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季后赛首轮G1火箭对阵勇士的比赛中,球队后场核心杰伦·格林(Jalen Green)和范弗里特(Fred VanVleet)的外线表现堪称“灾难级”,两人合计三分球17投2中(打铁15次),成为火箭进攻崩盘的关键因素。赛后球迷调侃二人是“卧龙凤雏”,虽然带有些许戏谑,但也直观反映了火箭外线火力的彻底哑火。
三分失准的“卧龙凤雏”组合 杰伦·格林:全场15投3中,其中三分 出手4次 没有命中 拿到7分8板2助攻,正负值-5。范弗里特:全场19中4 其中三分出手13次 仅命中2个拿到10分1板7助攻,正负值-3。对比勇士双枪:库里全场19投12中,三分9中5砍下31分6板3助攻。巴特勒19投10中,三分2中1,拿到25分7板6助攻5抢断,这两人直接贡献31分+25分的火力,而火箭双枪的三分输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两人总得分都比不上巴特勒一个人。
战术连锁反应:当两人外线持续打铁,勇士防守策略彻底明确——放投不放突。格林突破时面对至少2名防守者(如追梦·格林的协防),范弗里特持球时遭遇“绕掩护+身体对抗”,两人场均合计7次突破仅命中3球,彻底陷入“突破受阻+投篮失准”的恶性循环。
1. 勇士的针对性防守策略——对格林:身体对抗+心理压迫 勇士轮番消耗格林,利用长臂干扰其出手弧度,同时在突破路线上设置“肌肉墙”(如追梦·格林的提前卡位)。数据显示,格林本场受干扰投篮占比85%,创本赛季季后赛新高。 对范弗里特:绕掩护+延误出球 勇士针对范弗里特“依赖挡拆”的特点,采用“小个子挤过+大个子延误”策略。例如,当申京为其掩护时,勇士中锋卢尼故意“慢半拍”移动,迫使范弗里特要么仓促出手,要么传球失误(全场2次失误)。
2. 自身技术短板与心态波动——格林的“神经刀”属性 作为23岁新星,格林本赛季常规赛三分命中率仅33.8%,且缺乏“持球创造空间”的稳定性。面对季后赛级别的防守强度,其“依赖手感”的特点暴露无遗,末节甚至出现“空篮上丢”的低级失误。
范弗里特的“领袖压力” 拿着3年1.3亿合同的范弗里特,本场背负巨大心理负担。作为唯一季后赛经验丰富的球员(63场季后赛经历),他在关键时刻多次尝试“英雄球”却未能命中,导致队友信心受挫,球队进攻节奏彻底混乱。
3. 火箭战术体系的局限性——过度依赖外线牵制 火箭常规赛依赖“申京内线策应+双枪外线投篮”的战术,但当双枪失准时,球队缺乏B计划。例如,G1中申京多次在低位吸引包夹,但格林和范弗里特未能及时空切或接球投篮,白白浪费内线优势。
替补无火力支援: 火箭替补席本场仅得18分(勇士替补34分),当双枪哑火时,没有球员能站出来分担压力。反观勇士,波杰姆斯基(14分)和穆迪(7分)的三分命中迫使火箭防守扩防,间接为库里创造空间。
1. 格林:减少浪投,发挥突破威胁,调整出手选择:放弃超远三分(本场3次出手均未命中),专注中距离急停跳投(常规赛中距离命中率42%)和转换进攻(本场快攻得分为0)。 利用身体优势:面对勇士小个后卫(如库里)时,主动冲击篮下造杀伤(本场仅2次罚球),而非执着于“一对一干拔”。
2. 范弗里特:回归组织,减少个人进攻,扮演“控场者”角色:利用申京的内线威胁,多尝试“击地传球+空切连线”(申京本场接球后命中率61%),而非强行出手三分。 提升防守专注度:作为球队外线防守核心,他需在G2中更专注于限制库里的无球跑动(G1库里通过掩护获得8次空位三分机会),用防守带动进攻信心。
3. 乌度卡的战术修正 增加“申京+亚当斯”双塔阵容:用内线高度压制勇士(G1火箭内线得分44-38领先),减少对双枪外线的依赖。
缩短双枪出场时间:G1格林和范弗里特均出场38分钟以上,体能透支导致末节崩盘。可尝试让阿门·汤普森(6助攻)分担持球压力,保留双枪决胜时段的体力。适当增加小贾的出手,小贾本场比赛3中3高效拿到11分6板。或许也可以考虑启用一下惠特摩尔,当球队外线手感不佳打不开局面的时候可以尝试用一下惠特摩尔这个乱战高手,虽然谢泼德受制于防守端,但是在球队外线打不开的时候也可以尝试一下谢泼德三分来缓解球队的得分压力。
结语:季后赛是“巨星的试金石”。对于火箭而言,G1的失利暴露了“双枪体系”的脆弱性——当外线手感冰凉时,球队缺乏足够的战术弹性和球星硬解能力。格林和范弗里特若想摆脱“卧龙凤雏”的调侃,必须在后续比赛中用实际表现证明:他们不仅是常规赛的得分手,更是能在季后赛硬仗中扛住压力的核心。否则,勇士的“黑七逆袭”,可能会早早的被火箭外线哑火的困局所成全。
没有球星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