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装修视频总刷到大横厅,追剧时主角家也总选这种户型——这大横厅到底有啥魔力,能让这么多人上头?

前几天看了深圳一套148㎡的大横厅装修案例,玄关带窗、客餐厅连成一片,住进去的人直喊“像大平层一样爽”,突然就懂了:原来这户型火,真不是跟风,是住过的人用脚投了票!

要说大横厅最戳人的,首先得是“敞亮”。

深圳那套案例里,客餐厅没沙发墙挡着,从玄关一眼望过去,通铺的木地板、一体化的吊顶,再加上大面宽的窗户,阳光直接泼满整个公共区,比传统竖厅那种“走廊串客厅”的局促感强太多。

有网友说:“以前住竖厅,客厅进深比面宽长,沙发对着墙,总觉得压抑;现在横厅的大窗户+南北通透,冬天晒着太阳追剧,夏天穿堂风一吹,连空调都省了。” 这种通透感,本质上是面宽大于进深的设计优势——横厅的采光面更大,通风路径更短,自然把“亮堂”刻进了基因里。

其次是“互动感”强到离谱。

深圳那户人家吃饭时,坐在餐桌边一抬头就能看到沙发上的家人,聊个天、看个电视完全不用“隔空喊话”。

这种设计太懂现代家庭了——现在年轻人回家就抱手机,老人孩子各玩各的,横厅把客餐厅“揉”成一片,吃饭时能搭把手递个菜,陪娃玩时能兼顾追剧,甚至周末朋友聚会,厨房、餐厅、客厅全在视线范围内,热闹得像个“生活剧场”。

有宝妈说:“以前竖厅的客厅和餐厅隔条走廊,我在厨房做饭,娃在客厅玩,喊半天没回应;现在横厅一抬头就能看见,安全感直接拉满!” 这种“抬头见人”的烟火气,才是横厅最打动人的情感价值。

当然,大横厅也不是“万能钥匙”。

有位网友分享:“当初被横厅的开阔感吸引,买了套小户型横厅,结果客厅看着大,实际放完沙发、茶几,剩下的空间连个婴儿车都转不开;冬天开暖气,这么大的空间要多开两小时空调,电费直接翻倍。” 还有人吐槽:“横厅的公共区太开放,家里来客人,卧室门一关,客厅的动静还是听得一清二楚,隐私性不如竖厅。” 这些真实的“踩坑”提醒我们:横厅更适合120㎡以上的大户型,小户型强行做横厅容易“显大不实用”;另外,装修时得注意分区——比如深圳那套案例用木色地台、地毯划分沙发区和餐厅,既保留了开放感,又避免了空间“散架”。

说到底,大横厅的流行,是我们对“居住”需求升级的缩影。

以前买房看“几室几厅”,现在更在意“怎么住得舒服”;以前客厅是“面子工程”,现在要能吃饭、能陪娃、能社交。

横厅把“空间”变成了“场景”,让家从“功能堆砌”变成了“情感连接”的容器。

就像深圳那户人家,玄关的装饰画、沙发边的地毯、餐边柜上的咖啡机,这些细节不是为了“装好看”,而是让回家的仪式感、日常的小确幸,都能在同一个空间里自然发生。

有人说,横厅是“大平层的平替”,但我觉得它更像“生活方式的平替”——不用住豪宅,普通家庭也能拥有敞亮的公共区、有温度的互动。

未来的户型设计或许会更多元,但大横厅教会我们的,是“家的核心不是面积,而是人和人之间的距离”。
毕竟,房子再大,能让家人愿意多聊两句、多待一会儿,才是真的“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