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困境

是猫智深鸭 2025-04-13 22:10:48

帮朋友推荐一下新书,非常优秀的一部作品,很值得大家一看。本文节选自无心镜《无解的困局:大明最后的60年》。

明亡于万历的说法由来已久。

《明史》中记载:“明之亡,实亡于神宗。”这里的神宗就是万历帝。明史专家孟森说:“明之衰,衰于正德、嘉靖以后,至万历朝则加甚焉。明亡之征兆,至万历而定。”看来明亡于万历的说法被很多人接受,那么,明朝究竟是如何亡于万历帝之手的呢?

说到万历帝,人们首先想起的就是怠政,这已经成为他的标签。

不过,万历帝并非一开始就如此。他登基不久后,朝堂上由张居正主政。张居正得到太后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兼东厂提督太监冯保的全力支持,成为帝师,教导万历帝为君之道。此时的万历帝虽年幼,但有张居正辅佐,政局打理得井井有条。张居正去世后,万历帝也是想有一番作为的。

万历十二年(1584年)年底,京畿周边出现大旱,老天不作美,而皇帝是天子,要为天下臣民向上天祈雨。为了显示虔诚,从皇宫到南郊往返20多里路,万历帝都是步行往来。后世以勤勉著称的崇祯帝去南郊祭天,也并非每次都步行。看来,此时的万历帝还算是个称职的皇帝。

万历十四年(1586年),对于万历帝,海瑞称赞道:“自张居正刑犯后,皇上乾纲独断,无一时一事不惟小民之念。”大意是说,张居正之后,万历独掌朝政,时时刻刻都将老百姓挂念在心上。依海瑞之性格,断不会颠倒黑白。但这一切逐渐发生了变化,自万历十四年(1584年)起,万历就开始不履职了,并且这种情况日甚一日。

之前祭天还步行前往,后面就是坐马车都不去了。明朝的祭天在南边,祭地在北边,万历帝是一律不去。不仅如此,连自家的宗庙也不祭拜了。按常理来说,每逢重大节日,或者立下重要政绩,比如打了大胜仗,都是需要皇帝到宗庙告慰祖先的,但万历帝一概不去。

祭拜活动都这样了,那朝政自然也不理,万历帝竟然有20多年不上朝。不上朝的做法,并非万历帝首创,嘉靖帝也曾20多年不上朝。不过,嘉靖帝虽然不上朝,但朝政不乱。为何能如此?因为嘉靖帝虽不上朝,但是他理政啊!臣下有政事,写了奏章,嘉靖帝会审阅、会安排,相当于处理政务的形式由朝会变成了文件往来。所以,嘉靖帝20多年不上朝,却依旧牢牢掌控着权力。

然而,万历帝不一样,他既不上朝,也不理政。不仅如此,大臣们就连见皇帝一面,都是很艰难的。不只是普通大臣,就连明朝的首辅,想见万历帝,都一样困难。比如,明朝大臣申时行担任首辅9年,皇帝召见他的次数屈指可数;而另一位大臣朱庚当了3年的首辅,连皇帝一面都没有见到。至于其他从未见过皇帝的大臣,比比皆是。

文华殿外的文华门成为众多大臣们向皇帝请命的地方。在这里,有等待、有哭泣、有呼喊、有廷杖,唯独很少有皇帝的回应,文华门成了万历怠政最好的见证者。大学士方从哲向万历帝请求补充阁臣,上了十多道奏疏,无一回应。方从哲在文华门外候旨,一连六天无果。

其实,大臣们也不必这么焦急,皇帝至少做到了一视同仁,对自己朱家人也是一样的懈怠。按照惯例,瑞王18岁就应当结婚,但他20多岁还是单身,朝臣多次上书提及瑞王的婚事,万历置之不理(?是婚礼时间过了的意思吗?建议作者适当更改,让语意更清晰)。惠王、桂王没有选择配偶,万历同样不作处理。太子8年没有老师讲学,首辅叶向高屡屡上书请求择名师,万历一概不回应,导致后来泰昌帝和天启帝的文化水平都不高。这位德高望重的帝国首辅可以说是绝望的。经过叶向高的力争,朝廷开展了考试,选拔了70多名人才,请求万历帝任命。叶向高为此事前后上书了几十封,但过了两年,皇帝都没有把任命书安排下来。

至于外国使臣来朝无人接待;各地饷银押解京师无人签收;监狱里囚犯数年不审判,监狱爆满;都察院8年没有主管等等情况举不胜举。深感绝望的叶向高向万历帝请辞,未得到批准,只能称病在家。皇帝不理事,内阁只有首辅一人,所有的文件都涌向叶向高的府邸,堪称大明王朝的一道奇观。更有甚者,科举会试时,朝廷竟找不到合适的官员来主考,叶向高只得亲自主持考试。到了主考那天,叶向高居然又收到了大量的政府文件,没办法,处理公务的官员们找不到皇帝,就只能找首辅。他们唯一的办法就是,首辅到哪里,就把文件送到哪里。

老成持重的叶向高都被逼到这个份上,那性子颇急的吏部尚书赵焕就更不用说了。此时,内阁大学士只有一人,赵焕实际上就是朝廷的二号人物。而且,六部之中,只有吏部尚书赵焕一人在职,户、礼、工三部只有一位侍郎。赵焕受不了了,上书请辞,我干不下去了,不干了,但也等不到回音。于是,赵焕最后上了一书,就自行离职了。赵焕的前任吏部尚书孙丕扬也是以同样的方式离职的。赵焕走了,皇帝终于发话了,又把他请回来。赵焕以为这次有戏,赶紧上疏,但都石沉大海。

不久,萨尔浒战败的消息传回,帝国危急,百官焦急地等待皇帝决策,但万历帝依旧不理。赵焕坐不住了,率百官到文华门,固请皇帝临朝议政,但仍没有任何回音。78岁的赵焕坚决不退,到了晚上,最终等来了皇帝的回信,就一个字:退。赵焕怒了,忍不住说:“他日蓟门蹂躏,敌人叩阍,陛下能高枕深宫,称疾谢却之乎?”意思简单明了,他日敌人打到京城,陛下难道还可以待在深宫之中,称病退敌吗?赵焕这句话一语成谶,十年后变成现实。

在萨尔浒惨败之后,辽东空前危急,群臣至少有两次集体请求万历帝出来,和大家一起商讨应对之策,但万历帝一概置之不理。皇帝这样的行为,就连远在南京的大臣也很不满,上书说:“台省空虚,诸务废堕,上深居二十余年,未尝一接见大臣,天下将有陆沉之忧。”这句话说得很不客气了,说皇帝这样下去,天下就危险了。但就是这份奏疏上去了,万历帝还是没有给任何回应。

如果说重臣们说话,还多少会顾及皇帝的脸面,而一些不怕事的中低层官员,说话就没有那么客气了。万历十七年(1589年),有一个叫雒于仁的七品官,他原本在地方任知县,不久之后被调到北京做大理寺评事,负责断案工作。雒于仁到了北京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一共只有三次见到皇帝,他很不满意,到处打听皇帝在干什么。其实,这也不需要特意打听,老百姓们都在议论皇帝的所作所为。其实,这个时期万历帝的怠政远远没有后期严重。到后期,很多官员一次都没有见过万历帝,而这时雒于仁一个大理寺评事一年见了三次,已经算不错的了。

不过,这个雒于仁官虽小,脾气却不小,他觉得这样下去,大明江山就危险了。于是,他向万历帝上了一道奏疏,说:“天下人都在传皇帝得了四种病——酒、色、财、气。第一是酒,皇帝不但喜欢喝酒,而且经常喝到天亮;第二是色,皇帝不但宠爱郑贵妃,还喜欢那些长得标致的小太监;第三是财,皇上要求宦官向自己行贿进贡,有进贡就高兴,没有进贡就发怒,惩罚宫人;最后是气,皇上还爱生气,为了各种小事,比如宫女、钱财等等,气得要命。”雒于仁继续说:“这四种病不是用药就可以治好的,今陛下正年轻,还不上朝,长此以往,您到底想怎么办?”

万历帝看到奏疏后,真的气得要命,但雒于仁既然敢写这样的上疏,自然是做了被处死的准备,所以杀他也没有用。杀了他,反而会让他名声大震。而且,万历帝也不敢把这样的奏疏发给朝中各部,就把内阁首辅申时行等人召来,指着雒于仁的奏疏说:“你们看,这样一个小官,无君无父之徒,竟然如此侮辱朕,你们管还是不管?”

申时行在官场摸爬滚打了多少年,自然知道其中利害,说:“皇上,这个我们不能看。我们看了,到时候信的内容传了出去,全天下人就都知道这些事了。”

万历帝说:“难道就这样算了?不治他的罪吗?”

申时行回道:“治罪肯定没有问题。但一治罪,这封奏疏就公开了,他骂皇上的那些内容就公开了!”

申时行又说:“我去跟他说,让他辞职。”

万历帝无奈,只得同意,那封奏疏也被他暗中留下,没敢发出来。最后,雒于仁打了一张辞职报告,退休了,但他那些骂皇帝的话早就传开了,此时他俨然成了官员们心中的“英雄”。

不过,骂皇帝仍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国家的很多弊病已经开始凸显。

万历帝荒诞的怠政让人很难理解,这天下难道不是朱家的天下吗?万历帝为何如此呢?一个比较常见的说法是:万历帝因国本之争和大臣们斗气,最后选择置朝政于不顾。

万历帝的长子朱常洛是他与宫女王氏在偶然间生下的,因朱常洛为宫女所生,所以万历帝并不喜欢他,想立自己心爱的福王朱常洵为太子。而群臣们力谏根据礼法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双方互不相让,立储之争长达15年。最终,万历帝感到自己虽贵为天子,却终被群臣所制,逐渐对朝政失去兴趣,开始怠政。

到这里,读者可能会有一个疑问,皇帝不是天下之主吗?为何连立个太子的权力都没有?这是因为明朝注重礼法,祖制的力量十分强大,而且连太后也不支持皇帝。有一天,万历帝到慈宁宫陪侍李太后,太后便问他为何不册立太子。万历帝答:“他是都人之子。”太后大怒道:“你也是都人之子!”皇帝听后惶恐不已,跪伏在地,不敢起身。在明朝,宫中称宫女为“都人”,李太后也是宫女出身,所以万历帝的回答让她十分恼怒。万历帝没能按自己的喜好来安排接班人,这可能是一个原因。

不过,很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一点是,万历帝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明朝中央集权的程度非常高,军政大权集中在皇帝一人身上,内阁成为皇帝的秘书处,并没有实际决策权。而那些朱家的藩王们也被严格地控制在自己的那一小块封地上,干什么事都得给朝廷打个报告。

这就造成现在这个局面——即使皇帝不作为,也没有任何藩王起来夺权,也没有引发以夺取最高权力为目标的政变或兵变。万历帝的作为,要是放在隋唐时期,早就被推翻了,皇帝都换几轮了。

所以,空前集中的中央集权才是万历帝能肆无忌惮怠政的根本原因——我做事,天下是我的;我不做事,天下依旧是我的。难道万历帝真的就不怕丢了江山吗?当然怕,他要是真不怕,就不会发起万历三大征,也不会下令发动萨尔浒之战了。怠政,从根本上来讲,就是明朝极度中央集权带来的恶果之一,所以明朝会出现嘉靖和万历两任皇帝分别有20多年不上朝的奇葩现象。

那有人就会说了,清朝也是高度中央集权,为何没有出现嘉靖和万历如此怠政的皇帝呢?就如清朝的祖训“永不加赋”是缘于明朝的教训一样,正是看到了明朝皇帝怠政带来的负面影响,清朝的统治者吸取了这一教训,所以,清朝从未出现皇帝怠政。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