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刘姐
编辑|刘姐自媒体

城市发展如同一条奔腾的河流,既充满生机,又难免泥沙俱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经济的快速腾飞让城市人口激增,随之而来的占道经营、环境污染、治安隐患,让各地政府感到焦头烂额。当时的城市管理堪称“一盘散沙”,小贩与执法部门间“猫捉老鼠”的游戏让市民苦不堪言,也让政府威信一度受损。于是,一个全新的队伍——城管,在这种混乱局面下应运而生。
设立之初,城管被寄予厚望,似乎成为了城市问题的“万能钥匙”。他们不仅负责维护城市秩序,还肩负着改善市容市貌的重任。然而,现实远比理想复杂。初期的执法经验不足、权责不清,使得城管在执行过程中屡屡遭遇难题。既有小商贩“打游击”反复占道的窘境,也有过度执法引发社会争议的案例。结果,城管从解决问题的“救星”,一度变成了部分人眼中的“矛盾制造者”。

不能忽视的是,没有城管的城市,混乱只会更甚。如今的争议并不是否定城管的存在,而是呼唤更加科学、公正、合理的管理模式。从执法者到服务者,这一身份转变是未来城市治理的关键所在,也为接下来如何优化城市管理指明了方向。
二, 临时工的“背锅侠”宿命:为何乱象频发?在许多城管引发的争议事件中,“临时工”总是一个高频词。每当媒体曝光暴力执法、摊贩被粗暴对待,最终的回应总是离不开“临时工所为”。这样的解释虽然简单直接,却引发了社会更大的质疑:为何临时工频频出现在问题的核心?这背后隐藏的,不仅是临时工的执法行为,更是管理和监督的缺失。
临时工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一方面,城管队伍人手不足、任务繁重,为节省成本,只能大量招聘临时工。另一方面,缺乏专业培训和明确的职责分工,让这些执法者在面对复杂局面时显得手足无措。温州事件中,小贩与城管冲突导致恶性后果,最终矛头直指“临时工”的鲁莽行为。事实上,临时工只是这场执法乱象中的“冰山一角”,真正的问题在于体制本身的漏洞和对一线执法的疏于管理。

因此,临时工既不是单纯的“问题制造者”,也不是完全的“替罪羊”。根治问题,需要更科学的人员管理制度和更严格的监督机制。临时工的频频“背锅”,不仅损害了执法的权威,也阻碍了城管作为现代城市治理工具的进步。接下来,唯有从体制入手,才能让每一个执法者都站在公平与正义的一方。
三, 是“非法组织”还是必要之恶?城管部门的合法性争议由来已久,有专家甚至直言城管是“非法组织”,因为其定位模糊,既不是完全独立的执法机构,也未被严格纳入现有法律框架。这种“悬在半空”的状态,让城管既缺乏权威,又容易成为问题的焦点。比如,有些地方的城管既负责治安,又要管交通,职责范围广却界限不清。这样的模糊执法,难免让人质疑其存在的合理性。
城市管理的复杂性却让“取消城管”成为一个不切实际的口号。没有城管,谁来维持街头秩序?谁来协调摊贩与商户之间的利益冲突?城管存在的必要性不可否认,但当前问题在于,如何让这一机构真正合法化、规范化。换句话说,城管部门不是不需要,而是需要“升级”:明确法律身份、统一执法标准、加强公众监督,才能让它成为高效而公平的管理工具。

从这个角度看,城管并非简单的“必要之恶”。它既是解决城市问题的重要环节,也是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只有完善其法律框架,才能让城管从争议走向信任,成为城市治理的有力助手。
四, 城管未来:改革能否破解困局?近年来,部分地区尝试对城管进行撤销或重组,试图通过改革化解争议。然而,改革的步伐并不轻松,旧有的问题常常“换个马甲”继续存在。例如,有些地方虽然表面上取消了城管,却将职能分散到多个部门,导致管理效率不升反降,市民的不满也有增无减。这种“形式上的调整”不仅难以治本,反而让城市治理陷入新的混乱。
未来的城管改革,唯有走精细化与法律化的道路,才可能真正破局。所谓精细化,是指在执法中以人为本,将“一刀切”式管理转为更灵活、更贴近民众需求的服务型执法。而法律化则要求城管部门明确自身职能,接受更严格的法律监督,杜绝以往的粗暴执法和“打擦边球”行为。只有在职责清晰、执法透明的前提下,城管才能重获信任,成为推动城市进步的力量。

改革是挑战,更是机遇。如果能抓住这一契机,让城管从备受争议的“问题部门”转型为高效专业的管理机构,未来的城市治理或将迎来新局面。这不仅关乎城管的生存,更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和民生的福祉!

本来就是[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