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米主跨,全球第二大悬索桥。
在桥梁建设领域每一次新纪录的诞生都意味着人类对工程极限的又一次挑战与征服。贵州安顺的古牛河特大桥主跨达520米,位居悬索桥领域全球第二,其建设过程堪称一部与自然顽强博弈,用智慧突破极限的壮丽史诗。
古牛河特大桥位于贵州安顺喀斯特峡谷区,这里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为建桥带来了超乎想象的困难。两岸高差达300米,垂直落差仿佛一道天堑横亘眼前,最大风速每秒12米,6级强风持续冲击着高空作业面,再加上喀斯特地貌下复杂的地质结构,每一个因素都在考验着建设团队的技术,属于勇气。

施工初期便道修筑就成了第一道难关,盘州岸山体岩石坚硬陡峭,山顶与山脚几近垂直,高差近700米根本没有上山通道。为了确定最佳便道施工方案,项目副总工与测量人员加班加点反复测算研究,不断优化便道方案,修改便道图纸,最终以10%~14%的极限路面坡度在盘州岸左侧找寻到一条可实施的前进路线。

为了修筑这条便道,项目部历经5个月奋战,累计破碎和外运约9万方山体石块,同时结合破碎和开凿技术,采用冷开和逐层清除方式,将所有渣土全部外运至弃土场,最大限度降低原生植被破坏,还对岩层破碎边坡进行素喷防护。就这样硬生生在陡峭的山体上劈出一条长达2公里的便道,为后续大桥修建所需的缆吊系统主锚碇施工奠定了基础。

然而便道修好后运输难题接踵而至,盘州岸桥梁轴线附近地形极为陡峭,自然坡度55°~65°,主锚碇位置距拱座垂度落差300米,需经局部坡度达70°的陡崖山壁盘山绕行方能到达拱座,无施工平台,无大型机械材料,人员上下通道等问题成为拱座施工的拦路虎。

面对这一困境,建设团队创新性提出用人行栈道加临时缆吊两步走施工方案。
·第一步,利用现有便道,以人工手法,以人工手持设备开凿的方式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长900米,宽1米的小路,到达施工位置构筑物。
·第二步安装临时缆吊吊运挖机钢筋型材等,满足盘州岸机料运输需求,并同时满足开挖拱座出渣需求。最终跨度840米,吊装能力50吨的缆索吊装系统建成。经过五级荷载试验验证,临时缆吊荷载试验试吊成功,为古牛河特大桥盘州岸的拱座及墩台施工按下了快进键。

在主桥施工阶段首根承重索的拉设至关重要,这根承重索单根长度约2500米,重达约38吨,是缆索吊体系的基准索。为了克服缆索拉设牵引力大、风险系数高等困难,项目团队采用缆索吊机吊装+斜拉扣挂方案进行施工,并首创百米高空托架辅助安装系统。

在距离谷底180米的悬崖上搭建临时作业平台,通过BIM技术模拟钢索摆动轨迹,采用智能绞盘系统将单根25公里长的钢索误差控制在5厘米内,原本需72小时的吊装流程缩短至50小时,效率提升30%。
古牛河特大桥建成后将极大地优化区域交通格局,它所在的安盘高速将贯通贵州安顺至盘州,使六盘水至贵阳车程从4小时压缩至2.5小时。作为国家公路网规划G60沪昆高速复线关键段,其东西向通道可分流30过境货车,黔西南煤炭外运效率预计提升40%。

同时桥位所在的乌蒙山连片特困区也将因这座大桥摆脱交通瓶颈的束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它不仅是一座连接两地的交通枢纽,更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