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宇航员上去两个,回来可能是3个了,不知道在太空零重力下能不能完成受孕和生孩子,美国滞留太空宇航员也许就是他们刻意做的相关试验,还有人说也许他们就是测试人类极限的牺牲品,等等等等。以上是昨天我发布的有关美国波音星际飞船事故,印证了美国的衰落的内容后,网友们脑洞大开的留言,当然还有很多更有意思有想法的留言,这里猫哥不便公开讲,而且有的太有意思也被自动删除了。
那么就这类问题,猫哥根据人类不是很悠久的航天探索历史,和大家分享一下相关的科学内容,让我们来看看是真的有可能下来三个了吗?
来,跟着猫哥用不同的视角看世界,精彩点评在最后。

美国在航天历史上曾有过因飞船故障而导致宇航员面临困境的情况,但严格意义上“滞留太空”的情况相对较少。
例如,阿波罗 13 号任务就遭遇了严重的飞船故障,但宇航员最终通过一系列艰难的操作和地面团队的全力支持,成功返回地球。
这次事件是一个很玄乎的事件,外国人都人说13在国外是不吉利的数字,但美国航天局却偏偏不信邪,他们第三次登月的飞船就是阿波罗飞船就命名为13号,而且发射时间他们也定在了当地的4月11日13:13,就连飞船进入月球引力范围的时间也是4月13号。出发前,曾经有记者问过关于13的问题,但宇航员们并不觉得这样的事情有什么科学依据,不过接下来发生的事却差点让他们永远留在了太空。同时,这次事件也成为了美国航天史上最成功的一次救援。

阿波罗 13 号任务是美国阿波罗计划中的第七次载人航天任务,却遭遇了严重的飞船故障。
1970 年 4 月 11 日,阿波罗 13 号飞船发射升空。两天后,也就是4月13日,飞船上的一个液氧储箱发生爆炸,这导致飞船的电力系统、氧气供应和推进系统等多个关键系统严重受损。
爆炸使得飞船失去了大量的氧气和电力,舱内的环境迅速恶化。原本用于登月的登陆舱,此时成为了宇航员们的救生艇。
宇航员们面临着极度寒冷、氧气供应不足、饮水短缺等严峻问题。地面控制中心和宇航员们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自救行动。
他们通过巧妙地利用飞船上有限的资源和设备,重新配置电力系统,以节省能源和氧气。同时,地面团队也全力以赴地为宇航员们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经过数天的艰难挣扎,阿波罗 13 号最终成功绕月并返回地球,宇航员们得以安全着陆。
这一事件虽然充满了危机,但也展示了宇航员们的勇敢和坚韧,以及地面团队的卓越能力和高效协作。

这是一个很玄幻的故事,堪比美国好莱坞大片,今天咱们不是主要分享这个,就简单叙述一下。如果您感兴趣可以到网上找找相关视频和电影。当然也有人怀疑这个事件本身,就和美国登月一样,就是一个编出来的故事,用来迷惑苏联和全世界的。
美国的航天任务中,除了上述提到的阿波罗 13 号,还有一些因飞船故障而出现意外情况的例子。
比如,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 1986 年发射升空后不久发生爆炸,7 名宇航员全部遇难,原因是右侧固体火箭助推器的 O 型环密封圈失效。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 2003 年返回地球时解体,同样造成 7 名宇航员丧生,事故原因是在发射时外部燃料箱表面的一块泡沫材料脱落击中航天飞机左翼前缘,导致在返回时高温气体进入机体,最终解体。

阿波罗 13 号飞船事故对后续航天任务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首先,在技术改进方面,促使对飞船的设计和制造进行了全面审查和改进。加强了对关键部件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提高了飞船系统的可靠性和冗余度,以避免类似的灾难性故障再次发生。
其次,在安全管理上,强化了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的制定。使得后续任务在准备阶段更加注重对各种可能风险的预测和应对措施的准备。
再者,在人员培训方面,加大了对宇航员应对紧急情况的训练力度,提高他们在危机中的决策能力和操作技能。
此外,在心理层面,让航天团队更加重视宇航员在太空任务中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最后,在公众认知和支持上,虽然这是一次失败的登月任务,但宇航员成功脱险的经历也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公众对航天事业的关注和对航天人员的敬佩,为后续航天任务争取了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在人类航天史上,有过多次航天生命存活实验。
苏联在 1957 年发射了第二颗人造卫星“伴侣 2 号”,卫星上搭载了一只小狗莱卡。莱卡所在的舱内温度在 40 摄氏度左右,莱卡的心跳、血压等生理数据通过传感器传回地面。但由于当时技术限制,莱卡未能存活返回。
美国也进行了相关实验,将猴子等动物送入太空,以研究太空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部分实验中的动物在完成任务后存活下来。
1961 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 1 号”飞船绕地球飞行 108 分钟后安全返回,飞行高度约 301 公里。

美国在 20 世纪 60 年代进行的“双子星座”计划中,多次将宇航员送入太空,最长飞行时间达 14 天。
2003 年,中国的“神舟五号”飞船将宇航员杨利伟送入太空并成功返回,飞行时间约 21 小时。

这些数据只是航天生命存活实验中的一小部分,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的数据也在不断更新和丰富。
航天生命存活实验对未来的太空探索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启示。
首先,在生命保障系统方面,实验揭示了维持宇航员在太空环境中的生存所需的关键要素,如适宜的氧气供应、水和食物的有效循环利用,以及有效的废物处理系统等。这启示未来的太空探索任务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生命保障技术,以支持更长时间和更远距离的太空旅行。
其次,从健康管理角度看,实验让我们了解到太空环境对人体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如太空辐射、微重力导致的肌肉萎缩和骨质流失等。这提醒未来的探索要加强健康监测和防护措施,开发更有效的对抗手段,如药物治疗和特殊的锻炼设备。
再者,在太空舱的设计上,实验为创造更舒适、高效的居住和工作空间提供了参考。未来的太空舱需要考虑空间布局的合理性、设备操作的便捷性以及紧急情况下的逃生通道等因素。
另外,实验也强调了团队协作和心理支持的重要性。长时间的太空任务中,宇航员的心理状态至关重要,未来需要建立更完善的心理支持体系和团队协作训练机制。
最后,航天生命存活实验还促使我们思考在太空建立可持续生态系统的可能性,为未来的长期太空基地和星际旅行奠定基础。
以现代科技水平,人类在太空的存活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太空任务的设计、生命保障系统的能力以及宇航员的身体状况等多种因素。
如果是在国际空间站这样的长期驻留设施中,宇航员通常可以连续停留数月甚至一年左右。但对于更长期的太空探索任务,如前往火星等,目前的技术还面临诸多挑战。
目前人类在太空连续停留的存活记录是由俄罗斯宇航员瓦列里·波利亚科夫创造的,他在“和平号”空间站上连续停留了 437 天 18 小时。

这个科普内容有点过长,今天就先分享到这里,关于人类航天的生存和生育试验的内容,请您关注猫哥,下期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