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年-770年)生平及重要阶段对应诗句杜甫,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被尊为“诗圣”。其诗作以深刻的社会关怀、沉郁顿挫的风格著称,记录了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一、早年时期(712年-745年,1岁-33岁)
经历:- 出身士族,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 少年游历吴越、齐赵等地,广交名士,形成豪放诗风。- 735年赴洛阳应进士试落第,后漫游山水,与李白、高适结交。
代表诗句:- 《望岳》(24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于游历泰山时,展现青年时期的壮志豪情。
二、长安困守(746年-755年,34岁-43岁)
经历:- 746年赴长安求仕,屡试不第,困居十年,靠献赋维持生计。- 目睹权贵腐败与百姓疾苦,诗风转向写实与批判。- 755年获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小官),同年安史之乱爆发。
代表诗句:- 《兵车行》(约40岁)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揭露战争对百姓的摧残。 -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44岁)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控诉社会贫富差距。三、安史之乱流亡(756年-759年,44岁-47岁)经历:- 756年投奔唐肃宗,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被贬华州。- 亲历战乱,写下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 759年弃官,携家流亡秦州、同谷,后入蜀。
代表诗句:- 《春望》(45岁)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写于长安沦陷时,哀叹国破家亡。 - 《石壕吏》(47岁)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记录战乱中百姓的悲惨遭遇。
四、成都草堂(760年-765年,48岁-53岁)
经历:
- 760年在友人严武帮助下定居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
- 生活相对安定,创作田园诗,但仍心系天下。
- 严武去世后,失去依靠,离开蜀地。
代表诗句: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50岁)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抒发济世情怀。
- 《江畔独步寻花》(约50岁)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短暂闲适生活的写照。
五、漂泊荆湘(768年-770年,56岁-59岁)
经历:
- 晚年漂泊湖北、湖南,贫病交加。
- 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临终前仍忧国忧民。
代表诗句:
- 《登高》(56岁)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苍凉身世的缩影。
- 《江南逢李龟年》(逝世前)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以乐景写哀,感慨盛衰无常。
--
杜甫的一生是理想与苦难交织的史诗。青年时胸怀壮志,中年直面社会黑暗,晚年漂泊中坚守悲悯。其诗歌从豪迈到沉郁,始终贯穿着对苍生的关怀,成为中国文化的永恒精神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