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个怪现象:在农村,儿女经常打电话让父母别干农活,又不给父母钱,还在回家时大包小包带走东西

木子心说 2025-04-15 13:34:39

在农村,有一种现象很普遍:儿女们背井离乡,在外地打工,时不时给父母打回去电话,叮嘱他们不要干农活了,说干农活又累又挣不到几个钱。

儿女一边嘴上念叨着心疼父母,让父母好好休息,好好享福,不要再去干吃力不讨好的农活,却又一边不把父母接到身边,每个月也孝敬不了多少生活费,甚至有些儿女还把孩子丢下老家,让父母帮忙养。

即便如此,儿女每次逢年过节回老家,两手空空地回来,却又满载而归地回去。儿女一边推拒嫌弃土特产上不了台面,一边又不停扒拉父母种的菜、养的鸡、腌的腊肉腊肠和腊鱼。

如此现象背后,无非隐瞒着几个扎心的原因。

01 口头孝顺,却没有实际孝顺

远香近臭,距离产生美。儿女长年累月在外地工作,见不到父母,自然就会想念父母。

每次一打电话回去,就听到父母在干农活,儿女就会有一种担忧,总会劝父母少干些农活,家里又不是穷得揭不开锅。

很多儿女总是顺手一说,只是流于表面的口头孝顺,却没有半点实际孝顺。

比如说,父母生病住院,儿女能请假回来照顾吗?父母缺衣少食,儿女能及时察觉并给足父母物质安全感吗?

在外地打工的儿女,既不想被人骂不孝,又不想真的把父母接到身边,徒增麻烦和矛盾。

02 子女害怕被打脸,却又对父母现状无能为力

现在愿意留在老家生活和种田的年轻人,已经越来越少。

绝大多数的年轻人,宁可在外面每月挣3000块钱,也不愿意回老家种田挣5000。更何况,种田也挣不到5000块钱。

年轻人不愿意自己种田,也不愿意父母去种田。因为在他们看来,但凡家里有点经济条件的儿女,都不愿意让自己的父母累死累活去种田。

只有经济条件一般,却又无力改变父母现状的儿女,才不得不一边说着让父母别干农活,一边却又给不到父母多少钱。

也不是不想给,而是有些时候,各种压力压得年轻人喘不过来气。

自己的小家庭都自顾不暇,自然也就顾不上被丢在老家的父母。

03 父母的爱心和子女的孝心碰撞,不拿不行

老一辈的父母,宁可走在田间地头,也不愿意闲散赖在家里坐吃山空。

于是,只要自己还能动,绝大多数的父母,都会愿意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农活。

比如种种田,种种果蔬,自己既能打发无聊没盼头的日子,也能让子女回来时,能捎带上家乡的特产,记得住自己还有个老家。

还有一个原因是,父母条件有限,收入有限,他们给不起子女昂贵的营养品,帮扶不了子女多少,只有用自己亲手劳作收获的瓜果补贴子女,安慰一二自己。

而子女为了父母的这份爱心,往往也不会拒绝。毕竟不要钱的白不要,哪怕自己不喜欢也不能当众拒绝,会伤了父母的心。

对于长期在外地的子女而言,拂了父母的好意,是最大的不孝。

于是,在父母的热情下,子女多数只能半推半就地把东西带走。

04 父母子女缺乏有效的沟通

儿女以为劝父母保重身体,少干农活就是尽孝,却不料父母缺认为儿女嫌弃自己年纪大了,老不中用了。

再加上,子女结婚成家后,也要顾及自己的家庭,绝大多数的子女都很难顾及到父母。

于是,父母不干农活,不自己折腾点瓜果粮食,事事伸手跟子女要钱要东西,父母也会觉得自己很没用,抬不起头来。

子女虽然心疼父母,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没钱的口头孝顺,注定只能流于表面,而不能落实在实际上。

农村父母基本都没有退休金,没有退休金的他们,只能靠不断劳作来换取微薄的报酬。

子女劝多了,认为父母固执,也就不劝了,反正自己尽到了口头孝顺。

而父母听多了,钱依旧没到位,也就不抱希望了,只能继续任劳任怨地劳作,尽量不打扰和麻烦子女。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作为子女,真正的孝顺,不是只在口头上的劝诫一二,而应该落到实处。

父母生病住院,子女抢着出钱出力;父母缺衣少食,子女抢着接去养老;父母孤单冷清,子女抢着陪伴散心。

父母和子女的缘分只有今生,随着父母的年纪越大,子女见父母一面就会少一面,直到父母纷纷去世,子女彻底成为孤儿。

这样的悲凉,只有真正失去了双亲的人,才能真正懂得。

0 阅读:1

木子心说

简介:剖析各种情感婚姻问题,为你解疑答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