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艺术传承至今已经二百多年历史了,二百多年时间京剧界出现了许多的名家和名角儿,那么京剧艺术的传承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角儿和剧目,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剧目。
其实过去京剧界的剧目并不是很多,因为京剧艺术形成于清朝中后期,大多数剧目都是根据其他剧目移植过来的,后来又创排出了许多的优秀剧目。
然而在过去创排新剧目主要是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以角儿为中心,每一位京剧名家的艺术特点不同,所以一些剧作家在当时都是文人为他们创作出来的剧本都是与他们艺术特点相对应的。
像程砚秋大师的艺术特点是幽咽婉转、如泣如诉,并且水袖功和身段十分繁杂,而我们看程派的剧目《春闺梦》、《锁麟囊》、《荒山泪》、《文姬归汉》、《六月雪》、《碧玉簪》等等剧目都是比较悲情的剧目。
我们再看京剧大师荀慧生,他的表演特点就是唱腔甜润,而台风是娇憨可爱,其代表作品《红娘》、《红楼二尤》、《十三妹》、《大英杰烈》等等剧目都是这样的艺术特点。
其实在过去京剧演员会不断地创排新剧目,因为新剧目的创排才能够在名角荟萃的时代站住脚,毕竟在过去京剧演员养家糊口,甚至于挑班的演员还要考虑一个戏班子人的生计问题。
当然了,过去京剧演员也不是创排的剧目都成功,只不过当时失败了影响不是特别大,因为没有太大的花费,基本道具都是“一桌二椅”,无非就是衣服是一个投入,但是在过去一件戏服可能在很多出戏都能够用到。
后来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各大京剧院团开始创排革命现代戏,革命现代戏其实与传统戏不同,题材上不同从才子佳人、帝王将相变成了歌颂工农兵、歌颂英雄,而表演上也发生了变化,这与传统戏都不同。而在机关布景上也有所变化,那就是与过去的“一桌二椅”不同,更加的实质化,也就是偏向于话剧。
像我们熟知的样板戏以及革命现代戏有:《节振国》、《白毛女》、《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杜鹃山》、《平原作战》、《磐石湾》等等。
然而似乎样板戏以及革命现代戏是一个分水岭,因为在此之后京剧界似乎新编戏都不是特别成功。大部分的新编戏将钱浪费在了机关布景之上,这也就造成了舍本求末,并且后来再演出也不方便。而在唱词、唱腔、表演上则属于是换汤不换药而已。
近些年新编戏大多数都是石沉大海,能够称之为经典的也就是《曹操与杨修》、《江姐》、《华子良》、《马前泼水》(朱强、李晓兰)这几出戏了。
(声明:此文章内容文字系爱传统的少年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