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悬了!美股五年最大跌幅,历史与思考
核心观点一:美股暴跌,A股短期难免受影响,但幅度有限。
美国经济在全球占比高、影响力大,全球权益资产均难独善其身。回顾2000年来美股8次大跌(以标普跌超15%为大跌标准),A股港股阶段性表现均受到显著影响,甚至跌幅更大。
本次美股大跌直接原因是贸易摩擦(说的好听点),而与上一轮贸易摩擦(18年开始)相比,中美当前境遇已大不同。我们2018年初,经过棚改货币化的连续财政扩张,PPI、地产周期、库存周期、AH估值均位于历史高位,并且对应财政空间有限。2025年初,经过连续三年的杠杆压缩,PPI、地产周期、库存周期、AH估值均位于历史绝对低位或者相对低位,同时财政扩张仍然有很大余地。
前期的市场反应也不同,2月下旬以来美股调整显著,而A和港股表现亮眼。上周四所谓“对等关税”出来后,A股低开反弹,总体平稳。
核心观点二:A股中长期趋势不改,历史上的两次参考。
1970年代粮食危机和石油危机等影响,美国经济增速放缓,1968年11月标普500最高108点,1982年7月最低106点,14年时间震荡走平。基本面更优支撑下日股走出牛市行情,期间日经225较标普500指数的超额收益为311个百分点。
2001年后中国加入WTO后逐渐融入全球产业链,资本密集型重工业快速发展,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能。2000年3月标普500最高1552点,2011年5月最高1370点,这期间万得全A较标普500指数的超额收益为94个百分点、恒生指数较标普500指数的超额收益为49个百分点。
当前中国经济表征类似1998-2000年,当时通缩背后是我国正经历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型,社会总需求不振,如今需要从传统要素投入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实现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升级。与98-00年不同的是,这次转型期新老经济体量差异大,需两条腿走路。
核心观点三:危机并存,重在机会。
我曾在20年3月2646点,美股多次熔断之后写下文章“向全球空头宣战”,这次范围要缩小!
短期利好反制概念(稀缺小金属、农业)、红利资产(大银行、电力)、外需突围(中日韩、一带一路、欧洲)。中期我们大概率增加逆周期调节力度(地产链、消费),另一方面加快新质生产力推进科技立国(信创、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驾驶)。
博弈的机会就是哪天又谈判了,不算了。
风险提示:一定是不是带杠杆的钱,一定不是急钱,不要太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