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超市,人来人往,挤满了推着购物车的大爷大妈和拎着购物篮的年轻人。
在货架的某个角落,一个写着“9.9元特价”的小玩意引起了我的注意。
是一盒隅田川的锁鲜咖啡,买一送一,价格那么低仿佛在说:“快来快来,我真有点儿卖不出去啦!
”别提,当年这可是天猫双类目第一的品牌啊!
为什么现在沦落到这样呢?
行业生存空间的缩小隅田川的故事,要从更广泛的中国咖啡市场说起。
中国的咖啡市场,一直以来分为三类:现磨咖啡、即饮咖啡和包装咖啡。
你还记得小时候那种雀巢速溶咖啡吗?
那时候就是它和麦斯威尔的天下,大家喝咖啡基本都是这两家的产品。
但这几年不一样了,一大堆本土品牌冒了出来,像什么三顿半啊、隅田川啊,都成了猛禽。
国人对咖啡的需求份额一直在增大。
《2022年中国包装咖啡市场消费报告》说了,未来三年中国的包装咖啡市场仍会增长,估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会达到688亿元。
你看这多吓人,可问题来了,大品牌也多得挤死。
可是厮杀也严重。
6月5日瑞幸在厦门中山路开了个旗舰店,标志着中国连锁咖啡万店时代来了。
星巴克、库迪、挪瓦这些品牌都兴致勃勃地喊着万店口号。
门店数量越多,价格竞争就越激烈。
大家想卖咖啡更便宜,来吸引更多顾客。
连锁咖啡把价格拉到这么低,直接冲击了包装咖啡,像隅田川这种品牌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品牌定位的迷失隅田川创始人林浩留学日本时,总和夫人在黄昏时分享一杯咖啡,这种浪漫的情节成了隅田川这个名字的由来。
听着真是美好。
不过这种日系文化虽然起了个好头,却在时代的变化中有点跟不上了。
大概2013年开始,日韩文化在国内很流行,大家都觉得啥东西沾点儿日韩就显得高级。
那时候隅田川那个名字萌萌哒,给人一种高级感。
但是,社会价值观变了,国潮崛起,大家越来越喜欢国产品牌。
不只元气森林,连奈雪的茶都把名字去掉了日系元素。
而隅田川这个名字还在,让人觉得有点格格不入。
此外,隅田川的营销也显得很散漫。
签约艺人肖战,打感性牌,赢得了肖战粉丝;和李佳琦合作,搞低价促销;赞助杭州亚运会,传达健康年轻的态度;还和导演王家卫合作拍短片。
这些动作听起来都不错,但目标不一,市场上的品牌定位非常混乱,让消费者记不住。
今年2月,完成这些营销动作的负责人吴振离职了。
眼下最新的消息是隅田川办了个音乐节,再次对准年轻人。
可是这种操作真的能有效果吗?
供应链带来的困境说到隅田川的实际情况,不得不提它的供应链。
林浩是个70后的IT工程师,他一开始把重心放在了供应链上。
隅田川团队也曾表示,创立以来,供应链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精力。
这种做法看似没错,因为供应链占优意味着成本控制和后续的产品质量会更有竞争力。
自建供应链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美好。
建造供应链前期投入巨大,且需要上下游的完美配合。
一旦销售不如预期,就会导致产能过剩,库存积压。
超市里的特价卖不出去,无非是行业的不景气和产品过剩。
只能说,供应链之前占据了太多精力,品牌的统一管理和运营被忽略了。
导致库存积压严重,特价甩卖成了不得已的选择。
尽管3月隅田川拿到了数亿元的C轮融资,但对当前形势来说,还是杯水车薪。
未来挑战与策略面对未来,隅田川想做的事情还不少。
林浩计划用三年时间让线下渠道收入突破10亿元,这想法确实宏大。
可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品牌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找到吸引消费者的独特之处。
这不仅要在包装咖啡领域保有优势,还要减少连锁咖啡对其市场的影响。
隅田川的问题,不光是自身的问题,还涉及整个赛道的激烈竞争。
如何在竞争中找准定位,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才是未来的关键。
这次降价甩卖或许正是个契机,迫使品牌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路线。
咖啡市场的风云变幻,让隅田川从顶峰跌至谷底。
想要重新崛起,隅田川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的支持,更需要在品牌定位、供应链管理和市场策略上重新厘清思路。
消费者的口味和偏好是多变的,唯有始终保持创新和灵活应变,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得更远、更稳。
我们的生活中总是充满了起伏,但保持初心和持续不断的创新,才是迎接未来挑战的最佳策略。
咖啡的故事还在继续,而隅田川的未来,也许正孕育在这杯温暖的咖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