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出上联"三斤四两五花肉",纪晓岚妙对下联,成了经典永流传

白晴聊历史 2025-04-19 10:54:46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

清朝官场,不仅拼权谋,还拼才情。

一个对联,往往胜过千言万语。

某日,和珅心血来潮,出了个看似寻常却暗藏玄机的上联:“三斤四两五花肉”,朝堂之上,众人一时语塞。

纪晓岚却不紧不慢,略一沉吟,随口对出下联,不仅工整贴切,还暗藏机锋,引得哄堂大笑,连乾隆也拍案叫绝。

从此这一对联流传百年,被誉为“机智的巅峰对决”。

可这妙对到底妙在哪?又为何让满朝文武自叹不如?

背景导读:清朝奢靡,名臣云集

清朝乾隆年间是一个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

作为一代明君,乾隆皇帝不仅雄才大略,还博古通今,尤其醉心诗词歌赋,喜欢和大臣们斗文比艺。

在那个讲究诗书传家的年代,文采出众的臣子往往更容易赢得皇帝的欢心。

而乾隆麾下,最为耀眼的两颗"文星",无疑就是和珅与纪晓岚了。

和珅出身满洲贵族,地位显赫,但他贪墨成性,巧取豪夺,是有名的大奸臣。

饶是如此,他也精通诗文,才思敏捷,常在文字上雄辩滔滔。

而纪晓岚虽然只是汉人,身世平凡,但他为人方正,学识渊博,诗文满腹,堪称一代文宗。

在皇帝面前,文人相轻的他们唇枪舌剑,互不相让。

私下里,水火不容的两人,更是相看两厌。

皇帝微服,文斗初启 某个春和景明的日子,乾隆难得心情大好,决定微服出巡,去百姓中走走看看。

和珅与纪晓岚作为左膀右臂,自然要紧随君侧。

于是,一行人便浩浩荡荡出了宫,奔向京郊。

辇路蜿蜒,景色宜人。

乾隆边走边赏,兴致勃勃,不时问东问西。

和珅见机献媚,逢迎谄笑;纪晓岚直言不讳,据理力争。

两人你来我往,针锋相对,倒让乾隆听得津津有味。

日薄西山时,一行人来到了一座不起眼的小村子。

乾隆决意体验民间疾苦,遂挑了家最简陋的酒馆下榻。

他大刀金马地坐在主位,笑吟吟地吩咐小二上最好的酒菜。

小二自是不敢怠慢,忙不迭地端出山珍海味。

几斤几两,奇思妙对 酒过三巡,帝王之尊的拘束荡然无存。

乾隆逐渐意兴阑珊,百无聊赖。

他四下里望了望,目光落在了桌上的一盘红烧肉上。

油光锃亮的肥肉晃得他双眼发直,不禁食指大动。

乾隆用筷子一指那盘肉,状似不经意地问身边的和珅:"爱卿,你看这肉不错吧。

你能否对个上联来着?"

和珅精于察言观色,立刻会意。

他斜睨着那盘肉,眼珠一转,便对出一句:"三斤四两五花肉。"

此话一出,满座皆惊。

这般粗鄙之语,如何登得了大雅之堂?众人面面相觑,词穷理屈。

连圣明如乾隆,也一时对不上下联。

正在此时,默默无语的纪晓岚忽地站了起来。

他不紧不慢地扫视一圈酒菜,目光在一盘青葱拌豆腐上略作驻留,而后微微一笑,朗声道:"五两六钱七把葱。"

此言如惊雷乍起,在座者无不大汗淋漓,继而恍然大悟,由衷喝彩。

只一刹那,方才的尴尬烟消云散。

取而代之的,是对纪晓岚才思敏捷、灵机应变的由衷赞叹。

和珅对出的"三斤四两五花肉",原本只是信口开河,并无什么章法。

可纪晓岚竟能对上工整贴切、琅琅上口的下联,堪称奇思妙想,令人拍案叫绝。

乾隆也龙颜大悦,连声称善。

大臣才学,文化遗产 文人相轻,诗家之间的唇枪舌战,自古有之。

而纪晓岚与和珅的文斗,却让后世津津乐道。

这并非偶然。

纵观乾隆朝,文治武功,鼎盛一时。

皇帝好文喜诗,言必称圣,臣下唯有才学,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于是,诗文歌赋之风日盛,文人雅士竞相逞能,希冀博得君王一笑。

在这股风潮中,聪慧绝伦的纪晓岚脱颖而出。

他才思敏捷,学富五车,诗文古赋,样样精通。

乾隆对他青眼有加,屡次提拔重用。

纪晓岚不负众望,先后主持编纂《四库全书》,开创文宗,描绘了清朝文坛的最高峰。

而他与和珅斗趣斗艺的故事,更成为茶余饭后的美谈,代代相传。

表面粗俗的对联,实则字里行间皆是文人的才气。

看似即兴的创作,背后却是深厚学识的支撑。

当我们品味他们留下的诗词歌赋,欣赏他们斗智斗勇的风采时,也正汲取着中华文化的精髓。

或许,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它可以跨越时空,也可以不分贵贱。

正如纪晓岚与和珅,一个汉族布衣,一个满洲贵胄,看似身份悬殊,但在才学面前,却是惺惺相惜的知己。

他们留下的,不仅是脍炙人口的妙语,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活力。

当下,我们谈诗论文,评点前朝趣事,自有一番风雅。

但我们更要记住,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文化的力量永驻心间。

读书明理,继承先贤遗志,让智慧在时光里闪耀,让文明在传承中升华,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结语:

纪晓岚与和珅,看似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两粒砂石,却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文化图景。

他们的文斗,不仅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站在新时代的门槛上回望,我们更应当以他们为榜样,传承中华文明,让文化之花常开不败。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