不了伴随神秘色彩,同孔林一样,孔子的一生也是带有传奇色彩。

和一般的孩童不一样,孔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没满18周岁,母亲也去世了。
可以说,孔子的童年并不“幸福”,许是“智慧天注定”,在这样残酷的原生环境下,孔子逆向生长出了“智慧”。
从小,孔子就对各种礼仪感兴趣,到15岁的时候,已经有“苦学一生”的志向。

凭借着惊人的天赋和刻苦的学习,27岁,孔子成功做官,去到太庙,孔子也是秉持着“勤问好学”的态度,遇到事就问人。
但这种“好学”的态度,却让人怀疑孔子的能力,彼时的孔子已经美名在外,人们就嘲讽他不像传闻一样厉害。
谁知他也不生气,就说将不懂的事问清楚,这也是一种礼仪。

在孔子30岁的时候,他远离了官场,开始在外带徒弟了。
然而才做了5年的“老师”,孔子所在的鲁国发生战乱,为了自保的孔子前往齐国,在那里,孔子依然做着自己的“教书先生”。
经过多年的沉淀,孔子已经声名大噪,当时齐国的齐景公还求教孔子国事。
虽然被“问政”,但齐国始终没有重用孔子,无奈的他回到鲁国,继续教书。
据史料记载,当时回国后的孔子十分受欢迎,来拜师的徒弟踏破了门槛,在鲁国教书的这些年,孔子的思想感染了一个又一个好学之士。

我们时常将孔子叫做孔夫子,夫子就是人们对老师的尊称。
孔子的“教学生涯”一直坚持到50岁,50岁这年,孔子打算入朝为官,由于个人能力及时代因素,孔子的官位越做越大。
但是,后来由于对鲁国的官场失望至极,决定出走,自此,孔子开始了周游列国之旅。
在周游的14年间,孔子尽力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受到了许多人的追捧,人们甚至将他称为“圣人”。

到了晚年,孔子回到鲁国,虽然年迈,但他还是坚持带学生,将自己的毕生所学传授给学生。
一直到孔子73岁,身体扛不住去世,弟子们将他的思想记录下来,也就是今天的《论语》。
孔子所奉行的儒学,对后世直到今天依然有深远影响,其内核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时间流逝,智慧结晶依然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