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高薪专业,易主!

晴雪居 2025-04-20 21:19:33

当无人机配送航线在大学校园穿梭,当城市空中交通试点在高校周边落地,低空经济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重塑未来图景。中国工程院院士樊邦奎两年前预言的 “天空更加繁忙的一天”,正在无数高校的积极探索中照进现实。从专业设置到科研创新,高校正以全方位的姿态 “跑步” 入场,成为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

政策东风劲吹,低空经济驶入发展快车道

2021 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将低空经济纳入国家战略视野,自此,这一新兴领域便开启了高速发展模式。2023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其确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低空经济发展司正式亮相,到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推动其安全健康发展,政策的持续加码为低空经济的腾飞搭建了坚实的跑道。

从中央到地方,一场关于低空经济的发展热潮迅速蔓延。据不完全统计,已有 27 个省市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超 60 个城市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工信部预测,到 2026 年,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这一数字不仅代表着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更预示着一个全新产业时代的到来。

随着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相关专业技术岗位成为就业市场的 “香饽饽”。北京人社局数据显示,飞行器自动控制算法工程师月平均薪酬中位值达 29435 元,无人机飞行技术工程师、低空飞行器设计师月平均薪酬中位值均超 26000 元。然而,光鲜的薪资背后,却是巨大的人才缺口。人社部报告显示,我国无人机操控领域的人才缺口高达 100 万,供需失衡的矛盾日益凸显。

高校积极响应,多维布局抢占新赛道

面对低空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高校纷纷行动起来,通过优化专业设置、升级学科内涵、强化实践教学等多种方式,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

1、新设专业精准发力,各显特色

2024 年 12 月,教育部公示的《低空经济相关本科专业申报材料》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 6 所高校申请增设 “低空技术与工程” 新专业,引发广泛关注。这些高校结合自身优势,在专业培养上各具特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整合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无人系统科学与技术等 5 个一级学科资源,依托国家级教学平台和众多科研奖项,为新专业发展筑牢根基。

北京理工大学则聚焦低空飞行低噪声设计、绿色动力与能量管理等前沿方向,由 7 名两院院士领衔的豪华师资团队,将为学生带来最前沿的专业知识。

北京邮电大学凭借第三代互联网实践教学平台,为空天地一体化实验提供了绝佳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核心技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为华东地区首个获批该专业的高校,依托直升机动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在低空领域的科教资源和人才集聚方面优势明显。

华南理工大学背靠大湾区完善的产业网络,借助多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西北工业大学基于国家一流学科,聚焦低空飞行器运维和保障,将总师特质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老牌专业创新升级,协同发展

除了新设专业,众多高校还依托原有学科优势,为低空经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输送专业人才。在飞行器研发、生产、运维等核心领域,航空航天类专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 2024 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来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的航空航天类专业表现优异。哈尔滨工业大学在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等专业成绩斐然,不仅打造了众多国之重器,还在航空复合材料研发和无人机协同监测系统等技术攻关中取得重大突破。其重庆研究院研制的国内首架太阳能氢能无人机成功首飞,深圳校区空天科技学院的成立更是为低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的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专业荣获 A + 评级,在绿色通航领域成果显著。该校自主研制的 RX4E 锐翔四座电动飞机获得型号合格证,标志着我国在新能源电动飞机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此外,北华航天工业学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等专业院校,以及华中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综合性高校,也通过成立研究院、产学研联盟等方式,构建起多层次、多领域的低空经济教育体系。

机遇与挑战并存,携手共迎低空经济新时代

低空经济的发展,为高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诸多挑战。在人才培养方面,如何培养出既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又拥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技术突破、成果转化等方面也需要高校进一步发力。

当前,我国低空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瓶颈。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通用机场数量不足且分布不均,低空通信等软件设施也有待完善;关键核心技术如航空发动机、航电系统等对外依存度较高;市场体系尚不成熟,应用场景普及率低,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仍在探索之中;管理体系也存在 “多头管理” 和 “管理空白” 等问题。

面对这些挑战,高校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科研和人才优势,加强与企业、政府的深度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关,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市场和管理体系。

低空经济的 “蓝天” 广阔无垠,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高地,必将在这一新兴领域发挥关键作用。期待更多高校找准定位,积极作为,与产业界携手共进,推动低空经济迈向新高度,让 “天空更加繁忙的一天” 早日全面实现!

1 阅读:4

晴雪居

简介:我与文字相约,遨游于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