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终于觉醒,不再当美国附庸,45份协议改写东南亚棋局

希希的笔记 2025-04-20 02:24:58

4月14日,越南河内。

中越双方签署了总计45份合作协议,涵盖基础设施、能源、制造业和科技领域。

这不仅是一次经济协定的集中落地,更被视为越南对外交战略的重大调整。

长期以来,越南一直在大国之间寻求平衡。

它的“竹子外交”强调灵活应对,避免选边站队。

但近几年国际局势变动频繁,越南开始意识到,单靠模糊姿态已难以维持战略回旋空间。

最直接的压力来自美国。

就在几个月前,美国商务部宣布对越南电子和纺织品加征高达46%的惩罚性关税,波及金额巨大。

越南对美出口曾长期保持顺差,这一政策的出台使得数十亿美元的订单面临风险。

与此同时,美国还附带提出严苛条件。

越南在请求放宽半导体设备出口限制时,美方要求越方全面审查对华合作、切断与中国的关键供应链,还要接受美方监管人员进入企业内部。

这些要求在越南国内引发强烈反弹。

多位政府高层认为,美国的做法已经超出了经济合作范畴,带有明显的政治附庸性质。

越南总理范明政在闭门会议中明确表示:“越南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外部控制。”

并且美国提出在岘港设立军事基地。

美方宣称这是为加强“印太安全合作”,但越南政府对此保持高度警惕。

越南最终拒绝了这项提议,认为此举不符合国家主权和地区稳定的根本利益。

相较之下,中国提出的合作方案则更注重经济实效。

此次签署的45项协议中,包括中越标准轨铁路、中芯国际晶圆厂落地海防市、以及中越海上联合搜救机制等。

这些项目不仅能推动本地产业升级,还能加强区域互联互通。

越南过去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角色较为有限,主要集中在低成本组装和代工环节。

富士康、三星等企业在越南设有工厂,但关键零部件仍依赖从中国进口。

数据显示,越南手机出口产品中,超过六成的零件产自中国,供应链自主性不足。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越南政府近年加大在芯片设计、自动化制造和材料加工方面的投入,并积极引进高端制造项目。

这次与中国的合作,正是其向中高端制造迈进的重要一步。

基础设施方面,正在建设的中越标准轨铁路,起于越南老街,连接中国云南昆明,全长超300公里。

这条铁路通车后,越南水果和农产品运抵中国时间将从原来的三天缩短至八小时,预计每年能为越南带来超过50亿美元的农产品出口增长。

越南并非完全“倒向中国”,而是在全球化新格局下,重新评估其国家利益所在。

越南强调自主、独立的外交原则,希望通过多边合作提升本国制造能力和区域话语权,而不是在大国竞争中被动挨打。

越南外长裴青山在签约仪式后表示:“真正的独立,不是避免冲突,而是有能力作出自己的判断。”

这一转变,已经反映在贸易数字中。

协议签署后首日,中越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长40%。

美国方面对此表达不满。

前总统特朗普甚至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中越正在“合谋搞垮美国”。

但事实上,越南此举是对现实压力的直接回应。

在中美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它更愿意选择实际收益大、合作门槛低的伙伴。

越南这次的选择,不是临时起意,也不是投机取巧。

它是对十余年经济发展经验的反思,是对全球局势的冷静判断。

当大国角力愈演愈烈,越南决定自己握住方向盘。

0 阅读:543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