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击还是来了...

网叔翰 2025-02-26 09:04:51

前两天刚说完这种暴涨行情很难持续,

昨天刚说完不要盲目追涨,今天“暴击”就来了。

全市场超 3700 家公司下跌,港股也全线回调。

A股从来不缺投资机会,缺的永远是耐心和理性。

上周末巴菲特发布了新一年的股东信,

到2024年底,巴菲特手中的现金再次创纪录地达到3342亿美元,

网叔看了之后再次感慨,耐心和理性真的太重要了!

从1964年至2024年,伯克希尔的总体收益增长了5,502,284%,5.5万倍!

老巴能够60年如一日,做到长期复利20%+,这两个核心品质至少占一半功劳。

昨天文章发出来,网叔才发现很多人根本不知道网叔还有一个小号:网叔的养基手记

以至于错过了很多难得的跟车机会。

建议大家还是关注一下,大号和小号的定位略有不同,

大号主要和大家聊聊天,分享一些理念和市场的变化。

小号则会跟大家讲网叔自己组合的发车情况和平日里的一些基金实操,

想要跟车的朋友,一定记得关注网叔的小号。

1.0

国债跌的和 A 股一样

国债近跌得有点惨。

昨天评论区有朋友问网叔债券市场的情况,应该如何操作:

其实,经常看网叔文章的朋友应该知道网叔对国债的看法:

去年 12 月,网叔就曾经说过:

先说说这波国债下跌的主要原因。

过去几年有3次比较明显的债市回调:

22年第四季度,疫情放开,大家对经济预期开始好转。

23年第四季度,地产放开,特别国债发行,资金开始流向实体经济。

24年9月,一揽子刺激计划出台,大家看到了经济回暖的希望。

总的来说,在对经济没有那么悲观的情况下,资金就会从债市流出进入股市。

这就像两个水桶,水总是往低的那个流。当股市有更好的预期时,债市的水自然就流走了。

长期以来,都有“股债跷跷板”的说法。

你坐在跷跷板这头,我坐在那头,你涨我就跌。

这一次也不例外,只要A股港股涨势都还不错,资金搬家的趋势就会持续。

再来说说操作。

如果你去年就买入了国债,那么现在应该还是赚的,不过是少赚了一些而已。

这个时候,应该考虑的是,当时你买入国债的理由是什么?

如果是想追求一个确定性收益,想赚的是票息,不想承受风险,那么这个逻辑依然成立。

毕竟,国债就像存银行,国家不太可能违约把你的本金拿走。

国家要是都破产了,你的钱放哪都不安全

这种情况下,你放在那里就可以,安心拿着你的票息,别管价格波动。

但是!

如果你是去年看到别人买债券赚钱了,才兴致勃勃的冲进去,网叔认为你要好好反思了。

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债收益率快速下行。

很多人在国债收益率已经跌到2%以下的情况下还要往里冲,一看就是赌徒心态。

要知道,去年股票的吸引力远远大于债券。

如果是一个理性的投资者,没有道理放着4-6%股息的红利板块,7%隐含收益率的指数,去配置2%不到的国债的。

很多在尾部追涨的人,心里想的是:

虽然现在这个债券的位置已经很高了,但是我只要等它涨到更高,然后卖给别人,我就不是这个傻子了。

在那个时候,每个人都是那么想的,最终这个就变成了一个博傻的游戏。

就像接力赛,总有一个人会接不到棒子。

如果你在买的时候没有认真思考过投资逻辑,

网叔认为你应该马上退出来,想清楚了再进场。

去年国债疯涨的时候,很多人问网叔,

为什么我们放着国内疯涨的国债不买,反而要跑出去买美债。

借这个机会网叔也和大家念叨念叨。

其实无论是中国的国债,还是美国的国债,都是那个市场的无风险收益。

理论上两个市场的无风险收益不应该存在明显的差异,

但是众所周知,我们并不是一个完全资本开放的经济体。

如果这个市场是完全开放的,会发生什么?

网叔相信,很多人会在国内借钱,然后兑换成美元,去美国买国债,这样一来一回就可以套利了。

但这样的问题也是很大的:

汇率会极速贬值、资本会大量外逃、甚至国内的货币政策也要失控。

所以从制度上,我们是不允许这么做的。

但是,作为一个投资者,你完全可以进行自主选择,

放弃国内收益更低的国债,选择海外收益更高的美债。

只要汇率不极速拉升,同样是无风险收益,4%不比2%更香吗?

这就像两家银行,一家给你2%利息,一家给你4%,你会选哪个?

有些朋友会用债券票面价格波动来说事。

但网叔认为,如果你的配置方向是债券而不是股票,核心应该考量的是票息收入,而不是赚那一点点价格波动。

如果你真的想赚价格波动,那么欢迎来股票市场,这里的价格波动更刺激,更有机会。

债券投资,票息是主菜,价格波动是甜点,这一点和股票是不同的,一定要记得。

如果你更喜欢票息带给你的确定性和幸福感,那么考虑国债真的不如考虑考虑美债。

2.0

港股涨的像国债一样

今年以来,港股涨得和去年的国债一样,一点回调都没有。

一路狂飙!让人眼花缭乱!

今天才算是一个稍微像样的回调。

车子是倒回来了,你是想上车,还是想下车?

网叔相信很多人手都有点痒痒,想要这个位置做个波段,

高点卖,等低位再买回来。

喂,想的很好,但醒醒,别做梦了!

网叔向来不是很建议大家做短线。

不是说短线就一定亏钱,但短线性价比可能真的不高。

短线可以做,但一定要明白自己图什么。

如果你就是图个乐,就像刷抖音一样,那请自便。

毕竟彩票这种从模型上就知道肯定不太能赚钱的东西,还是有很多人喜欢买。

就图个开心,也不指望靠这个逆袭。

几块钱买一张,中了就爽了,没中就当钱丢了。

短线也是类似,如果你把这个行为当做一种精神消费,是完全没问题的。

大不了就当打游戏花了几百块。

但如果你希望通过短线赚到更多的钱,网叔劝你还是歇歇。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大多数人做短线都不会多赚钱,甚至还会亏更多钱。

这就跟网上那些“7天教你学会英语”的广告一样,要是真那么容易,谁还需要花12年学英语啊?

网叔不说是谁,大家心里清楚。

但有的朋友非要嘴硬,说网叔我短线就是能挣钱。

好,那网叔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你赚的这点钱,和你花费的精力相比,划算吗?

我觉得,如果你短线能多赚出一年工资,那么短线是完全没问题的。

但如果你费了半天劲,就多赚了千八百块,代价却是要经常盯盘,神经紧绷,睡不好觉。

网叔还是劝劝你,有这个功夫,还是努力上班赚钱吧。

用这个时间出门散散步,和朋友聊聊天,甚至闭目养神,都要更划算一些。

真正赚大钱的,都是在大趋势上择时,而不是在分时图上进进出出。

巴菲特要是天天看K线快进快出,可能寿命都要少10岁。

老巴能够赚5万倍,靠的是理解商业模式、看估值、看大趋势。

港股现在,虽然从底部涨了一些了,但是还远远谈不上贵。

尤其和美股比起来,我们的很多资产还非常便宜。

就像是超市里打折的商品,已经从3折涨到5折了,但人家原价还是很值的,5折依然是个好价格。

在这个位置做波段,很容易卖在山脚下。

当你刚卖出去,港股可能就开始大涨,那种感觉比亏钱还难受。

就像你刚下车去上厕所,车就开走了,只剩你站在路边干着急。

而且网叔相信,现在卖掉的人,如果港股没有回调一路向上,最终他们等不及了,眼红了,往往是在最高点附近买入。

真正成熟的操作是怎么样的?

低位定投,涨起来持有,如果又跌下去了,就加仓。

最终涨到一个性价比很差的位置,不追求逃顶,但能够在顶部区域离场,保留利润。

这就像钓鱼,耐心等,在对的时候出击,不着急收竿。

几轮下来,你就会发现自己的钱越来越多,好像没有花太大的力气就实现了。

复利就是这样,一开始看不出来有多厉害,时间长了才知道威力有多大。

10年下来,你会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已经实现了财富自由。

而那些天天盯盘,进进出出的人,可能还在为一两个点的差价斤斤计较。

3.0

说说指数增强组合发车

春节前,网叔连续聊了几天指数增强的产品,这个产品也准备蛮久的了。

就像厨师精心准备的一道菜,选材、切配、调味,每一步都要精益求精。

但是春节一回来,伴随着Deepseek的火爆,中国资产一下子又成了“香饽饽”。

突然间,所有人都在谈AI,谈中国科技,谈未来。

价格上去了,发车的事情就暂时搁置了。

今天,无论是港股还是A股都开始有一些回调了,

如果后面回调比较大,那么指数增强产品就可以发车了。

什么是好的发车时机?

就是在相对低位买入,让大家有一个不错的入场价格。

如果网叔昨天发车,很容易一上来就让大家套在里面,体验非常不好。

找一个相对低点发车,争取让大家一上来先赚一点,有一个安全垫,后面定时发车,加仓也更加淡定从容一些。

网叔认为现在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还不至于说没买就错过了,行情可能还有反复。

无论其他人怎么说,我们就按照自己的节奏,跌下来都是机会,涨起来注意车速。相信最终都能有不错的收获。

说到底,投资就是一场长跑,不是百米冲刺。

投资最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心态和纪律。

有了正确的心态和严格的纪律,即使策略不是最优的,也能获得不错的收益。

网叔会一直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成长,一起进步。

当别人都在讨论今天涨了跌了的时候,我们已经在思考一个月后、半年后的投资机会了。

这就是格局的差距,也是最终财富的差距。

0 阅读:0

网叔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