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教现代文的时候,发现对于作者的介绍都是作家,而几乎没有文学家。
忍不住想:是不是现在标准或提法变了,不准称呼为文学家了吗?
又情不自禁打开手机,想到用AI查一下,猛然发现,其实这个时代从不缺少畅销书作家,但当我们试图寻找像鲁迅那样的文学巨匠时,却只能在记忆的故纸堆里翻找。
在流量至上的时代,"10万+"的魔咒让文字沦为数据游戏。当写作软件能够自动生成言情套路,当AI续写成为新宠,文字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祛魅过程。
教育体系里的文学基因也正在变异。某重点中学书架上的《百年孤独》落满灰尘,而《满分作文模板》却被翻得卷边,做好事就是“扶老人”正在绞杀着青少年的文学感知力…
在四川某山区小学,孩子们三年没上过美术音乐课,图书室中好心人士捐赠的书籍,因为各种原因布满灰尘,他们的想象力正被重压碾碎,甚至某语文老师都坦言自己二十年没读过一本小说,"作文教学就是教学生背范文"。
也许,他们中间就存在具有文学天赋的人,如同《老师领进门》的作者一样,被老师“无心插柳”成为了作家!
但,他们中的大多数的文学启蒙可能永远停留在语文课本里的《故乡》,他们更多的注意力已经被游戏和短视频吸引,文学的星光在他们的眼里可能难以发现…
这大概是为什么他们都喜欢“扶老人”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