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布食品安全标准,怎样影响你我生活?

中国网三农 2025-04-20 18:04:37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660项,包含2万多项指标,涵盖全部340余种食品类别。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副司长宫国强介绍,标准体系中的通用标准、产品标准、生产经营过程规范、检验方法四大类标准相互衔接,覆盖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规范从过程到产品各环节,保护从一般到特殊全人群。

新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将对消费者产生哪些影响?记者对此展开了调研走访。

落实“三减”计划

提升健康素养

家住北京丰台区的宋燕女士在购买食品的时候会关注配料中的含糖情况,尽量选择购买低糖或无糖产品。“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持续上升,我尽量少给孩子吃容易造成肥胖的食品。”宋燕道出了许多家长的共同心声。

当前,我国人群面临的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肥胖等慢性病的高发以及由慢性病导致的其他疾病,这是公共卫生防控工作的重点与难点。高盐、高糖、高脂,包括高饱和脂肪等食物的较多摄入是引起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等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为落实“三减”健康生活方式,减少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率,新标准营养成分表中强制性标示内容在原有“1+4”的基础上增加为“1+6”,也就是在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的基础上,增加了饱和脂肪(酸)和糖两项内容。

在现代设施农业加持下,工作人员正在采摘符合新食品安全标准的蔬菜。任超2月20日摄(新华社)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口味形成的关键期,要从小引导孩子们的健康饮食理念,培养科学饮食习惯。”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介绍,本次标准修订要求预包装食品应标示“儿童青少年应避免过量摄入盐油糖”,引导儿童青少年认识盐油糖对健康的双重影响。

消费者想要了解食品的真实属性,正确阅读配料表、营养成分表等食品标签信息是关键。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阮光锋介绍,通过配料表可以了解食品中每一种配料,包括食品添加剂的真实使用情况;通过营养标签,可以充分了解食品的营养信息。“新标准的发布只是第一步,后续建议消费者主动学习食品标签信息,从而更科学地选择食品,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和健康素养,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规范行业乱象

杜绝消费误导

“很多食品企业利用消费者追求‘天然’、不喜欢食品添加剂的心理,采用‘不添加’‘零添加’等标识吸引消费者购买。这实际上误导了消费者,污名化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行业。”阮光锋表示。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标准一室副主任于航宇介绍,“不添加”只是对生产过程的描述,与食品最终产品中配料或成分的含量并不完全等同。比如,某款果汁饮料的标签上写了“不添加蔗糖”,但其实蔗糖只是糖的一种,果汁本身含有大量糖分,因此这类产品声称的“不添加蔗糖”绝不等于产品中不含有糖。还有些含糖饮料声称“不添加某种甜味剂”,但实际可能添加了其他甜味剂做代替,这些说法让消费者误以为产品不含糖或者甜味剂。

食品标签的核心作用是通过标签信息,使消费者明晰产品本质,了解食品的真实属性。“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实施后,预包装食品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标识误导消费者。食品添加剂、污染物,以及法律、法规和标准中规定的不允许添加到食品中或不应存在于食品中的物质,不得使用‘无’‘不含’等词汇及其同义语进行声称。”于航宇说,这旨在让消费者避免盲目关注宣传用语,更科学地选择食品。

为什么食品添加剂“零添加”也不行?钟凯介绍,很多食品添加剂是食品中本来就含有的物质,比如水果中的柠檬酸、泡菜里的硝酸盐、肉里的磷酸盐等,此时商家宣称的“零添加”只是没有额外添加,不代表食品中就不含相关成分。事实上,大多数食品的生产都不可能完全脱离食品添加剂。“禁用食品添加剂‘零添加’,是引导食品行业将研发重心回归到工艺创新和营养升级,而不是在既不代表更安全也不代表更健康的‘零添加’上无效内卷。”钟凯说。

此外,除了禁止使用“零添加”“不添加”等误导性用语,新标准还强化了定量标示要求,如食品名称中提及的配料或成分需在食品标签里标示含量。新标准还推出了数字标签,消费者可以用手机扫一扫食品包装上的二维码,通过页面放大、语音识读、视频讲解等多种功能了解食品信息。这样就不用担心字体小、看不清食品标签了。

优化日期标示

减少食物浪费

北京海淀区居民张莹告诉记者,自己在购买商品时非常注意商品的生产日期。“因为我很长时间才去超市采购一次,每次会囤积一些生产日期比较近的食品,时间久了还会按照食品保质期清理冰箱。”张莹说,“但是在采购时,每种食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标注位置都不同,有的很难找,有的看不清,保质期需要自己计算,很不方便。”

新出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回应了不少消费者反映的保质期标示难题。新标准要求预包装食品同时标示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到期日,保质期信息展示更为直观。同时,还要在预包装食品标签的主要展示面上设置独立区域,具体标注生产日期、保质期、到期日。如独立区域未设置在包装主要展示面的,应当在主要展示面上标注“见包装物某部位”字样进行指引,让消费者易于查找。为解决食品保质期“看不清”的问题,新标准规定应当在预包装食品标签上使用白底黑字等颜色对比明显的形式标注生产日期、保质期、到期日。

新发布的国家标准增加了“消费保存期”推荐性条款,旨在减少食物浪费。于航宇解释,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关于“制定和修改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应当将防止食品浪费作为重要考虑因素,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防止浪费”的要求,新标准与国际接轨,规定了食品生产者可根据食品属性、食用特征等自愿标示预包装食品的“消费保存期”,作为食品的最后食用日期,供消费者参考。

食品保质期由食品生产企业根据产品生产工艺、配料使用情况、贮存条件等因素,经过稳定性试验等步骤确定。于航宇表示,食品标签上标示的保质期,更像是一种对消费者的承诺,保证食品在保质期内拥有较好的品质和食用安全性。特别是部分食品受加工工艺、包装方式、成分特点、贮存条件等因素影响,影响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微生物生长及氧化反应等活动受到抑制,从而拥有了较长的保质期,如罐头食品、冷冻食品、脱水食品、高糖高盐食品、真空包装食品等。

“消费保存期长于保质期,在该期限内,食品的安全性可以得到保障,如果消费者购买食品后没有在保质期内吃完,可以选择在消费保存期继续食用,有效减少食品浪费的发生。”于航宇强调,一定要按照标签标示的贮存条件存放食品,不恰当的贮存环境会缩短食品保质期,影响食品安全和质量。

来源/经济日报(记者吴佳佳),原标题《新发布食品安全标准影响几何》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