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蛋快报0903原创已修改

煎蛋 2023-09-05 17:10:48

2023/9/3《像达尔文一样用餐:当科学家吞食他们的研究对象》关于科学家吃自己研究对象的那件事。达尔文作为自然探险家,就有大胆尝试各类食物的先例。如今不少科学家仍会出于各种原因吃研究对象,比如做实验、娱乐、处理入侵物种等。文章通过采访鲜明事例,描述科学家吃蝌蚪、水蛭等动物的逸闻。作者分析这种行为可能源自科学家的好奇心、对研究对象的熟悉度,也与同行压力有关。

《如果苍蝇掉进杯子里,这酒还能喝吗?》果蝇经常出现在垃圾场等肮脏场所,身上带有各种致病菌。但其实酒本身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能抑制多数细菌的生长。即使菌落进入体内,也会在胃酸等消化过程中被杀死。所以,即使果蝇带菌落入酒,也不太可能对人体造成大碍。最后建议,可以先移除掉入的蝇后继续喝酒,甚至可以吞下蝇身以获取额外蛋白质,因为对健康人来说它们不会改变酒的味道。

《新理论认为黑洞“有毛”, 可以被观察到》黑洞“无毛”概念的新解释。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认为黑洞无其他信息,只由质量、电荷、自旋率描述。但也有基于时空“扭曲”而非“弯曲”的相对论方法,在数学上等价但提供不同视角。最近研究发现,在“扭曲”方法中,可以通过引入标量场使黑洞具有额外信息,相当于给黑洞加上“毛发”。这可能使我们在不进入黑洞内部的情况下,通过观测事件视界附近的标量场,来获得更多黑洞信息。接下来需要研究这种标量场在黑洞碰撞中的观测特征。总之,新方法可能打破黑洞“无毛”概念,让我们获取更多关于这神秘天体的信息。

《科学家认为太阳系里还有个隐藏的类地行星》太阳系外缘可能隐藏一颗未知的类地行星。柯伊伯带天体运动呈现出奇特的集群,显示它们可能受一个更大天体的引力影响。之前有假设一颗遥远的第九行星,但现在学者提出一种新的解释——一颗距太阳较近、质量较小、轨道倾斜的类地行星。这颗行星质量不超过地球的3倍,距离小于500天文单位,其引力可以解释柯伊伯带天体的集群和倾斜轨道。未来的观测可以验证这一预测,找出这类天体群体。总之,太阳系外围可能隐藏这类尚未发现的类地行星,进一步观测有望揭开其谜团。

《天文学家在正式发现超新星2023ixf之前拍到它》天文学家Filippenko在一颗超新星正式发现前已经偶然拍摄到了它。5月18日,Filippenko在加州随意拍了张照片,次日一颗超新星在照片所含星系中被发现。检查后,Filippenko意外发现这颗超新星已经出现在他前一天的照片里,只是当时暗淡未注意。超新星形成原理是大质量恒星坍缩时产生的巨大爆炸。利克天文台进行观测发现,该超新星先有气体排出,后以“花生形”喷射,最终可能塌缩为中子星或黑洞。本次超新星相对较近,有助于天文学研究。其形成过程揭示恒星演化规律,抛射物质也构成了生命起源所需的宇宙尘埃。

《科学家说,人口崩溃几乎消灭了人类祖先》科学家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约八至九万年前,人类祖先遭遇了巨大的人口瓶颈,数量暴跌至仅存1280个可繁殖个体。研究利用现代人基因组序列,推断出这一时期人口遗传多样性的大幅损失。文章分析这可能与当时的极端气候变化有关,导致食物短缺,是人口剧减的潜在原因。虽然这一瓶颈几乎消灭了人类祖先,但也可能促成了一个物种形成事件,形成了现代人类特有的第二染色体。所以这一历史性的人口崩溃,既是对人类一个巨大威胁,又加速了人类进化。未来研究将继续探索人类如何在这一危机中存活下来。

补一份昨天的

《极端的低碳水低脂饮食可能会影响预期寿命》一项针对日本人的长期研究发现,极端限制碳水化合物或脂肪的饮食可能影响预期寿命。研究表明,男性碳水化合物摄入过低与更高的死亡风险相关,而女性碳水化合物摄入过高也与更高死亡风险相关。另外,女性较高的脂肪摄入量反而与较低的死亡风险相关。研究分析这可能与两性差异的代谢方式有关。结果提示人们不应追求极端的低碳水低脂饮食,而应保持饮食的平衡。虽然这类饮食可带来短期益处,但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增加死亡风险,这一发现值得人们重视。

《研究发现一种现有的抗癌药物可能治愈HIV》一项新研究发现,用于治疗血液癌的药物维奈替尼,可能有助治愈HIV。HIV感染者终生依赖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因为它无法清除体内的休眠感染细胞。而新研究发现,维奈替尼可以杀死这些休眠细胞,并延缓病毒复发。这一发现可能开启HIV治愈新途径。相关临床试验将在丹麦和澳大利亚启动,以验证这一发现。如果证实有效,这种已被用于治疗血液癌的药物可能被重新用于HIV感染者,结束他们对终身药物的依赖,这是HIV治疗史上的一个重要突破。

《饮用水硬度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一项对现有研究进行分析的综述发现饮用水中的硬度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相关。硬水含有更多矿物质如钙镁,而软水中这些矿物质较少。分析显示,饮用硬水可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研究认为水中的镁可以调节心肌和血管功能,钙可以改善钠钾平衡,从而发挥保护心血管的作用。相反,软水会腐蚀供水管道,导致一些有害金属入水,这可能危害健康。虽然需要进一步研究确认,但目前证据支持饮用硬水可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这一结论。

《大脑如何区分真实或想象》脑科学研究显示,大脑可以通过设置“真实门槛”来判断感知的图像是否来自外部世界。正常人很少会把主观想象误认为现实,因为想象信号通常较弱,难以跨过真实门槛。但如果想象足够强烈生动,就可能被视为真实,产生幻觉。这解释了想象与感知易混淆的“珀基效应”。虽然二者在脑区激活模式上很相似,但前额叶可能参与判断和调控想象强度。研究还提示,这种真实性判断机制可能影响精神疾病,如进入睡眠时门槛降低产生恍惚。总体而言,大脑需要细致校准这个真实门槛,以准确区分主观想象和客观现实,这对理解人类认知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声音也会改变》关于我们的声音随着年龄增长发生改变的原因。声带是产生声音的关键部位,随着年龄增长,其弹性下降,肌肉也出现退化。这导致声带变得僵硬、干燥,最终改变了声音质量。另外生活方式因素如吸烟、过度使用声带等也会加剧这一过程。但保持声带湿润、锻炼声带肌肉等措施可以帮助延缓衰退。总体来说,声带与身体其他部位一样会随着年龄增长出现老化迹象,但通过良好习惯可以尽可能维持声音质量。这解释了为何歌手的声音改变相对较小,因为他们会保持声带的持续训练。

《说“狗话”听起来很好笑,但真的有效》“狗话”指使用婴儿式语调、短句和夸张音调对狗说话,尽管听起来好笑,但研究发现这种说话方式可以更好地吸引狗的注意力。通过功能性MRI观察狗大脑反应发现,“狗话”可以激活狗大脑的关键区域。尤其是女性说“狗话”时效果更明显,因为女性更常使用这种语调。“狗话”的关键在于语调的高低变化和音调的夸张。所以,使用这种语调对狗说话虽看似好笑,但有科学依据,可以帮助训练员更好地与狗交流。这说明人与狗交流需要注意言语以外的语调和方式。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