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为人类濒临最大的危险,会是面对外星人袭击或者丧尸爆发,没想到是病毒。
上海的情况,最近天天刷屏,已经充斥满各媒体,彻底入脑入心了。
各种乱象层出不穷,各种小道消息飞速流传,各种视频触目惊心,很多是谣言,也有的经过辟谣后被证实了。但小编是坚决不信谣,不传谣,只坚持“高筑墙、广积粮、备战备荒”的原则,放肆买买买,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作为一名老沪漂的小编,幸运的漂在浦西,比浦西的同志们多了几天备战时间。本来大家都正常上班,认为上海有“精准防控”先进政策和无比清晰的“流调”,病毒在上海不会有所作为。直到3月14起,形式急转直下,很多单位开始居家办公。有的同事被连续居家隔离,小编一度还有点羡;3月22日,有两名人员编造封城信息,引发上海第一次抢菜大战,凌晨十二点跑到菜场将各种蔬菜洗劫一空,后来这两人因编造谣言被拘留,事实证明上演了一出“杨修之死”;3月25日,本人所在小区突然封住,只进不出。还在上班的小编听到风声,立刻请假跑到附近大超市,抢购了大宗物资,满载而归。很快,沪式“鸳鸯封”的消息传来,3月28日浦东先封,引发了第二次抢菜大战。小编亲身经历,早上5点半开始,楼下的钱大妈就开始排长队买菜,每天不到9点钟,货架已经是干干净净,售货员蹲在店门口玩手机。附近的水果店、饭店也迅速兼职卖菜,鸡蛋要论“版”卖,32个一版。
接下来几天,抢菜都抢焦虑了,明明冰箱已经塞满,明明三四天里一直不停的去买菜,但仍身不由己的被裹挟着一趟趟向菜店跑。到3月31日,浦西临封前一天,直接开来几辆大卡车,在路边空地开辟临时菜场。放在平时以市容管理严格著称的上海,这是不可能的,但现在却是为民解忧的紧急措施。
正式封城后,有很多人为了物资、为了青菜通过各种渠道发声,不满的情绪已经盖过了疫情带来的恐慌,宝山区朋友的呼声尤为强烈。很多人不像小编一样幸运,有充足的时间、信息和交通工具去抢菜。有的人在3月11日左右就被封起来,期间一直没有出过门,自然没时间去备战备荒。很多年轻社畜晚上要 11点多才下班,附近菜场被耐力惊人的大爷大妈们包场了,公共交通工具又停运,没有私家车,很难去周边大型商场购物。还有其他很多因素,身处漩涡中才能体会艰辛和无奈。
封控后,居委会发放了一些物资,期间风波不断。敏感时期人心惶惶,消息闭塞由迟滞,一部分人感到温饱有困难时,就容易上头。很多基层部门显然准备不足,又有许多唯恐天下不乱的人趁机煽风点火、借风起浪,四处编造谣言,煽动群众情绪。前期有很多声音,反应居委会、镇政府不给外地人、租户分配物资。这里面原因比较复杂,即有个别街道确实存在问题,也有沟通交流、群租、二房东作梗等问题,也有纯粹有坏人趁机捣乱的现象,不能笼统指责上海。
小编去体验了一下志愿者,负责帮小区里运输快递。小区面积很大,只有两辆三轮车运输。居民们团购热情高涨,成箱菜、大桶水、六个核桃,各种又大又重的东西。志愿者开始还进梯入户送到门口,后来只能送到楼下,电话通知自己拿。配给的三轮车很小,没法坐人,我们三个人不得不将快递塞满车厢,一个人驾驶,两个人在后面追着跑,一天下来累的腿疼。忙到天黑,快递仍源源不断送过来。有些人还网购冰激凌,并要求抓紧送,否则就化了,真想把冰激淋呼他脸上。亲身体验,居委会还算比较认真负责,居委会书记也亲自骑电瓶车一趟趟送快递,但工作方法不够科学高效、运力也太弱,多搞几辆三轮车效率会提高很多。
本来小编也是对居委会颇有微词的,思想上有些偏“左”。做过志愿者后,真心体谅到了居委、大白和志愿者的难处。众口难调,群众各种要求想法的都有,负责接电话的年轻人很有耐心,不停的在电话里安抚,告知防疫和居家要求,少出幺蛾子。换做暴脾气的小编,恐怕会让他们尝尝志愿者的铁拳。居委的电话都被录音,然后放到各种团购群、抢购群、兴趣群里,断章取义“文字狱”式解读,然后研究出各种渎职论。唐僧到居委会接电话也会被骂成狗的。
其实,除了极端匮乏物资的人,其他更多的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和对未知(解封日期、谣言)的恐慌。弘扬正能量之外,更应该在这两方面进行反思和检查,进一步精细化管理。通过这次疫情,民众很多观念应该发生改变:
第一:居安思危,不要迷恋“断舍离”。断舍离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有的人“断舍离”到家徒四壁,疫情封在家里,卫生纸都没有,到处叫可怜。《四世同堂》里祁老太爷有一句名言:只要存着全家够吃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顶住大门,随外面闹去。疫情之下,祁老太爷的做法还是值得借鉴的。只要病毒没绝迹,家里就要备好大米、面条、泡面、香肠、罐头、咸鸭蛋、腐乳等能长期封存的东西。并且要备好常用药,家里有老人、小孩的尤其要注意,这个时期头疼脑热都是特别麻烦的事情,不要说东方医院护士周盛妮的遭遇,单是感冒发热都有被拉去隔离的危险,都让人警惕。
第二、学会做饭。疫情之前,之前有一种论调甚嚣尘上,认为在一线城市未来家庭不用配置厨房。在上海,不管几平米的厨房,都够吃一辈子外卖了。小编也有很多年轻朋友,日常确实以外卖为生,地道的厨房白痴,很多人甚至没有冰箱。封城消息一出,他们着急忙慌抢购油盐酱醋、锅碗瓢盆。等到正式封城了,又发现没买洗洁剂,没法洗碗。甚至很多中年上海人,一辈子都没动过火,要么吃父母要么下馆子,封城后拿着政府发的禽肉蔬菜在小区微信群里换面包,因为不会炒菜。
第三、谨慎创业,避免超前消费,重视储蓄。家里没矿的年轻人,要么尽快打工赚钱,不要给自己留下太多窟窿;要么争取进入体制内,细水长流。疫情期间开店的大部分亏惨了,不能做生意,房租、员工工资照拿。封控前几天,出去理个发都像嫖娼一样。先去理发店看是否上外锁,然后再找街边蹲着的老板,熟客攀攀交情,带你悄悄地进屋,最快速度搞定。只有菜场生意超火爆,附近水果店、饭店也临时改行卖菜了。
第四、锻炼身体 ,增强免疫力。奥密克戎已经越来越像流感了。欧美国家之所以敢躺平,就是因为奥密克戎致死的主要是老年人,年轻人凭借免疫力活了下来,还可以继续给国家创GDP。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会抛弃任何人,我们也不愿意自己的父母长辈被淘汰掉。一方面少聚集少出行,另一方面努力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争取先立于不败之地。
第五、尽快学会开车。正式封城前,地铁、公交就分段逐步停运了。这个时期要上班,政府鼓励使用自助交通工具。像在上海这种超大型城市,靠骑共享单车和电瓶车去上班是不现实的,首先就过不了黄浦江。这时只能靠汽车了。如果你在家附近的小菜场、生鲜店以及线上都抢不到菜,那驱车十几公里去附近大超市是个不错的选择。
第六、给家人和自己配置好齐全的保险。疫情封到今天,很多人已经在查询怎么领取失业保险金了。很多本来有基础病,小毛病的人,现在没有条件就医,只能先忍着了,希望不要积小病为大病。虽然总体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随着经济、环境、社会的变化,各种疾病、意外、事故也越来越多。一场大病就能摧毁家里顶梁柱,一个美好的小家庭就会顷刻坍塌。要有一定的保险意识,自己和家庭配置恰当的保险,同样是一种“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最后,愿疫情早日结束,中国加油,上海加油。
所以说现在是末世了?[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