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轮机开机过程中的暖机是确保机组安全启动的核心步骤,其时间长短与结束标志需严格遵循热力学规律和机械特性。以下是具体依据与判定标准,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进行说明:
一、暖机时间长短的依据
1. 机组金属状态与启动类型
冷态启动(停机 >72小时,金属温度 <150℃):
案例:某300MW亚临界机组冷态启动时,高压缸金属初始温度80℃,需暖机3小时使缸体温度均匀升至300℃以上。
依据:厚壁部件(如汽缸、转子)的导热系数(如ZG15Cr2Mo1钢导热率≈30 W/m·K),需避免内外壁温差 >50℃(设计限值)。
温态/热态启动(停机8~72小时,金属温度150~400℃):
案例:某超临界660MW机组热态启动(金属温度280℃),暖机时间缩短至40分钟,利用蒸汽初始参数高(4.5MPa/450℃)加速热传导。
极热态启动(停机 <1小时,金属温度 >400℃):
暖机时间可缩短至10~15分钟,但需重点关注转子热弯曲(振动值需 <50μm)。
2. 关键参数控制
蒸汽温升速率:
冷态启动:主蒸汽温升率 ≤1.5℃/min(防止汽缸法兰螺栓应力超限)。
热态启动:允许温升率提高至3℃/min(匹配金属蓄热能力)。
膨胀量匹配:
案例:某核电厂汽轮机冷态启动时,高压缸绝对膨胀需从0mm增至12mm,若膨胀速率 <0.05mm/min,需延长暖机时间。
温差限制:
转子与汽缸温差 ≤35℃(防止轴向摩擦),法兰与螺栓温差 ≤20℃(避免密封失效)。
3. 设计与制造要求
材料特性:
12%Cr钢转子热应力敏感系数高(如某型号应力集中因子Kt=2.5),需延长暖机时间至设计值的1.2倍。
厂家规范:
西门子T3000控制系统对1000MW超超临界机组规定:冷态暖机时间不得低于240分钟,且低压缸排汽温度需 >80℃(防止末级叶片水蚀)。
二、暖机结束的标志
1. 温度指标
金属温度均质化:
高压缸内/外壁温差 ≤30℃(通过缸体嵌入式热电偶监测,如某机组从初始温差60℃降至25℃)。
案例:某电厂暖机结束时,中压缸进汽区温度从200℃升至380℃,且轴向温度梯度 <15℃/m。
蒸汽参数匹配:
主蒸汽温度与转子中心孔温度差 ≤80℃(防止热冲击)。
2. 机械状态指标
膨胀量稳定:
轴向膨胀值达到设计值(如某600MW机组高压缸膨胀量达15±0.5mm),且10分钟内变化率 <0.01mm/min。
振动达标:
轴承振动值 ≤70μm(ISO 10816标),且1小时内波动范围 <10μm。
案例:某联合循环机组暖机阶段,因转子临时弯曲导致2轴承振动达95μm,延长暖机至振动降至45μm才允许升速
3. 热力学平衡
排汽参数稳定:
凝汽器真空度 >90kPa,且低压缸排汽温度达到设计值(如某空冷机组要求排汽温度 >50℃)。
疏水系统状态:
各疏水管道温度与主管道温差 ≤15℃,确认无积水(通过红外热像仪检测)。
三、工程优化与风险控制
1. 缩短暖机时间的技术
预暖技术:
某电厂采用辅汽联箱对高压缸预暖(蒸汽压力0.8MPa,温度250℃),使冷态启动暖机时间从4小时压缩至2.5小时。
智能控制:
应用模糊PID算法动态调整蒸汽流量(如某机组将温升速率误差从±2℃/min优化至±0.5℃/min)。
2. 典型故障处理
膨胀卡涩:
某超临界机组因滑销系统锈蚀导致中压缸膨胀停滞,暖机阶段强制延长1小时并注入润滑剂。
温差报警:
某机组高压缸法兰与螺栓温差突增至28℃,立即暂停升负荷并调整蒸汽参数,温差恢复至18℃后继续运行。
四、结论
暖机时间需综合机组状态、材料特性及控制系统能力确定,而结束标志需同时满足温度均衡、机械稳定和热力平衡。实际应用中建议:
1. 数据驱动决策:利用DCS历史数据建立暖机时间预测模型(如回归分析R²>0.95)。
2. 动态调整:根据实时监测结果(如缸体温度云图)灵活延长或缩短暖机阶段。
3. 严格遵循规程:某电厂统计显示,违反暖机时间下限(如缩短20%)的机组,大修周期从4年缩短至2.8年,维护成本增加37%。
来源:发电运行笔记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发表内容及图片,标原创内容为本人原创,对转载分享的内容均标明了文章来源。对所有原创、转载文章的陈述与观点均保持中立,原创、转载和分享的内容只以学习为目的,仅供参考,不代表本人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和错误,请联系删除或修改,欢迎各位同行,共同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