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当千年文化遇见数字未来,解码邹氏文脉的守护与新生

酱香新视野 2025-04-24 14:18:51

// 数字赋能传统 //

在泰宁古城邹氏书院门前的铜牌上

一枚小小的二维码

正悄然改写历史与未来的对话方式

游客轻扫二维码,明代建筑的营造技艺、修缮故事、文化内涵跃然屏上——这不仅是科技的胜利,更是邹氏文化在数字时代的一次优雅转身,数字化正为邹氏文化保护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PART.01

邹氏书院

邹氏书院,位于泰宁县杉城镇红光行政村红光街17号,明东清初砖木结构书院建筑。

邹氏书院坐东朝西,二进,由门廊、天井、正厅、后天井、后厅及辅房等组成,为合院式建筑。通面阔19米,总进深32.47米,建筑面积616平方米。书院砖砌双开大门,门上设单坡雨披。门后为回廊。天井用条石铺砌。正厅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结构。地面用条砖铺砌,柱础为带木櫍八棱素面石柱础。后天井及后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建。

该建筑为泰宁状元邹应龙后裔族群的读书之处,其承载着部分邹氏家族的精神、建筑智慧与历史记忆。

PART.02

数字守护

//智慧消防,筑牢安全防线//

在泰宁,邹氏书院等古建筑群已接入“智慧消防平台”。数百个物联终端实时监测温度、水压与电路,高空瞭望“天眼”与热成像技术构建起立体防护网。一旦发现隐患,系统1分钟内预警,3分钟消防员到场,5分钟处置完毕。

这套“135应急响应机制”,让古建安全从“人防”升级为“智防”,为邹氏书院的筑牢安全防线。

//数据平台,扫码后的故事展示//

虽然近年来,邹氏书院得到不断的修缮,但是由于建筑的静态特点,许多游客并不能对其得到很好的了解。在2023年,泰宁县与福建理工大学合作开发了“历史建筑管理小程序”,并为130余栋古建赋予了“数字身份证”。

而数据平台的搭建,使得邹氏书院的建造年代、营造技艺、修缮历程等数据得以上云。游客扫码即可聆听邹氏书院的前世今生,家族祠堂、书院楹联背后的故事也可以更鲜活立体的形式呈现出来。

//云端档案,储存真实立体的数据模型//

泰宁还建立了覆盖全县9个乡镇的历史文化资源管理平台,对文物、历史建筑等460余处文化遗产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邹氏书院也完成了倾斜摄影,通过多视角影像构建了真实、立体的数字模型。

PART.03

数字之思

泰宁对于邹氏书院等文化遗产的探索保护证明,数字化不是冰冷的替代,而是温暖的延续。对于邹氏文化而言,用科技为文化保护助力也是一条可行之路。例如,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与平台,盘活传统古建筑;搭建家族成员协同平台,鼓励全球邹氏后人上传史料、参与修缮众筹……

例如,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与平台,盘活传统古建筑;搭建家族成员协同平台,鼓励全球邹氏后人上传史料、参与修缮众筹……

让科技为文化插翼

让历史与时代共鸣

这是邹氏文化的破局之钥

亦是所有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必答题

而当古老祠堂的二维码被扫亮的那一刻

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闪光

更是文明传承的永恒之光

部分资料来源于中国新闻网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