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春秋214:印度野牡丹与地棯

花木花木 2025-04-21 06:14:38

2019年5月初,我游览华南植物园时,在能源植物园看到了一种没有见过的植物,用手机植物识别软件“形色”识别,说是印度野牡丹Melastoma malabathricum。但在后边的介绍中,则都简称野牡丹。野牡丹能否作为印度野牡丹的简称使用?我特意查了一下植物智,应该是不可以,因为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的俗名也是“野牡丹”,这么使用会造成混乱。

那“形色”为什么这么用呢,可能与之前野牡丹Melastoma candidum曾作为单独物种存在,后来与印度野牡丹Melastoma malabathricum合并为一个物种有关。据查,并入的还有展毛野牡丹(肖野牡丹)Melastoma normale(Melastoma cavaleriei )、多花野牡丹(基尖叶野牡丹)Melastoma affine(Melastoma polyanthum )。由于这些合并的植物之前各自有多个别名,就使得印度野牡丹的别名特别多,光植物智提到的就有:暴牙郎、毡帽泡花、炸腰花、洋松子、麻叶花、鸡头肉、猪姑稔、肖野牡丹、黑口莲、灌灌黄、张口叭、喳吧叶、老虎杆、基尖叶野牡丹、老鼠丁根、山甜娘、瓮登木、乌提子、野广石榴、催生药、酒瓶果、展毛野牡丹、多花野牡丹、野牡丹。

这些植物为什么要合并?可能与近年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有关,传统形态分类可能高估了野牡丹属的物种多样性,其实,许多原认为独立的种实为同一物种的地理变异或生态型,所以进行了合并。

至于合并之后为什么选了Melastoma malabathricum作为共同的学名,我觉得是遵循了国际植物命名法规(ICN)的优先权原则。林奈于1753年发表的《植物种志》中首次描述了这一物种,并确定了其属名(Melastoma)和种加词(malabathricum)。

而Melastoma malabathricum中文名字“印度野牡丹”的由来,则涉及到了两份部分,一是“印度”,它可能来自种加词“malabathricum”,意指来自印度马拉巴尔海岸(Malabar Coast)的,可实际上它的模式标本采自广东南部沿海岛屿。但那个种加词已被国际认可,就只能这么用了。二是“野牡丹”,可能源于它的花朵形态:花瓣宽大、色彩艳丽(多为紫红色),形似牡丹,但属于野生灌木,故称“野牡丹”。

“形色”介绍本植物时说,野牡丹不是野生的牡丹,不是我们传统概念中国色天香的“牡丹”,两者是完全不同种类的植物。还提到,如果一个地方能生长野牡丹,那么这块土地往往呈酸性,所以称野牡丹被称为“酸土小指标”。野牡丹还是一种铝金属超富集植物,可以用于修复被有害污染物污染的土壤。

我观察了一下印度野牡丹,看它有点儿类似之前看到的桃金娘,都是五瓣的小粉花。它的果实长得也像桃金娘的果实,也可以吃。我查了一下,它与桃金娘属于同一个目——桃金娘目。

植物智介绍本植物时说,产地为西藏、四川、福建至台湾以南各省区,尼泊尔、印度、缅甸、马来西亚及菲律宾等地也有,爪哇不产。生长于开朗山坡灌草丛中或疏林下,海拔150-2800m。花期春至夏初(稀至9-11月),果期秋季(稀至翌年5-6月)。

本植物可药用。《中华本草》将其作为多花野牡丹和野牡丹两种植物收载。多花野牡丹Melastoma affine是中药破碗掌脚树的原植物。野牡丹Melastoma candidum是中药野牡丹、野牡丹子、野牡丹根的原植物。

后来,我还在藤本园看到了和印度野牡丹同科同属的地棯。它们的区别是印度野牡丹是灌木,而地棯是匍匐小灌木。地棯贴着地面生长,非常低矮,不过它们的花非常相似。

《中国植物志》说,地棯产贵州、湖南、广西、广东、江西、浙江、福建。生于海拔1250米以下的山坡矮草丛中,为酸性土壤常见的植物。越南也有。果可食,亦可酿酒;全株供药用,有涩肠止痢,舒筋活血,补血安胎,清热燥湿等作用;捣碎外敷可治疮、痈、疽、疖;根可解木薯中毒。

0 阅读:0