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索额图到福康安,为何清朝喜欢让贵族子弟当“保安”呢?

兜汤看历史 2022-04-27 10:39:15

相信喜欢看清宫戏的朋友都会发现这么一个奇特的现象,清朝的贵族子弟好像特别喜欢当御前侍卫,比如《还珠格格》里面的尔康,抑或是《延禧攻略》里的富察·傅恒。而历史上大清朝数一数二的重臣索额图、福康安等人也是从侍卫做起的。都说千金之子坐不垂堂,那么,为什么清朝的这些“千金之子”要去当皇帝的”保安“呢?

影视剧中傅恒形象

清朝御前侍卫的起源

这得从清朝御前侍卫的起源说起。清朝御前侍卫的前身是努尔哈赤称汗前的“古出”,这个古出是满语,最开始的意思是“朋友”,但随着阶级的转化,特别是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古出”集团逐渐分化,一些“古出”依靠赫赫的战功,成为后金政权的决策层,另一些“古出”则逐渐没落,成为依附于旗主的“随侍”,不仅从事军事作战,还要负责生产生活等事宜。也因此,在《满洲实录》中,“古出”又被翻译成“僚友”、“随从”。

努尔哈赤画像

建立后金后,努尔哈赤创建了侍卫制度,这些“古出”自然成了侍卫班子的草创成员。而无论是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还是他的儿子皇太极扫平八大旗主成为后金真正的话事人,与明朝打擂台,这些侍卫们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领侍卫内大臣等胄制》中就有对皇太极率侍卫与明军交战的记载:

“复合内大臣、侍卫等,诱锦州敌兵,击斩之”

因此,既被统治者倚重又具有随侍性质的侍卫岗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这样重要的职位,统治者们自然得挑选自己信赖的人来担任。

御前侍卫不是谁都能当的

因为肩负着皇帝的安危,所以在侍卫的挑选上,满清统治者们有着严之又严的规章制度。比如多尔衮摄政时期就将侍卫的范围框定为在京三品以上官员及在外总督、巡抚、总兵等官的子嗣。而这种对出身的限定,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安全隐患,毕竟这些大官的子嗣不会傻到干出刺杀皇帝要株连九族的事来,即使他们敢,他们的老爹也会摁住他们。

影视剧中多尔衮形象

等到顺治一言堂后,他又将侍卫的挑选范围限定为镶黄、正黄、正白三旗,也就是说,只有这三旗的人才有资格当侍卫,而这一标准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当然,符合了标准也不是万事无忧了,还得一系列的选拔考核,要是身高不够高,相貌不够英俊,文采不够出众抑或是武功太菜,都有可能被刷下来。

康熙出巡图

所以,出身寒门?自身条件不行?对不起,只能和侍卫无缘了。

当上御前侍卫有啥好处?

如此严苛的选拔程序,自然带来的机遇也是不少。首先,御前侍卫分一等、二等、三等和蓝翎四个等级,分别对应正三品、正四品、正五品、正六品官职,刚入选的侍卫通常是三等或者蓝翎,也就是说,当上了御前侍卫就妥妥的是厅局级干部了。

清朝侍卫朝服

再者,侍卫不仅待遇高,而且升迁调补都相对比较容易,要是不高兴当个别人眼中“五大三粗”的武官,还能申请转成文官,可谓是相当有“弹性”。

最后,由于随侍皇帝身边,让他们得以接近权力,成为皇权的一个延伸,所得到的政治资源和供养不可想象。因此,满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一大批诸如索额图、傅恒、和珅、福康安的权臣、重臣都是从侍卫中走出来的。

所以,怪不得那些勋贵子弟愿意将之当作仕途的踏板,心甘情愿当个皇帝的“保安”了,毕竟,真香!

欢迎点赞、转发、评论,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兜汤看历史。

0 阅读:135
评论列表
  • 2022-05-05 10:17

    别人养了我三辈子,我都有七大恨,在俺心里俺都是满洲鬼子了,别人还不得有700大恨[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兜汤看历史 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