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童年(701年—715年):名门望族的早慧少年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祖籍山西祁县,出生于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永济市)。
其家族为太原王氏,属唐代五大望族之一,母亲出自博陵崔氏,亦是世家大族。尽管家族在唐太宗时期已显衰落,但王维自幼浸润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中,接受了严格的教育。

1. 家学渊源与天赋初显
①王维的祖父王胄曾任协律郎,精通音律;父亲王处廉为汾州司马,擅诗文;母亲崔氏笃信佛教,擅长水墨丹青。在家庭熏陶下,王维自幼展现出超常的艺术天赋:
②九岁能属文,通音律,习书画,尤以音乐造诣闻名。据传,他幼年时仅凭一幅《霓裳羽衣曲》乐谱图,便能准确辨识乐曲章节。
③父亲早逝后(约王维九岁),母亲崔氏变卖家产,携六子女迁居蒲州娘家。她坚持佛学教育,要求王维“居常蔬食,不茹荤血”,并亲授《维摩诘经》,其名“维”与字“摩诘”即源于此经,寓意“净而无垢”。

2. 少年磨难与自立
①家道中落迫使王维早熟。他曾在街头卖画补贴家用,弟弟王缙则以代写文章赚取稿费。兄弟二人互相扶持,甚至因“作家”一词的戏称成为典故。
②这一时期的困顿与佛学启蒙,为王维日后“诗佛”气质奠定了基础。母亲的坚韧与佛理教诲,成为他面对人生起伏的精神支柱。
二、青年(715年—735年):长安才子的仕途浮沉
15岁起,王维赴长安谋求仕途,凭借才华迅速跻身名流,却因官场险恶屡遭挫折。
1. 京华成名与科举夺魁
①开元三年(715年),王维入长安,以诗、画、音乐“三绝”惊艳京城,成为岐王李范、玉真公主等权贵的座上宾。

②其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7岁作)、《洛阳女儿行》等已显大家风范,被赞“名盛于开元”。
③开元九年(721年),21岁的王维以状元及第。据传,他凭借自创琵琶曲《郁轮袍》打动玉真公主,加之行卷诗文惊艳,终被钦点为进士榜首,成为唐代最年轻的状元之一。
2. 初入仕途与贬谪之痛
①及第后,王维任太乐丞,掌管宫廷乐舞。然而仅数月后,因属下伶人私演“黄狮子舞”(专供皇帝观赏),触犯禁忌,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②这一事件背后暗含政治斗争:王维与岐王过从甚密,招致玄宗猜忌;同时,他曾写诗讽谏宁王夺人妻室,树敌权贵。
③贬谪期间(721—726年),王维写下《宿郑州》《济上四贤咏》等诗,抒发对官场倾轧的愤懑。此间,其妻因难产去世,中年丧妻、无子的打击令他一度消沉,开始转向佛学寻求慰藉。
三、中年(735年—756年):半官半隐的辋川岁月
经历仕途与家庭的剧变后,王维逐渐转向隐逸生活,但仍未完全脱离官场,形成“半官半隐”的独特生存哲学。

1. 张九龄提携与边塞豪情
①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张九龄执政,提拔王维为右拾遗,后迁监察御史。其间,王维奉使河西,写下《使至塞上》《陇西行》等边塞诗名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以画境入诗,成为千古绝唱。
②天宝年间(742—756年),李林甫专权,朝政腐败。王维对政治失望,购得宋之问旧宅,营建辋川别业,与裴迪等友人泛舟唱和,创作《辋川集》二十首,将山水诗推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至高境界。

2. 佛理浸润与艺术升华
①王维中年后潜心修佛,师从大荐福寺道光禅师,习顿教。其诗作中“空”“寂”之境频现,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皆透露出禅意与超脱。
②此间,他融合诗、画、乐的艺术实践,开创水墨山水画派,被后世尊为南宗画祖。苏轼评其“诗画一体”的审美理念,奠定中国文人画的理论根基。
四、暮年(756年—761年):安史之乱与晚境澄明
安史之乱成为王维人生的转折点,他在战乱中历经屈辱,晚年却以豁达心境终老。

1. 陷贼屈辱与《凝碧池》救赎
①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攻陷长安,王维服药装哑仍被俘,被迫接受伪职。囚禁洛阳期间,他作《凝碧池》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再朝天”,表达忠唐之志。此诗后传至肃宗,成为其免死关键。
②乱平后,王维因“陷贼官”罪名下狱,幸得弟王缙以己官赎罪,仅贬太子中允。晚年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但已无心政事,专注佛法与田园。
2. 临终彻悟与艺术永恒
①上元二年(761年),王维预感大限将至,从容写信告别亲友,“停笔而化”,葬于辋川。其临终诗《秋夜独坐》云:“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尽显禅者超然。

②王维存诗400余首,涵盖山水、边塞、送别等题材,《山居秋暝》《相思》《送元二使安西》等被谱为乐曲,传唱千年。
他被尊为“诗佛”,与李白、杜甫并称盛唐三大诗人,其艺术成就跨越文学、绘画、音乐,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总结:王维的生命轨迹与精神超越
王维的一生,是才华与命运交织的史诗。从名门神童到贬谪小吏,从边塞豪情到辋川禅意,他始终以艺术与佛学化解现实苦难,最终在诗画中抵达“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澄明之境。
其生平不仅映射出盛唐由盛转衰的历史图景,更以“诗佛”之姿,为后世树立了文人如何在动荡中坚守精神家园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