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简书发了文,可我不懂简书

来作妖 2020-03-28 08:27:07

简书背景

简书的最初口号为“认识文字的力量”,这给我一种变形计的感觉。

所幸在2015年,简书的口号为“交流故事,沟通想法”。

口号的核心好像是更偏向于日记体,同时,支持markdown以及html富文本编辑的简书呈现了一种罕见的极简风格。

这种风格很大程度上吸引了一批文艺青年和程序员,而以此为基础,简书的内容也有了初步的定格。

感情类青春文学,校园恋爱,疼痛文学,励志鸡汤(文青最爱)故事类个人的经历,成功失败的经验,如何做到月薪过W(标题党最爱)。经验类具有指导意义和操作意义,一般是个人解决一个问题之后 的心得和方法记录。(程序员方法论)

简书受众

简书的核心其实就是作者和阅读者,所以简书在一开始签约了大量的青春励志风作者,更加进一步地推动了简书主流内容类型的定格。

这样的风格也加速了用户筛选,根据“易观”整理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简书的受众是24岁以下的年轻用户居多,而且是以女性为主。

简书推荐机制

其实在阅读者和作者之间还有一个中间人,这是简书最重要的审核推荐机制,人工审核机制以及人工推荐机制。

这就是简书特别的地方,在这个数据算法盛行的时代,简书的推荐机制的确是有点工匠精神。

当然也这意味着作者要往审核者(编辑)喜欢的标准上靠,这样才更有机会得到推荐。根据网上的数据显示,首页流量占到简书网站总流量的80%,这就意味着只有上首页,才有机会得到观众的认可。

那么审核者的意志是什么呢?根据某乎的答题者介绍,他曾给审核者写信询问什么样的内容更容易得到推荐呢?

答案是:

简书面向的读者大部分是80、90、00后的年轻人,语言要活泼有趣些才好。

原来,简书的风格早早就达到了“作者-编辑-用户“的统一体,但是这样是否扼杀了多样性呢,再看看首页推荐给我的文章,我真的好像可能有点没有融入。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