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铁娘子总裁董明珠由于“间谍论”陷舆情风波,新京报批评这是“违背常识的群体污名化”,胡锡进更是要求71岁的董明珠向海归群体道歉!
2025年4月22日的格力电器临时股东大会上,在审议董事会换届的议程间隙,董明珠谈到用人策略时强调“格力重视思想活力与创新,但是绝不用海归派,因为里面有间谍。我不知道谁是谁不是,只能保守选择国内高校人才”。

这本是一场格力内部的会议,未曾想被人发布到了社交媒体上,而在社交媒体的传播中,观众往往忽略了董明珠说这句话的真实语境,想当然的把她的话当成了一个公共议题对待。
再一个,“间谍”这个词的攻击力是很强的,人们在匆忙中瞥过这个视频,往往印象中留下三个关键词“董明珠说”、“海归”、“是间谍”。

接着就是顺着三人成虎的路数,人们就开始认为这位71岁连任的商界铁娘子排斥“海归”,曲解她说这句话的真实意图与目的。
事实并非如此,董明珠不是完全排斥海归,至少目前格力的副总裁王凯和像胡余生这样的高管都有海外履历,也没见格力不要他们或者给他们开除了。

说起海归这个词,还要从1978年邓小平主席指示扩大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留学生学成归来后逐渐形成了一个通俗的称谓。
随着时代的发展,海归群体也变的庞大了起来,后来承续的政策更是将海归人才定位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是,新京报在了解到这个视频后,马上将董明珠的这个事件定性为《背离常识的“间谍论”》,将董明珠的这一个别案例扩大成了群体事件。

胡锡进更是连续发文强调,董明珠的言论属于就业歧视,违反了《劳动法》,并且“间谍”这个风险是每个群体都还在的,不应该单独拿海归说事;再一个,格力是国企控股企业,言论应当符合国家开放的战略。
尽管新京报与胡锡进措词严厉,但不可否认的是,铁娘子的言论的的确确引发了一些负面影响。根据相应的招聘数据显示,该事件发生后,暂缓回国求职的留学生比例有一定上升。

当然,除了新京报与胡锡进的评论外,民间的网友截止今日对此也进行了近9亿次的讨论,支持董明珠的一方援引我国过去披露的多个“海归间谍案”。但是反对的声音也援引了我国钱学森、施一公案例,并提出惊天一问“难道元勋也是间谍?”
双方各执一词,就企业与人才来说,近6成的网友提出企业有权自主的选择需要的人才不受干预,同是也有4成的网友反对将案例内附等同于特定的群体。

除了网络上的声音,法律界也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有律所引用就业促进法案,指出如果格力系统性排斥海归应聘者,那么将可能引发集体诉讼。
此外,一个律所也提出了尽管争议很大,但是确实存在的刑法中的条文,即在无实证的情况下指控特定群体涉嫌犯罪,可能构成诽谤行为。

关于律所的意见,相信董明珠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因为格力内部并不缺“海归”,不仅不缺,还有“海归”身居高位。至于诽谤,那就见仁见智了。
除了以上舆情与法律上的反馈,格力在此事件中还蒙受了经济损失,股份在事件发生后的三日内下跌了近5%,市值蒸发了200多亿。
市场的青年群体对格力的负面看法在品牌美誉度可见的增长起来,再一个就是格力的高端招聘投递量大幅下降,尤其是人工智能与新能源领域。

这件事也反应了董明珠在将个人账号与格力深度绑定时所凸显出来的“双刃剑效应”,随着董明珠正面人设在网络上立住并为格力带来大波红利,她前前后后的几次舆论危机也对格力市值赞成重创。
希望铁娘子在此事件之后,可以首先理清作为一个企业家说话时的边界,个人表达时加以选择;
对商业机密进行保护时,进行制度性创新,而非针对特定的群体发力。对于格力而言,当务之急是建立透明但是有效的人才评估体系,将本次的舆情危机平安度过。

在接下来的用人当中,既能很好的人尽其才,也避免信息安全风险,同时不再让格力陷入关于“海归”模块的舆论危机之中。
关于这件事,屏幕前的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讨论。
支持董明珠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