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进行的缺字补齐,已经在前面重复讲过多次,又因篇幅太长,所以,不在赘述,直接填出研究的结果,希望大家喜欢。今天介绍的是《顺天府重新庙学记》,此碑建立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六月,原来在东城区府学胡同内。内容如下:
顺天府重新庙学记(篆书额)
通议大夫/户部侍郎/兼翰林学士修国史知制诰/兼经筵官/卢陵/陈循撰。
赐进士出身/徵仕郎/中书舍人/广阳/赵昂书。
中宪大夫/太常少卿/直文渊阁/永嘉/黄养正篆。
自古国家隆替,关乎风俗之美恶、人才之盛衰。而风俗人才之美恶,□□□(其实皆)关乎学校之政,何如也?观于夏校、殷序、周庠之政修而黎民有醇厚之美,宅俊有登庸之盛,其非有关于学校乎?黎民醇厚,宅俊□□(登庸),□(其)效著而百王皆安于传授,万国悉底于平宁,其非有关于风俗人才乎?故善为国家者,不患其不臻于隆盛,惟患风俗之不美,人才之不盛,不患风俗人才不美且盛,惟患学校之政有不修也。洪惟圣朝之有天下,一以唐虞三代为法,盖王政必本于学校,而学校必□□(修明)。京师既建太学以儲天下之英才,复设京学以育几内之俊秀,孟子所谓尧舜之智而不偏,物急先务者是也。此顺天府儒学之设,所为次于太学而视四方府州县学尤在所当先欤。盖学之制,其在四方府学之斋有四,州学之斋有三,县学之斋有二,而顺天府之学其斋则再倍于县学,盖过于四方之府学而倍于州学也,则其视府州县之学尤在所当先也,宜矣!顺天府学在今府治东南之教忠坊,改元之大和观地也,国朝洪武元年以观为大兴县儒学。永乐元年将升北平府为顺天府,则大兴县儒学例不得设矣,遂山人为顺天府儒学。九年,同知甄仪建明伦堂东西斋舍,十二年府尹张贯建大成殿,又建楼生之仓于明伦堂之后,然皆苟具于一时耳。规模卑隘,加以岁久,日就颓毁,无以称京师学校在所当先之□□□(正统间)王侯皆来,为府尹当□(任),为□(念)顾其旧址,四边多为居民侵而有之,不足以扩充于堂构,乃谋于府丞番易王侯明、治中长沙易□(王)□□□(刘文彬、推官安□(仁)、□□理经历。宜城施侯茂相与请复其地于朝。既得请,遂撒其启而新之,为大殿,翼为两庑,前为戟门,以祀先师先贤。盖殿与门为间各三,□□□□(两边廊庑)各三,其西则□□(均别)为庙,以祠宋丞相信国文公。为六斋于明伦堂之东西,附以楼生之舍,会馔有堂,有厨,有库,而蔽之以重门。斋厨库庑为间各三,馔堂为间凡五,而舍为间十二,倍于馔堂。经始于正统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落成于十三年十二月十七日。材出于节用,□(官)化费为□(省)□□(俭约),□(夫)工出于省民役之正,而人不以为劳。其为壮伟弘丽,视太学虽有间,而视四方府州县之儒学则焕然,是以□(宏)廊□(庑)之观,□□□(学资胜)□□(益彰)学士有加其学而有资者无穷。越明年春,教授梁肃,训导李周、汪浩、赵佑、刘钧、毛晟、李琼,惧无以著郡□(守)兴□(修)庇材之意,乃□□□□□□(几代齐心协力),□(偕)前教授沈宁,暨前训导赵焕,相与礲石,请文于余,刻之并以识学兴其成之岁,□(夫)君子之道,未有不由学而成者,□□□□(圣贤儒师)以致尊崇之礼、□□(道统)所宗,自孔子以及乎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而下,吾道之所宗也,祠不祠固无预于圣贤之损益,而吾后慾学其尊□□□□(崇儒之道)是无所从事,此建学者所为,必先庙而后学,而学之道,亦必先本而后末也。儒先君□(子)有□□(敦敏)行本也,以敦其德,继之以□□□□□□(博学上进通达)见风俗之美、人才之盛,皞皞□□□(熙熙以)乎于辇毂之下,有莫能御者矣。故于记学之成,并言以斯望之。
正统十四年夏六月甲子立石,括苍朱兴镌。
附:《顺天府重新庙学记》白话译文
顺天府重新庙学记(篆书额)
撰文者,由通议大夫、户部侍郎、兼任翰林学士修国史/知制诰/及经筵官、庐陵人陈循撰写。
书写者,赐进士出身、徵仕郎、中书舍人、广阳人赵昂书丹。
篆额者,中宪大夫、太常少卿、直文渊阁、永嘉人黄养正篆刻碑额。
自古以来,国家的兴衰取决于风俗的好坏与人才的盛衰,而风俗与人才的优劣,根本在于学校教育的推行是否完善。试看夏代的“校”、商代的“序”、周代的“庠”,正是因为重视教育,百姓才得以淳朴,贤才才得以任用。百姓淳朴、贤才辈出,国家方能长治久安、天下太平,这不正说明教育关乎国运吗?因此,善于治国者不担忧国家不能强盛,而担忧风俗败坏、人才凋零;更不担忧风俗与人才本身,而忧虑教育制度荒废。
我大明王朝以尧舜三代为典范,治国以教育为本,京师既设太学(国子监)培养天下英才,又立顺天府学培育京畿俊秀。正如孟子所言,尧舜的智慧在于不偏不倚、优先根本,顺天府学的地位虽次于太学,却远超各地府、州、县学。其学舍规模远超地方官学:地方府学设四斋,州学三斋,县学两斋,而顺天府学之斋舍数量倍于县学,可见其重要性。
顺天府学位于京师府衙东南的教忠坊,原为元代大和观旧址。洪武元年(1368年),朝廷将道观改为大兴县学。永乐元年(1403年),北平府升为顺天府,大兴县学依制撤销,遂升格为顺天府学。永乐九年(1411年),同知甄仪修建明伦堂及东西斋舍;十二年(1414年),府尹张贯增建大成殿,并于明伦堂后建储粮仓。然当时工程仓促,规模狭小,加之年久失修,渐显破败,难符京师官学之尊。
至正统年间,府尹王侯(或为王贤)见学宫旧址被百姓侵占,难以扩建,便与府丞王明、治中易某、推官安仁、经历施茂等联名奏请朝廷收回土地。获准后,拆除旧屋,新建大殿,两侧建廊庑,前方立戟门,供奉孔子及先贤。殿、门各三间,两侧廊庑各三间,西侧另建庙宇祭祀宋丞相文天祥。明伦堂东西设六斋,附建生徒宿舍、会馔堂(食堂)、厨房、库房,外围以大门。斋舍、厨房、库房各三间,食堂五间,宿舍十二间,规模远超旧制。
工程始于正统十一年(1446年)七月二十六日,落成于十三年(1448年)十二月十七日。材料取自节省之费,用工取自合理徭役,百姓无怨。新建学宫虽略逊太学之宏伟,却远超地方官学,焕然一新,学子受教之益无穷。
次年春,教授梁肃与训导李周、汪浩、赵佑、刘钧、毛晟、李琼等人,恐后世不知官员兴学之功,遂与前教授沈宁、前训导赵焕共同商议,请我撰文刻碑,记录此事。
君子之道,皆由勤学而成。自孔子至颜回、曾子、子思、孟子,儒家道统一脉相承。祭祀与否虽无损圣贤之德,但后世若欲尊儒重道,必以建庙兴学为先。因此,修建学宫必先立孔庙,再设学堂,教育亦须先重德行根本,再求博学通达。若士子皆能敦厚品行、勤勉学问,京师之地必风俗淳美、人才济济,盛世气象不可阻挡。故借此碑文,寄望后人秉承此志。
立碑时间,正统十四年(1449年)夏六月甲子日立石
镌刻者, 括苍(今浙江丽水)朱兴
附注和说明。
1,没有看到原碑,拓片也不完整,只有用我研究出来的《汉语连词鉴定法》进行完成的,没有了“实物”参照,更不可能用《汉语四边鉴定法》,所以补出来的汉字肯定有失误之处。但是,上下文意思是通的,这一点不用怀疑。请读者放心。
2,文中括号内文字为缺字补阙,依据上下文及文献考据推断。逻辑补齐部分比如其实皆、效非等词依据上下文因果关系补入,确保文意连贯。
3,官职推测,易文彬、安仁等缺失人名,参考明代有关资料补全。由于时间有限也存在错误。今后在读书过程中,我想着这个事儿。
4,虚词补足,如夫、其等文言虚词,依据语言和句式补入。
5,碑文详细记录了顺天府学的历史沿革、重修过程及明代官学制度,是研究北京教育史的重要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