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窃密
自从我国在2015年将4月15日定为“国家安全教育日”后,自觉关心、维护国家安全这一理念,便愈发的深入民心了。
但据法新社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当时中国境内的间谍人数高达11万之多,其中有近一半间谍都是外籍人士。

美情报机构
而在我国的大力整治之下,现如今间谍在我国可谓是寸步难行,甚至在“监控中国”受挫后,美国情报局直接都急了。

郝某
4月11日,国家安全机关公布了一起重大间谍案件,在国外留学被策反的郝某,因泄露机密级国家秘密5项,秘密级国家秘密2项,目前已被判处无期徒刑。

光明网2025年04月11日关于“郝某国外留学时被策反,打入我中央某部门!抓捕现场→”的报道
那么,我国究竟是怎么令间谍寸步难行的呢?
“中国式”防间谍
2014年11月1日,中国首部《反间谍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反间谍工作进入法治化轨道。
这部法律如同精密的手术器械,精准切割间谍活动的每一个环节,2023年7月1日修订后的新法更将“网络攻击”“投靠间谍组织”等新型危害行为纳入打击范围。

除了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外,在技术层面,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视频监控网络“天网系统”,覆盖全国90%以上的重点区域。

在今年4月破获的菲律宾间谍案中,三名嫌疑人多次在军事设施周边活动,其行踪被智能监控系统自动识别并触发警报。
这种“机器哨兵”不仅能识别异常行为,还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关联可疑人员的社交网络、资金流水,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2024年4月,河北唐县的国家安全教育日活动吸引了5000多名群众参与。
活动现场设置的“间谍工具展览”中,微型摄像头、加密通讯设备等实物让市民大开眼界。这种接地气的宣传,让反间谍意识深入人心。

数据显示,自2015年设立“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以来,国家安全机关通过“12339”举报平台收到的线索数量年均增长23%。

2024年,江苏渔民在近海作业时发现的水下窃密装置,正是通过该平台举报后被成功处置,这些普通百姓的“火眼金睛”,构成了反间谍斗争的第一道防线。

4月11日,国家安全部公布的郝某间谍案令人触目惊心,郝某在国外留学期间被策反,回国后混入中央某核心部门,向境外提供机密级国家秘密5项、秘密级2项。

类似案例通过官方媒体公开报道,形成强大的舆论震慑,这种“以案释法”的策略直接提升了法律的威慑力。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国正用科技与法治的力量重塑国家安全格局。

从南海渔民到数据工程师,从社区保安到外交官,14亿人共同构筑的立体防线,让任何企图危害我国安全的行径都无所遁形。

正是凭借法律体系的完善、技术手段的革新、全民意识的觉醒、国际合作的深化,才逐步共同构成了让间谍寸步难行的“中国范式”。

主要信源:
1.原文登载于央视新闻2025年04月03日关于“3名菲籍间谍落网!国家安全机关侦破菲律宾间谍案独家现场→”的报道
2.原文登载于新华社新媒体2023年12月28日关于“监控中国受挫,美国急了”的报道
3.原文登载于央视新闻2025年04月02日关于“精准打击六类间谍行为反间防谍不容刻意误读和污蔑抹黑”的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